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個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如叔本華所說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煩擾,得到了滿足就會滋生新的欲望。那么,幸福是可欲的嗎?我們該獲得幸福呢?今天學習的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懷疑主義、新柏拉圖主義都是圍繞著人如何獲得幸福來展開哲學討論。  提到伊壁鳩魯學派人們自然會想到享樂主義,這是對其最大的誤會。伊壁鳩魯主義倡導快樂原則,認為人類生活的主要目標是快樂,但是這絕不等同于享樂主義。它的快樂原則不是指揮霍浪費或者肉體享受,而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心靈的無紛擾。伊壁鳩魯主義的本質在于通過理性來指導生活,追求適度的、簡單的、自然的生活,而不是追求無休止的欲望和物質的滿足。那么,人如何才能達到身體的無痛苦和心靈的無紛擾呢?要達到伊壁鳩魯主義的快樂選擇,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審視欲望:識別自己的欲望,并區(qū)分哪些是合理的、可控的,哪些是過度的、無法控制的。簡化生活:通過減少物質的追求和擁有,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理性思考:用理性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決策,避免被情感和欲望所左右。培養(yǎng)人際關系:重視友誼和社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保持內心平靜: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并專注于可控的、當下的事情,保持內心的寧靜和滿足。伊壁鳩魯學派通過快樂去找幸福,但斯多葛學派通過智慧去尋求幸福。這是一種對人類力所能及范圍內的事情加以支配,對無可奈何的事情則以一種不失體面的順應來加以接受。我們不能控制事情的發(fā)生,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對所發(fā)生事情的態(tài)度,幸福產生于對不得不如此的事情的接受。接受命運,順應自然:斯多葛學派認為,宇宙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存在著一種支配萬物的普遍法則,即“自然法”。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應該順應自然,接受命運的安排。這種順應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地理解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包括痛苦和困難。 自我控制和自律:斯多葛學派強調自我控制和自律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有通過自我控制,人才能擺脫欲望的束縛,實現(xiàn)內心的自由。這包括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和行為,以及保持理性和清晰的思考。簡化生活,追求精神滿足:斯多葛學派主張簡化生活,追求精神的滿足而非物質的豐富。他們認為,物質財富和享樂只會帶來短暫的快樂,而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的滿足和安寧。因此,他們提倡過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專注于精神層面的追求。踐行美德,關注社會:斯多葛學派認為,美德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鼓勵人們踐行諸如勇氣、正義、智慧、節(jié)制等美德,以提升自己的品格和道德水平。同時,他們也關注社會正義和公共利益,認為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密切相關。積極面對生活,保持樂觀心態(tài):斯多葛學派認為,積極面對生活、保持樂觀心態(tài)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他們鼓勵人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同時,他們也認為,樂觀的心態(tài)可以帶來更好的情緒體驗和更高的生活質量。懷疑主義起源于對獲得精神上的和平和寧靜的期望。懷疑主義為什么會懷疑一切?原因在于任何事情都有相反的一面,這也是無所不在的辯證法的體現(xiàn),沒有任何一件事只有正面作用而沒有負面作用,一體兩面是事物本來的樣子。懷疑主義認為,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的命題,那么就不能只信其一,要消除獨斷論,不能盲目迷信權威和真理。懷疑主義和智者學派不同,智者學派懷疑一切的目的是為了催毀理性的根基,認為人不能認識和掌握真理。但是,懷疑主義的目的是消除獨斷。通過懷疑一切,人如何能獲得幸福呢? 懷疑主義的方法是懸置判斷,避免肯定或否定任何東西,由此來獲得一種無干擾的、寧靜的心理狀態(tài)。懷疑主義不是懷疑表象,而是懷疑對表象的解釋,也就是說它不是懷疑我們感官所看到的一切,而是懷疑對我們感官所感知的東西的解釋。比如,掉了錢包,通常人們就會為此搞到很難過,但是懷疑主義會說,掉了錢包不一定就是壞事,我們不要對這件事進行任何判斷,就任其發(fā)生,最后不見得就是不好的。具體而言,懷疑主義獲得幸福的途徑如下:懷疑主義鼓勵對知識和信念的質疑,但這并不意味著停止探索。相反,它要求保持一種開放和探索的態(tài)度,持續(xù)尋求真理和答案。這種態(tài)度能夠激發(fā)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帶來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懷疑主義認識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是一種重要的心態(tài)。通過接受不確定性,我們可以減少焦慮和擔憂,更加平靜地面對生活。這種內心的平靜和穩(wěn)定是獲得幸福的重要基礎。懷疑主義強調對知識的懷疑和質疑,但并不否認當下的體驗和感受。關注當下的美好瞬間,珍惜與他人的關系,享受生活的點滴,是獲得幸福的重要途徑。通過關注當下,我們可以更加真實地感受生活,體驗到幸福的存在。雖然懷疑主義對外部知識和信念持懷疑態(tài)度,但個人內在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穩(wěn)定的。通過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追求,從而更有可能獲得幸福。懷疑主義鼓勵對知識和信念的質疑,但有時候過度的質疑和糾結會阻礙我們獲得幸福。因此,學會放下和釋然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意識到某些問題可能無法得到確定的答案時,我們可以選擇放下這些問題,專注于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這種釋然的心態(tài)可以讓我們更加輕松和自由地生活。懷疑主義強調對知識的懷疑和質疑,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法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通過培養(yǎng)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我們可以更加堅定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和情緒狀態(tài)。這種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是獲得幸福的重要支撐。新柏拉圖主義的代表是普羅提諾,他把對實在的思辨性描述和關于救贖的宗教理論結合在一起。不僅描述世界,還說明了世界的來源,以及我們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克服道德和精神上的困難。 新柏拉圖主義強調理性、靈魂和超越物質世界的追求。在追求幸福的問題上,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幸福來自于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滿足和對更高層次真理的追求。新柏拉圖主義認為,人類內心深處渴望追求真正的、持久的幸福,而這種幸福不是物質財富或感官享受所能帶來的。真正的幸福源于對自我、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追求。通過新柏拉圖主義的視角,人們可以學會如何擺脫物質欲望的束縛,專注于內在精神世界的提升和完善。這樣的過程最終會導致個體心靈的寧靜、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以及深層次的幸福感。新柏拉圖主義追求幸福的本質在于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超越。它鼓勵人們通過內省、學習和實踐,逐漸接近真理、實現(xiàn)自我,并找到真正的幸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