但是你要用暴力的方式,他往往不呼應(yīng)。所以,我覺得還是無言自威就是越是到那種比較沖突劍拔弩張的時候,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然后給他一種感覺就是父母有威嚴,但是,很克制。他以后他就明白了,而且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也不會暴力,對別人,他也會克制! “因為有愛,每句話你要好好說?!?/strong> 一位經(jīng)常吼孩子的母親,在接受完一個小小的測試之后,發(fā)自內(nèi)心地明白了這個道理。 這個測試,模擬了女兒在焦急等待自己母親的情景。 女兒不知情,還以為媽媽馬上就到了,可是再三等候都不見媽媽的蹤影。 于是,她三番五次地打電話給媽媽,詢問她到哪里了。 就在幕后看著女兒反應(yīng)的媽媽,假裝用不耐煩的語氣吼女兒,讓她再等等。 聽到媽媽的話,女兒默默低下了頭,沒多久就暗自哭泣了起來。 這位媽媽都沒想到,平時堅強的孩子,竟然哭得這么傷心。 這位母親參加完測試后說: “我沒想到她這么快就落寞,情緒跌到谷底然后掉眼淚。” “以后遇到這種情況,我一定對她說,再等我一下下,我兩分鐘后就到?!?/strong> 是啊,你的語氣不僅讓孩子此時此刻心情低落,還會讓孩子越來越?jīng)]有安全感。最后,甚至會懷疑你是否愛他。 那么,如何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收獲更多的愛,不至于落寞流淚呢? 和孩子講話的時候,試著放低聲音,好好說話就可以了。 一直不贊同這樣一種說法,就是“打是親罵是愛”。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只有不吝最大的耐心,把聲音放低,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才會讓親子間的紐帶更堅固。 低聲教育,是你走進孩子內(nèi)心的第一步。 1 低聲教育 可以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的家長會說:“我一吼孩子就不說話了,也會按我說的做,我為啥要費那么大的勁兒去和她聊天?” 是的,吼孩子確實可以獲得片刻的安靜,但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表面看來,他只是不說話,被嚇到,你以為可以很快恢復。 實際上,孩子此時承受的,是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傷害。這對于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之前逛論壇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孩子被吼叫嚇到的經(jīng)歷: 本來健康的寶寶,被吼之后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實在讓人痛心。 雖說孩子可能很快就不會一聽到別人大聲說話就哭,但這件事帶給他的心理陰影很難很快散去。 可以說,吼叫孩子,是最傷害孩子的一種做法。 它會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對親近的人慢慢失去信任,這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 與此同時,孩子在被吼之后,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出現(xiàn)如上面被嚇到孩子一樣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 以孩子健康換來的聽話,這代價實在是太大,因一時的沖動嚇到了孩子,這個責任,當父母的也承擔不起。 所以,作為孩子的守護者,最應(yīng)該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則,保護孩子不受高分貝的侵襲。 通過低聲教育,孩子可以專注于做錯的事情本身,不會因為害怕父母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在低聲的環(huán)境中交流,孩子也更容易聽進去你說的話。 這樣做既保證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能充分呵護孩子的心靈成長,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2 低聲教育 是建立孩子是非觀的關(guān)鍵一步 綜藝《家政女皇》有一期就是講父母應(yīng)該“戒吼”的問題。 這期節(jié)目請到的嘉賓,是中科院心理所醫(yī)學心理博士羅靜。 她針對家長經(jīng)常吼孩子這一現(xiàn)象做出的分析,我覺得特別值得大家參考: 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 孩子以后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 如果我們總是吼孩子,時間長了,他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對待別人。 除了會和你對著喊之外,孩子被吼久了會越來越不“聽話”。 這是因為孩子已經(jīng)把家長的吼叫作為判斷自己行為對錯的依據(jù)。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孩子經(jīng)常不愿意做作業(yè),你每一次都靠吼逼著他去寫。 如果哪一天你沒有吼他,會發(fā)生什么? 他就會覺得,今天媽媽沒有吼我,是不是我就可以不寫作業(yè)了? 慢慢的,孩子會喪失自我的是非判斷能力,會認為家長不吼,自己就沒做錯。 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吼叫是最沒有效果的一種方式。 所以,想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父母學會低聲教育十分必要。 只有控制自己的音量,才能讓孩子明白你對事不對人。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給孩子溫和的反饋,孩子才會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3 用平靜的語氣教育孩子 孩子會更聽你的話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超限效應(yīng)”。 這個理論認為,當父母多次對一件事做出同樣的批評,孩子的心情會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到最后反感討厭。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前,不妨讓自己先冷靜一下,換個方式說話,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媽媽的改變,證實了這樣做的正確性。 視頻中的母親芭芭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充滿了掙扎。她實在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聲音小一些,如何改變說話方式,不對孩子大吼大叫。 于是,她就去請教了專業(yè)的育兒師,育兒師給她提了這樣一個建議: 她讓芭芭拉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著急吼孩子。 先把要吼孩子的話做一個加工。用平和的語氣,說出:“不,停下來,不要這樣做。” 結(jié)果經(jīng)過這樣一個小小的訓練,孩子從原來不愿意理她,變得開始睜大眼睛聽她講話;從原來和她對著大喊大叫,變得開始與她一起低聲交流。 芭芭拉感覺,這樣和孩子交流真的順暢多了。孩子不再哭著跑開,母子之間的關(guān)系也變得更好了。 面對孩子的錯誤,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親林大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們點贊。 林妙妙因為虛榮心,嫌棄自己父親的職業(yè),還逼自己的父親換工作。 面對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為,林大為非但沒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再與她推心置腹,講述自己的苦衷。 最后,本來完全想不開的林妙妙放下了對父親的成見,理解了父親選擇葬禮主持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為了這個家。 這就是低聲教育的魔力,它可以成功化解一觸即發(fā)的家庭矛盾。 如果林大為惱羞成怒,上來就吼孩子,林妙妙可能永遠無法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何選擇這份工作。 所以,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先給自己一小段緩沖的時間,確保自己張嘴第一句不是吼叫,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xiàn),家庭生活中的正能量竟然這么容易就能獲得。 4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家庭越和諧 低聲教育不僅僅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還能有效改善親子間的關(guān)系。 成為家庭的粘合劑,讓你和孩子都能收獲滿滿的愛。 北師大教授錢志亮曾指出: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strong> 在這個溝通氛圍中,受益者無疑是親子雙方。 父母放低聲音,孩子才不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想都不想直接懟。 與此同時,孩子就可以專注于事情本身,不把情緒放在與父母爭辯上,更多反思自己的問題,逐漸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比孩子成長路上收到的其他禮物,低聲教育的分量無疑要重得多。 孩子自己接受到這樣的教育,以后就能舉一反三,不僅對父母親人心懷感恩,懂分寸有禮貌;對待朋友也能溫良謙和,以后的路也會走得更加順利。 我準備把這份禮物送給孩子了,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