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Cell正刊重磅綜述!讓你一文讀懂腫瘤轉移的百般花樣!輕松拿捏國自然!

 曼珠沙華xeg38t 2024-02-16 發(fā)布于湖南

解螺旋設為星標  ?,才能準時收到推送哦~

圖片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3567天

腫瘤轉移

腫瘤轉移是腫瘤惡性化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目前有關腫瘤轉移的成因說法繁多,相關的治療手段也非常有限,因此尋找腫瘤轉移的原因發(fā)現(xiàn)新靶點尤為迫切。

2023年4月13日,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所 Karuna Ganesh教授為通訊作者,在頂尖期刊《Cell》(IF值為66.85分)上發(fā)表題為“Metastasis”的綜述性文章,詳盡總結了腫瘤轉移研究的最新進展。下面筆者將這篇綜述全文編譯如下,供有興趣的同學參考。

圖片


摘要


大多數(shù)與腫瘤相關的死亡,是由腫瘤轉移引起的。轉移的概念,隨著相關研究的進展,不斷發(fā)展、具有異質性、且涉及全身各系統(tǒng)。對于如何有效治療腫瘤轉移的新研究,仍在不斷涌現(xiàn)。腫瘤轉移具有一系列特征,這些特征可以促進腫瘤細胞在體內的播散、激活和休眠的動態(tài)平衡,以及促進瘤細胞定植于遠處器官。上述過程的發(fā)生,是由轉移瘤細胞的克隆選擇、動態(tài)轉變,以及選擇免疫環(huán)境的能力所驅動的。在這篇綜述文章里,作者回顧了轉移的主要過程和最新研究進展,并著重強調了為轉移性癌癥開發(fā)更有效療法的新興策略。


簡介


轉移,即癌細胞在遠離其起源部位的器官中生長,是癌癥的最終,且最致命的表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癌癥患者死于轉移性疾病,而不是原發(fā)性腫瘤。轉移包括一系列過程,包括來自原發(fā)性腫瘤的細胞逐漸獲得更強的侵襲力;通過血液、淋巴管或通過鄰近結構的直接浸潤種植;定植于遠處器官,最終在遠處器官中增殖。在上述過程中,腫瘤細胞具有不同表型,并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與其周圍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相互作用,以支持瘤細胞生長,并幫助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tǒng)的監(jiān)視。原發(fā)性腫瘤通??梢酝ㄟ^手術和放療等局部療法治愈,轉移性癌是一種影響多個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它不僅可以通過直接定植器官并損害其功能,而且還可以通過改變分泌蛋白組構成及其代謝,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對全身治療的反應,在同一患者的原發(fā)性和轉移性疾病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結果。由于轉移性腫瘤對現(xiàn)有治療方法耐受,臨床上的轉移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治愈。

下一代測序方法形式的技術進步,已經極大促進了基礎癌癥科學和臨床腫瘤學的發(fā)展。通過上述技術,研究者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表征疾病特異性表達模式,包括腫瘤微環(huán)境的腫瘤基因組數(shù)據(jù),研究者通過對循環(huán)腫瘤 DNA(ctDNA)和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進行檢測,來追蹤疾病進展和對療法的耐藥模式,并闡明了原發(fā)性和轉移性腫瘤的的異質性和克隆性??傊?,這些研究成果,促成了新生物標志物和藥物靶標的發(fā)展,并迅速推進了研究者對轉移瘤細胞如何適應宿主環(huán)境,以確保其生存的機制研究。

圖片
圖為循環(huán)腫瘤細胞捕獲、分析和臨床試驗設計。
(a)CTC捕獲工具包括抗原依賴技術(例如,通過固定抗體、抗體包覆珠或涂層血管內導絲進行免疫捕獲)和抗原非依賴技術(例如,密度梯度離心、基于變形性和尺寸的微流控系統(tǒng)、基于尺寸的過濾系統(tǒng)、基于電荷的技術或細胞分離)。(b)基于CTC的液體活檢與組織活檢隨機化以指導治療的選擇;基于CTC存在(陽性與陰性)來指導治療的選擇(即實驗性或靶向性與SOC);CTCs陽性的患者隨機接受不同的靶向或實驗性藥物治療;根據(jù)縱向或重復CTC評估進行隨機化,以指導后續(xù)治療路線(例如,靶向或實驗性治療與SOC);將單獨使用ctc與SOC診斷方法(如醫(yī)學成像)或使用其他液體活檢分析物(如ctDNA)或每種單獨模式與聯(lián)合使用模式進行比較的隨機試驗。圖片源自于https:///10.1038/s41568-022-00536-4


轉移階段


轉移可分為三個階段:播散、休眠和定植。在此期間,癌細胞經歷一系列步驟侵入組織、在運輸中存活,并定植于遠處器官,這一過程統(tǒng)稱為轉移級聯(lián)反應(圖1)。在傳播過程中,攜帶致癌驅動突變的腫瘤細胞,破壞基底膜侵入更深的組織層,從而在沒有特異性生長因子的情況下生存。隨后是瘤細胞內滲到近端血管或淋巴管中,并通過跨內皮遷移、毛細血管破裂、沿神經元遷移或直接局部擴散到鄰近空間(如腹膜腔或胸膜腔),外滲到遠處器官。在腫瘤細胞的循環(huán)中,CTCs 由于物理、氧化還原和免疫應激源而遭受廣泛的損耗,這在小鼠模型中得到證實,從而導致原發(fā)腫瘤切除后血液中的 CTCs 數(shù)量大幅減少(圖1)。CTC 作為單細胞,在富含干細胞樣癌細胞的微團簇中循環(huán),包被有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或腫瘤來源的基質細胞,這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免疫監(jiān)視,并賦予 CTC 的轉移潛能。到達遠處器官后,種植性腫瘤細胞(DTC)處于氧化應激狀態(tài),缺乏支持性生長因子或營養(yǎng)素,巨噬細胞、自然殺傷 (NK) 細胞和浸潤性 T 細胞的免疫監(jiān)視減弱。在上述狀態(tài)下,幸存的 DTC 可以進入休眠期(圖 1),在此期間,DTC要么細胞周期停滯,要么進入動態(tài)平衡。DTC的增殖爆發(fā),可以被免疫消除,還可以被腫瘤微環(huán)境(TME)對增殖性克隆的遏制所抵消,在上述機制的作用下,DTC幾乎沒有凈轉移生長。種植和休眠在臨床對應微轉移性疾病,因為臨床影像無法檢測到 DTC,且患者不知道轉移的發(fā)生。臨床上明顯的轉移,來自成功發(fā)育的轉移起始細胞(MIC),這些細胞已經適應TME,最終通過再生、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來實現(xiàn)腫瘤生長和器官定植。轉移級聯(lián),代表了微環(huán)境重編程,以及瘤細胞能夠承受選擇性微環(huán)境壓力的癌細胞亞群。上述機制導致腫瘤不受限制地生長,從而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全身機體功能崩潰,并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這種連續(xù)的變化包括多個步驟,可以理解為轉移的基礎(圖 2)。

圖片
圖1.發(fā)生轉移的各個階段

轉移包括三個階段:傳播、休眠和定植,這三個階段可以共存,并在時間軸上重疊。MIC 起源于原發(fā)性腫瘤,并獲得了侵襲性遷移的能力,然后作為 CTC,通過血液或淋巴管傳播。大多數(shù) CTC 因物理、生化和免疫應激源而被清除。CTCs 被困在遠處器官的毛細血管床中,作為 DTCs 外滲,并遷移到器官實質中,以播種轉移。DTC 在器官特異性血管周圍播種。大多數(shù)MIC被特定生態(tài)位或系統(tǒng)免疫防御清除,很少有 MIC 存活下來,存活的MIC可逆生長停滯和免疫逃避,獲得器官特異性生長適應,并選擇其 TME 來逃避免疫監(jiān)視。


轉移原理


經歷轉移級聯(lián)的瘤細胞,具有很多特征。其中一些特征,源自于原發(fā)性腫瘤,是激活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的結果,從而使轉移瘤細胞具有不受控制的生存和增殖、自我更新、遷移和侵襲的特點。但即使具有這些特征,絕大多數(shù)離開原發(fā)腫瘤的瘤細胞,也無法存活并形成遠處轉移。因此,轉移是腫瘤細胞進化過程的瓶頸。轉移特異性的出現(xiàn),要么從原發(fā)性癌細胞群中中選擇特異的克隆細胞,要么具備非遺傳動態(tài)適應性,使原發(fā)性腫瘤細胞適應不同轉移階段的需求(圖 2)。

圖片
圖2:轉移的原理

MIC 獲得功能性能力,使它們能夠在惡劣環(huán)境中傳播、定殖,并在多種應激條件下存活,這里總結為轉移的原理。


遺傳學改變


1

腫瘤進化模式


圖片
圖為轉移進化的模型和遺傳異質性。
(a)由于生存和增殖優(yōu)勢,特異性克隆依次出現(xiàn),在原發(fā)腫瘤中占主導地位(線性模式)。(b)早期擴散和平行進化模型,腫瘤細胞在原發(fā)腫瘤早期開始擴散,并在臨床休眠期間,繼續(xù)與原發(fā)腫瘤平行進化,直到它們獲得轉移能力,并增殖到肉眼可見的病變。(c)腫瘤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直到晚期出現(xiàn)的特異性亞克隆,成功產生多個轉移灶。(d)來自原發(fā)腫瘤內多個具有轉移能力的亞克隆晚期擴散。圖片源自于doi:10.1038/nrc.2017.126

原發(fā)性腫瘤和轉移灶之間的相關譜系及發(fā)育研究表明,轉移過程中,有兩種廣泛認可的腫瘤進化模式:即線性模式和平行進化模式。在線性模式中,轉移細胞從原發(fā)性腫瘤產生,較晚傳播;而在平行進化模式中,癌細胞傳播較早,轉移細胞與原發(fā)性腫瘤細胞共享很少的突變,并與原發(fā)性腫瘤細胞分開進化。不同的播種模式(多克隆、單克隆和轉移性再播種),進一步增加了轉移性病灶的細胞異質性。基因組克隆進化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腫瘤類型和個體中,瘤細胞可出現(xiàn)早期和晚期轉移。最近將 CRISPR-Cas9 編輯與單細胞 RNA 測序相結合的多重平行譜系相關研究,創(chuàng)建了可進化的追蹤系統(tǒng),表明在轉移瘤中,線性和平行進化模式可以共存。

2

TME的空間影響


隨著空間基因組學的進展,研究者對腫瘤內異質性、亞克隆變異和局部 TME 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TME 包含多種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它們與癌細胞相互作用,并共同進化,TME可以同時具有促腫瘤和抗腫瘤作用。對乳腺癌患者 TME 的空間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的癌癥亞克隆形態(tài),與不同程度的局部免疫浸潤有關。小鼠肺腺癌的體內空間 CRISPR篩選實驗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中的特定基因敲除,會導致免疫環(huán)境和 T 細胞浸潤的改變。上述研究表明,腫瘤細胞經歷了應激選擇的局部變化,亞克隆遺傳在轉移瘤中,可能促進局部微環(huán)境生態(tài)位的建立。人類白細胞抗原 I 類等位基因雜合性缺失,在多種癌癥類型轉移的腫瘤亞克隆群落中富集,而強免疫原性新抗原,在復發(fā)性胰腺癌中優(yōu)先丟失。種系遺傳,也會影響轉移傾向。最近的研究表明,APOE 基因的種系突變,會改變免疫細胞的抗腫瘤反應,并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導致不同TME 成分的產生。目前,研究者在臨床樣本和臨床前實驗模型中,越來越多地應用空間和譜系追蹤技術,這有望進一步揭示 TME 對 MIC 選擇的影響,以及 MIC 選擇 TME 成分的具體過程,以對MIC生存的機制深入理解。

3

拷貝數(shù)改變


盡管突變對腫瘤的發(fā)生至關重要,但大規(guī)?;蚪M研究表明,成對的轉移性和原發(fā)性腫瘤,表現(xiàn)出相似的體細胞突變,它們極少具有轉移特異性體細胞突變。研究者在腫瘤進展后期發(fā)現(xiàn)新的體細胞突變,這些突變的功能意義,通常與治療耐藥性有關。然而,與原發(fā)性腫瘤相比,在某些腫瘤的轉移病灶中,可見拷貝數(shù)擴增增加和染色體異常,但并非在所有癌癥的轉移灶中都是如此。MYC擴增,通過募集更多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促進轉移,從而導致更大規(guī)模的血管侵襲,這為非整倍體在驅動轉移中的功能性作用,提供了可靠證據(jù)。然而,在大多數(shù)癌癥中,非整倍體在腫瘤進展中發(fā)揮的作用,至今仍然存在爭論??偟膩碚f,基因變化可能促進轉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相關研究結果不足以解釋為什么一些癌細胞轉移,而另一些不轉移。


可塑性改變


圖片
圖為上皮細胞分化和可塑性的類型,以及它如何與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更原始的多能性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
圖片源自于https:///10.1016/j.stem.2018.11.011

臨床樣本的單細胞分析結果,以及復雜的動物和患者來源的腫瘤模型研究,揭示了晚期癌癥中的腫瘤內和腫瘤間轉錄異質性,這些異質性,不能用獲得性基因組改變來解釋。因此,表型可塑性,即對轉移級聯(lián)的動態(tài)非遺傳適應,并對 TME 變化做出反應的能力,正在成為轉移的首要標志及研究熱點??伤苄栽试S MIC 進入動態(tài)休眠、轉分化并動態(tài)調整MIC狀態(tài),以適應代謝、氧化還原和免疫應激源(圖 3A)。最近對轉移性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在從原發(fā)性腫瘤,發(fā)展為 MIC 和器官特異性轉移的過程中,經歷了多種表型轉變。小鼠肺腺癌模型中的體內譜系追蹤和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顯示,具有高可塑性的原發(fā)性腫瘤亞克隆群落,在匹配的轉移灶中高度富集,表明原發(fā)部位的可塑性,是轉移的先決條件。目前相關研究一個重要的新興主題,是相同的分子和通路,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的不同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特別是在原發(fā)性腫瘤增殖與腫瘤傳播和休眠期間。因此,將癌癥相關基因指定為致癌基因或腫瘤抑制基因,在動態(tài)轉移可塑性的研究背景下,經常出現(xiàn)矛盾結果。

圖片
圖3. 轉移癌細胞相關的胚胎發(fā)育和傷口愈合的再生程序。
(A)在體內平衡期間,組織特異性干細胞不斷產生,并轉運祖細胞和成熟分化細胞。組織損傷后,分化的上皮細胞去分化,以重新進入組織胎兒樣、損傷相關的祖細胞狀態(tài),去分化的上皮細胞可以分化為組織干細胞,然后分化為不同的細胞,恢復上皮完整性。
(B)細胞可塑性,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逐漸受到限制。在組織損傷后,分化受限的細胞,經歷了可塑性的短暫增加。發(fā)育和再生祖細胞,在適應腫瘤進展期間的應激同時,激活了癌細胞相關的增選程序,轉移中的癌細胞是否保持高度可塑性,目前仍不清楚。
(C)分散的 MIC 具有高可塑性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包括混合 EMT 狀態(tài)、損傷相關的瞬態(tài)祖細胞樣狀態(tài)或免疫逃避休眠狀態(tài)。在轉移性定植期間,MIC 可以出現(xiàn)再生表型異質性,這些MIC可以進入休眠或啟動腫瘤生長,重新進入類似于原發(fā)性腫瘤的狀態(tài),轉移瘤細胞仍然處于MIC 樣狀態(tài)(可變形性),或經歷譜系可塑性,進入新的細胞狀態(tài)(轉分化)。

1

基因表達的應激反應調控


大量相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了特定于轉移級聯(lián)的離散步驟的基因表達程序。表觀遺傳機制,包括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3D 染色質組織和非編碼 RNA,在不改變基礎 DNA 序列的情況下,可以影響基因表達,為轉移瘤細胞對微環(huán)境輸入的動態(tài)響應,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關鍵轉錄因子(包括 SOX10 和 RUNX)的激活,可以通過表觀遺傳,介導轉移瘤細胞的可塑性形成。組蛋白修飾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改變染色質的可及性和結構。含有棕櫚酸的高脂肪飲食,可以通過組蛋白 H3 賴氨酸 4 三甲基化的沉積,促進口腔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的遠處轉移。MIC 采用多種應激反應機制,通過轉錄后基因調控、自噬、和未折疊蛋白反應,促進瘤細胞的遠處轉移,這也是實體瘤中代謝和免疫逃避可塑性的決定因素。RNA 結合蛋白在轉移過程中,協(xié)調細胞重編程和 TME 相互作用,調節(jié) RNA 修飾、mRNA 剪接、定位、翻譯、穩(wěn)定性和降解。RNA N6-甲基腺苷(m 6 A)讀取器 YTHDF3 的過表達,可以通過增加富含 m 6 A 的轉錄物的翻譯,促進癌細胞與腦內皮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以及瘤細胞的腦轉移。具有低水平線粒體 RNA 胞嘧啶 5 甲基化 (m5C) 的癌細胞,減少了線粒體編碼的氧化磷酸化復合物的翻譯,抑制糖酵解到氧化磷酸化的轉變,從而阻斷了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轉移。tRNA 的動態(tài)表達,通過調節(jié)具有差異密碼子使用的基因,進一步促進MIC的可塑性。總之,這些研究表明,癌細胞可以通過調節(jié)表觀遺傳、轉錄和轉錄后改變,來動態(tài)切換其表型狀態(tài),以響應來自不斷進化的器官特異性微環(huán)境的信號。

2

代謝適應


圖片
圖為癌細胞在遠端器官定植的代謝。
不同的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途徑支持轉移性癌細胞在肺(a)、淋巴結(b)、腹膜(c)和大腦(d)的定植。圖片源自于https:///10.1038/s41568-020-00320-2

盡管腫瘤向有氧糖酵解的代謝轉變(Warburg 效應),是公認的癌癥標志,但研究者越來越認識到,代謝途徑的通量,可以在癌癥進展過程中動態(tài)改變。DTC 可以使它們的新陳代謝適應環(huán)境壓力,包括氧化壓力或營養(yǎng)可用性,導致瘤細胞在循環(huán)中和在遠距離器官種植后存活。來自不同腫瘤的轉移性癌細胞,可以增加脂質的攝取、合成和利用。微轉移腫瘤可以利用自噬和巨胞飲作用,來應對外來器官環(huán)境中的營養(yǎng)或生長因子缺乏??偟膩碚f,癌細胞在循環(huán)和接種過程中,將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從合成代謝狀態(tài)改變?yōu)榉纸獯x狀態(tài),然后再回到合成代謝狀態(tài),以支持轉移生長?;钚匝酰≧OS)可通過鐵死亡,誘導細胞死亡。然而,癌細胞可以減少多不飽和醚磷脂的合成,在體內轉變?yōu)榭硅F死亡狀態(tài),或者通過增加油酸合成,進而增加轉移。在小鼠胰腺導管腺癌中,最初專家認為,ROS促進癌癥的發(fā)生,但后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ROS可以促進瘤細胞的轉移。因此,ROS 的可逆作用,使腫瘤從增殖表型到侵入表型的相互轉換,成為可能。磷酸甘油酸脫氫酶(PHGDH)是葡萄糖衍生絲氨酸合成中的限速酶,可促進癌癥增殖,而 PHDGH 依賴性唾液酸合成和整合素糖基化的缺失,會增加瘤細胞的轉移性。這些研究強調了代謝可塑性在癌癥進展中的重要性,相同的分子和途徑,在增殖和轉移擴散過程中的不同步驟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腫瘤發(fā)展和再生的共同選擇


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與轉移相關的不同個體基因和通路,但用于轉移狀態(tài)的轉錄組、表觀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分析,正在揭示轉移瘤細胞特異的表型。目前新興的專家共識是,許多癌癥通過激活功能相關基因的共調節(jié)模塊,來同時獲得轉移所需的表型。此類基因網(wǎng)絡,通常是產生癌癥的組織發(fā)育或再生所需的基因網(wǎng)絡,癌癥特有的新基因程序,也可能對腫瘤轉移,做出重要貢獻(圖 3 )。

1

發(fā)育、再生和轉移


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全能受精卵的后代,隨著器官的成熟,逐漸在可塑性方面受到限制。大多數(shù)成體組織內,含有組織駐留干細胞亞群,這些干細胞的后代,可以分化為該組織的各種細胞類型,但不能分化為其他組織。在這種穩(wěn)態(tài)組織干細胞中,獲得致癌驅動突變可導致癌癥,稱為“癌癥干細胞”。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組織干細胞不必是受譜系限制的細胞群,而具有亞穩(wěn)態(tài)表型,許多細胞具有可塑性,尤其是在損傷后的組織再生過程中(圖3)。在肺中,炎癥損傷誘導基底細胞,進入混合損傷相關瞬時祖細胞(DATP)狀態(tài),混合表達來自多個正常肺上皮細胞譜系的基因。DATP 經歷可塑性,進入組織駐留的干細胞樣肺泡 II 型細胞,隨后分化成多種肺細胞類型,以在受傷后恢復上皮功能和結構。在小鼠肺腺癌中,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高可塑性細胞狀態(tài),被確定為轉移的前兆,在小鼠和人類肺腺癌轉移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更多發(fā)育原始轉錄基因程序的重新獲得。類似地,結直腸原發(fā)性腫瘤,是由 Lgr5 癌癥干細胞引發(fā)的,但轉移的瘤細胞, Lgr5 表達丟失,而是獲得新標記的表達,包括 L1CAM和 EMP1。L1CAM 不由健康的腸上皮細胞表達,但由損傷后的再生祖細胞表達,并且是傷口愈合、轉移起始和治療后腫瘤再生所必需的。已建立的小鼠結直腸轉移瘤模型,在轉移生長過程中,從 Lgr5低轉移起始狀態(tài)恢復到 Lgr5 狀態(tài),盡管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動態(tài)改變在晚期人類癌癥中的保留程度。

上皮-間質轉化 (EMT),是在轉移中的發(fā)育可塑性最佳研究示例。EMT包含細胞組織的多種動態(tài)變化,包括細胞極性的喪失和上皮細胞粘附分子的下調,從而導致遷移和侵入鄰近組織的能力增強。這是由上皮基因的 SNAIL 和 ZEB 轉錄抑制因子的協(xié)調和動態(tài)調節(jié)功能驅動的。EMT 首先發(fā)生在胚胎原腸胚形成過程中,并且隨著 DTC 獲得遷移表型,從而促進原發(fā)性腫瘤的侵襲轉移。EMT 是否是轉移的先決條件,目前一直存在爭議,因為這很難在臨床樣本中證明。一些研究表明 ,EMT 不是轉移所必需的,但會導致腫瘤的耐藥。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癌細胞中,常常發(fā)生與侵襲、轉移和化學抗性相關的EMT。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同一細胞中,共表達上皮和間充質標記物的混合 EMT 狀態(tài),可驅動多種癌癥轉移,這一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了將 EMT 視為二元開關的傳統(tǒng)觀點。隨著 MIC 在遠處部位獲得轉移相關的特異性生長能力,由MIC再生的腫瘤有以下特點(1)彈性變化,轉移腫瘤可以復制它們原發(fā)腫瘤的表型特點,最常通過間充質-上皮細胞轉化(MET)發(fā)生;(2) 可變形性,即原發(fā)腫瘤可以保持類似 MIC 的狀態(tài);或(3)轉分化性,MIC在經歷譜系可塑性后,從而進入不同于同源原發(fā)性腫瘤的新細胞狀態(tài)(圖 3 C)。這三種特點的具體貢獻,可能因個體、腫瘤基因型和起源組織而異,并且仍有待在臨床轉移中研究。


進行性免疫逃避


1

不斷發(fā)展的腫瘤微環(huán)境


DTC 必須逃避組織駐留和系統(tǒng)免疫的攻擊,才能成功地在遠處器官中定植。轉移免疫的重要性,來自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免疫抑制的腎移植受者,因早期黑色素瘤細胞存在于供體腎臟中,而發(fā)生廣泛轉移。在原發(fā)性腫瘤中,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增加,是結直腸癌患者無復發(fā)生存的有利預后生物學指標,而 T 細胞和 NK 細胞的耗竭,會增加實驗模型中的轉移。增強抗腫瘤免疫力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徹底改變了轉移性癌癥的臨床治療方案。在腫瘤細胞中,阻斷 PD-1、CTLA-4 和 LAG3 的T 細胞受體-配體相互作用,可以在臨床上誘導有效的治療反應,這現(xiàn)在是許多實體瘤的標準治療方案。盡管ICI取得了這些成功,但由于缺乏腫瘤抗原、抗原呈遞缺陷、T 細胞活化缺陷和 T 細胞排斥,一些腫瘤類型對 ICI 沒有反應,并且缺乏腫瘤 T 細胞浸潤,這些腫瘤被稱為“冷腫瘤”。“冷腫瘤”的產生,與免疫抑制 TME相關。即使對于最初對 ICIs 有反應的腫瘤,由于慢性 T 細胞刺激,導致功能減退,T 細胞耗竭也可能導致耐藥性的產生。至關重要的是,ICI 似乎對原發(fā)性腫瘤和微轉移,比對已發(fā)生的顯著轉移更有效。在一項關于三陰乳腺癌的研究中,雖然在化療中加入pembrolizumab ,在腫瘤細胞上 PD-L1 配體低表達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總體生存獲益不明顯,無論 PD-L1 表達狀態(tài)如何。在早期乳腺癌中,添加 pembrolizumab ,可顯著延長無病生存期。在黑色素瘤和肺癌的相關研究中,也有類似結果表明,ICIs 在輔助/新輔助治療中,比在晚期轉移中更有效。因此,了解轉移中進行性免疫抑制的機制基礎,將免疫學“冷”腫瘤變“熱”,以及提高免疫療法在轉移性癌癥中的療效,至關重要。

圖片
圖4. 轉移性腫瘤微環(huán)境

TME 的組成和共同選擇,對于腫瘤的生長和進展至關重要。TME 的主要成分是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以及基質細胞的成分:組織駐留和骨髓來源的巨噬細胞,極化為免疫抑制性 TAM、單核細胞、骨髓來源的抑制細胞、T 細胞、NK 細胞、樹突狀細胞、血管和淋巴管、癌癥相關的成纖維細胞和 ECM 的成分。TME 中免疫細胞的環(huán)境和免疫調節(jié)受體的表達,在轉移性腫瘤中變得更加抑制。

外滲到遠處器官的 DTC ,首先遇到組織駐留的巨噬細胞和 NK 細胞,而后者進一步募集局部和循環(huán)免疫細胞,以對抗新播種的轉移。作為回應,癌細胞發(fā)展出適應性機制,可以促其逃避或抑制免疫反應,限制抗原識別,增加阻斷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的受體表達,并分泌免疫調節(jié)細胞因子、細胞外囊泡和生長因子。TME包括T細胞和B細胞;NK細胞;骨髓細胞,包括 TAM、骨髓來源的抑制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基質細胞,包括癌癥相關的成纖維細胞、周細胞和內皮細胞;和細胞外基質(ECM)成分,它們都協(xié)調此類適應(圖 4)。TME可以同時具有促瘤和抑瘤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用越來越趨向于促瘤(圖4)。反過來,在臨床試驗中,越來越多地探索 針對TME的靶向治療,無論是作為單一藥物還是與 ICI 聯(lián)合使用。轉移前,TME可發(fā)生局部和全身免疫抑制。原發(fā)性腫瘤脫落,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細胞外囊泡,可釋放細胞因子,以誘導骨髓來源的免疫細胞募集和免疫抑制重編程至轉移前器官,在轉移器官,它們與駐留細胞一起形成“轉移前生態(tài)位”,有利于瘤細胞的轉移性定植。協(xié)調組織駐留細胞、募集的骨髓細胞和浸潤性腫瘤細胞功能的信號通路,可以進一步加強轉移定植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免疫抑制環(huán)境。

2

淋巴結轉移


轉移性免疫抑制也可以由運輸中的癌細胞介導。腫瘤的淋巴結受累,可作為未來轉移性疾病的有力預后生物標志物,并在臨床分期標準中反映。然而,克隆系統(tǒng)發(fā)育的分子重建研究表明,淋巴結和遠處轉移,主要來自原發(fā)腫瘤中的獨立亞克隆。最近的研究表明,淋巴結不是轉移過程中的被動分期站,而是誘導全身免疫抑制的關鍵部位。在淋巴結轉移的模型中,DTC 暴露于淋巴結中的 IFN-γ ,會誘導干擾素刺激的基因程序,上調 PD-L1 和 MHCI 表達,從而促進 NK 逃避和 T 細胞抑制。至關重要的是,淋巴結定植,可以通過誘導腫瘤特異性 T 調節(jié)細胞、增加巨噬細胞上的 PD-L1 表達,以及將樹突細胞從遷移亞型轉變?yōu)轳v留亞型,從而改變全身免疫反應。相關研究證實,注射了淋巴結腫瘤供體白細胞的腫瘤移植小鼠,更容易發(fā)生肺轉移,這表明淋巴結轉移,可以通過誘導腫瘤特異性免疫耐受,來促進遠處器官的轉移。對淋巴結依賴性免疫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發(fā)現(xiàn)新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標,以擾亂轉移性癌癥中的免疫抑制回路。


轉移癌休眠


圖片
圖為癌細胞休眠的相關機制。
(A)減緩增殖;(B)適應細胞代謝;(C)更改表面標記;(D)與腫瘤微環(huán)境相互作用。圖片源自于https:///10.1016/j.cell.2020.10.027

在休眠期間,DTC 不會形成肉眼可見的病變,并且患者在數(shù)月或數(shù)年后復發(fā)之前,不會有臨床表現(xiàn)。早期癌癥的小鼠模型表明,每個器官中均存在DTC;然而,DTC最終只以特定癌癥的方式,在特定組織中生長。在一些癌癥中,如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在術后20年才會出現(xiàn)遠處復發(fā),而其他癌癥,例如小細胞肺癌,在診斷時就表現(xiàn)出侵襲性擴散,休眠期很短。這些觀察結果表明,不同腫瘤類型的休眠進入和再覺醒,具有異質性。

臨床休眠,反映了細胞休眠的動態(tài)平衡。其中 ,DTC 通過可逆地控制生長停滯和休眠的調節(jié)程序,使腫瘤細胞進入靜止狀態(tài),瘤細胞增殖和定植的反復隨機嘗試,被免疫、物理和代謝障礙所中止。細胞可塑性,是維持休眠的一個關鍵特征。在乳腺癌模型中,早期 DTC 激活了與多能性樣可塑性相關的間充質樣程序,后者協(xié)調瘤細胞傳播,并實現(xiàn)瘤細胞的長時間休眠,這一過程由轉錄因子 ZFP281 控制。休眠 DTC 通過表觀遺傳,調控維持其狀態(tài),例如組蛋白修飾和增強的 DNA 甲基化,導致抑制性更強的染色質狀態(tài)、轉錄/轉錄后基因調控以及細胞應激反應和自噬的激活。癌細胞增殖,進一步受到 DTC 或 TME 成分釋放的生長抑制信號的控制,這些成分包括 TGFβ、BMP 和 Wnt 拮抗劑,以及改變的 ECM 成分,如膠原蛋白和層粘連蛋白亞型。由于腫瘤缺氧或營養(yǎng)限制,對 TME 的代謝適應,進一步促進了緩慢循環(huán)的細胞狀態(tài)。通過激活未折疊的蛋白質反應,進入細胞靜止狀態(tài),這在功能上與免疫逃避相結合。NK配體的下調,或 MacroH2A 組蛋白變體的上調,這些變體與細胞周期停滯和衰老相關的炎性細胞因子分泌有關。這種細胞靜止狀態(tài),與免疫抑制的耦合,本質上是一些成體組織干細胞的固有特性,可能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但這種細胞靜止狀態(tài),也有助于協(xié)調異質性腫瘤中靜止細胞周圍的局部免疫逃避生態(tài)位。

為了啟動宏觀轉移生長,休眠的癌細胞必須重新進入細胞周期,或逃避免疫監(jiān)視。對局部宿主環(huán)境的直接炎癥應激源,例如手術、煙草煙霧或接觸細菌脂多糖,可以觸發(fā)休眠 DTC 的重新激活和生長。在小鼠轉移模型中,癌細胞可以誘導中性粒細胞產生支持轉移的中性粒細胞胞外因子,從而刺激乳腺癌的侵襲、遷移和肺轉移。從休眠中蘇醒,是衰老宿主的固有特征。在小鼠模型中,衰老骨髓中的休眠 DTC頻率降低,癌細胞增殖活性增強,這與促增殖性炎性細胞因子增加,以及休眠促進因子下調有關。ECM 的年齡相關重塑,會刺激黑色素瘤轉移。衰老的成骨細胞,可以促進黑色素瘤的骨轉移。老年肺成纖維細胞,可以通過增加可溶性 WNT 拮抗劑 sFRP1 的分泌,來重新激活休眠的黑色素瘤細胞。


轉移癌適應器官特異性微環(huán)境


DTC 幾乎可以擴散到所有器官;然而,不同的癌癥類型,鐘愛某些器官,這種現(xiàn)象稱為轉移性器官趨向性。器官特異性轉移的決定因素,已在大量經典研究中得以證實。在這里,作者著重于介紹新興的相關研究。轉移的趨向性,由癌細胞到達器官的特點和有利于 DTC 播種、定植的器官特異性微環(huán)境所決定。結直腸癌的主要轉移部位是肝臟,這是因為從腸道血行播散的癌細胞,可以通過腸系膜毛細血管進入肝門靜脈,肝竇可以作為它們的毛細血管床。然而,肝臟也是 90% 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轉移部位,考慮到眼睛中的原發(fā)腫瘤位置,這在解剖學上不易解釋。因此,DTCs 可以理解為“種子”,特定器官生態(tài)位可以理解為肥沃“土壤”,在上述情況下,易于轉移瘤的生長。DTC 之間存在的轉錄和代謝異質性,使得DTC能夠選擇在特定器官中生長、克隆,而DTC的可塑性機制,使得DTC能夠動態(tài)適應新的組織生態(tài)位。一項研究顯示,心內注射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系 MDA-MB-231,會導致具有不同基因表達特征的亞克隆的轉移擴散,轉移的腫瘤細胞優(yōu)先定植到大腦、骨骼和肺部。細胞外代謝物,可以進一步塑造轉移生長的生態(tài)位和內在細胞代謝微環(huán)境,例如,當葡萄糖來源變得有限時,腦轉移瘤細胞可以代謝消耗乙酸鹽、谷氨酰胺和支鏈氨基酸。結直腸肝轉移,可以增強肌酸激酶腦型酶的分泌,將肝細胞釋放的細胞外肌酸轉化為磷酸肌酸,然后被溶質轉運蛋白 SLC6A8 攝取到轉移性癌細胞中,以促進 ATP 的產生。

具有新型旁分泌信號的癌細胞的生態(tài)位適應性,可以誘導靶器官周圍細胞的可塑變化,促進腫瘤與其新宿主的共同進化和轉移性 TME 的形成。初始轉移灶可以促進癌細胞重新編程,以增加對癌細胞對廣泛繼發(fā)轉移的適應性,從而導致更高的臨床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細胞的體內譜系追蹤研究表明,骨微環(huán)境不僅為初始轉移提供了生態(tài)位,而且還誘導了 EZH2 介導的表觀遺傳,使瘤細胞加速向內臟器官轉移,從而產生更嚴重的腫瘤負荷。

最近的研究通過使用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流式細胞術和空間實驗方法,全面研究了原發(fā)性和轉移性腦腫瘤的 TME。盡管基質細胞的組成相對固定,然而研究者在不同的腦惡性腫瘤中,發(fā)現(xiàn)了免疫細胞組成及其表達特征的疾病特異性差異。與腦轉移相比,原發(fā)性腦腫瘤的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較少,而不同的轉移性腫瘤中,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不同免疫細胞類型的明顯富集,這意味著原發(fā)性腦腫瘤對 TME 的塑造,與顱外腫瘤轉移到大腦的方式不同。這些研究結果,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在同一解剖位置,不同腫瘤 TME 由不同細胞組成,并間接證明,針對TME 的一刀切治療方法具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上述研究還證明“土壤”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變化的。盡管轉移器官的穩(wěn)態(tài)生態(tài)位,最初可能是相似的,但浸潤性癌細胞可以促進 TME 的進化,進而在腫瘤中招募特定免疫細胞細胞,從而促進瘤細胞的轉移。


轉移癌細胞影響系統(tǒng)性宏觀環(huán)境


轉移性癌癥是一種影響所有器官系統(tǒng)的全身性疾病。因此,影響身體營養(yǎng)、代謝、神經激素和炎癥狀態(tài)的全身性因素,均可以影響轉移的所有三個階段。關于腫瘤進展過程中的器官間系統(tǒng)通訊網(wǎng)絡相關研究,是目前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原發(fā)性腫瘤分泌的因子,可以重新編程骨髓細胞和 ECM,從而創(chuàng)造有利于轉移播種和生長的轉移前生態(tài)位。炎癥狀態(tài),包括肥胖和衰老,可以促進瘤細胞轉移,而運動和健康飲食,可能會降低轉移風險。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微生物代謝物的直接細胞效應,或通過 TME 的重新編程,從而促進腫瘤的轉移。有趣的是,最新研究已發(fā)現(xiàn),細菌可以選擇性地定殖于多種癌癥表面,包括那些源自非屏障上皮細胞的癌癥,這種關聯(lián)是相關的還是因果關系,目前仍不是很清楚。瘤內梭桿菌定植可驅動乳腺癌細胞的轉移,而小鼠乳腺癌 CTC 中的瘤內細菌,可以通過肌動蛋白細胞骨架重塑,促進了瘤細胞對流體剪切應力的抵抗,從而促進了腫瘤的轉移。癌癥神經科學的新興領域,揭示了電活動,以及神經-免疫-癌癥相互作用在癌癥進展中的作用,超越了長期公認的神經周圍浸潤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晝夜節(jié)律可以控制腫瘤傳播的時間,抗腫瘤免疫通過樹突狀細胞,有節(jié)奏地將瘤細胞運輸?shù)揭髁馨徒Y。這些研究表明,通過破壞晝夜節(jié)律信號通路,或與晝夜節(jié)律同步治療,來靶向治療腫瘤轉移。晚期癌癥最顯著的表現(xiàn)是惡病質,這是一種分解代謝狀態(tài),蛋白質溶解,功能喪失,這與厭食、胰島素抵抗和脂肪組織丟失有關。惡病質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隨著轉移而增加,限制治療的耐受性,可誘導免疫抑制,并與死亡率相關。相關研究者描述了轉移過程中腫瘤和微環(huán)境重塑是如何誘發(fā)惡病質,這可能會產生更有希望的治療方法,從而對抗轉移性癌癥。


治療耐受


轉移選擇的癌細胞,具有動態(tài)重新編程能力,以適應不同壓力、逃避免疫監(jiān)視和顛覆宿主組織生物學,以促進腫瘤的遠處轉移。癌細胞可以具有相同的適應性,以促進瘤細胞對相關治療的抵抗,并刺激腫瘤的再生(圖 2)。轉移和治療抵抗之間的密切關系顯而易見,因為全身轉移或臨床 IV 期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無法治愈,5 年生存率在 5% 到 30% 之間。治療對轉移性癌細胞施加進一步的選擇壓力,推動選擇攜帶耐藥突變的腫瘤亞克隆產生,并誘導炎癥信號的產生。轉移性疾病的治療方法,是幾乎所有全身性癌癥治療的目標,包括化學療法、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癌癥患者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接受全身治療:(1) 原發(fā)性腫瘤可手術切除,且無轉移性疾病臨床證據(jù)的患者(I-III 期),在手術前(新輔助)或手術后(輔助)接受全身治療,主要目標是消除微轉移;(2)具有廣泛大轉移性疾病的 IV 期癌癥患者,治療通常從治愈,轉向姑息治療和延長生命(圖 5 )。雖然化學療法仍然是藥物治療的支柱,但在過去二十年,隨著 ICI、靶向療法(例如激酶抑制劑)和抗體-藥物偶聯(lián)物(例如 Her2 乳腺癌)的出現(xiàn),顯著提高了患者總體生存率。研究者對轉移原理和機制的新生物學見解,為進一步改善微轉移和全身轉移癌癥的治療,提供了許多可行策略(圖 5 )。

圖片
圖5.當前和新興的轉移性疾病治療策略
(A) 轉移性疾病在三種情況下進行治療:當標準成像和篩查技術無法檢測到轉移性疾病時,在(新)輔助治療環(huán)境中懷疑微轉移性疾病。盡管多器官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治愈的,但對寡轉移性疾病進行選擇性局部治療可以延長生命,有時還可以治愈多種癌癥。多器官轉移性疾病通常采用全身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例如,小分子抑制劑、抗體或抗體-藥物偶聯(lián)物)和免疫治療。
(B) 強調了針對癌細胞或其 TME 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轉移細胞的治療方式的機會。在微轉移中,MIC 與免疫監(jiān)視處于動態(tài)平衡。增殖細胞經常被組織駐留或循環(huán)免疫細胞消除,而休眠細胞則逃避免疫破壞。在寡轉移中,小腫瘤被 TME 駐留細胞浸潤并募集免疫細胞。在多器官轉移中,TME 變得越來越免疫抑制,排出腫瘤反應性免疫細胞或使它們進入免疫抑制狀態(tài)。

1

靶向休眠微轉移


迄今為止,靶向作用于轉移播散介質的藥物,例如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通常,當檢測到原發(fā)性腫瘤時,DTC 已經播散到遠處的器官,使得阻止DTC傳播的藥物治療無效。有研究者指出,改善癌癥預后的最大機會,是專注于休眠微轉移相關的臨床試驗(圖 5)。隨著研究者對休眠狀態(tài)、可塑性和分子基礎的生物學理解不斷加深,微轉移的標志物、信號通路和免疫逃避策略,正在逐漸應用于腫瘤轉移的治療中。然而,與之相關的臨床藥物,通常在腫瘤對標準治療產生耐藥,并伴有晚期轉移的情況下應用。如果研究者在相關領域取得成功,先在晚期轉移的患者群體中推進相關臨床實驗,然后在高?;颊呷后w中推進預防遠處轉移的治療,從而治療沒有臨床轉移,但轉移復發(fā)風險高、可能攜帶微轉移的患者。目前的臨床相關研究顯示,許多可能有效治療微轉移,但不能有效治療遠處轉移的藥物,患者并不能從其中獲益。

快速且經濟高效地推進針對微轉移的試驗的關鍵要求,是建立休眠微轉移疾病的相關生物標志物,以確定最有可能從輔助治療中獲益的患者。在這方面,血液中的“液體活檢”ctDNA 檢測,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生物標志物,但需要進一步提高此類檢測的敏感性,以及其結果的臨床可操作性。另一種識別微轉移的潛在方法,是使用骨髓活檢來識別DTC。基于轉移瘤細胞的單細胞分析、ctDNA 的表觀遺傳修飾檢測,或檢測 CTC、外泌體、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檢測的相關技術發(fā)展,可以為預測性實時生物標志物的開發(fā),提供可行策略和技術支持。這些方法的應用,將有助于對患者持續(xù)治療,從而根除微轉移性病灶。

2

靶向作用于寡轉移


轉移可以顯示出腫瘤類型的特定生長模式,即緩慢轉移,或轉移到單個器官部位。寡轉移性疾病,目前被定義為轉移擴散的中間狀態(tài),其中,局部消融療法,對患者有益。在寡轉移情況下,手術切除或放療,可以減少腫瘤負荷、延長生命,并有可能治愈患者。以手術、放療和化療的形式聯(lián)合治療寡轉移性疾病,目前是軟組織肉瘤的標準護理治療,全身治療的療效有限。結直腸肝轉移手術切除,可治愈 20% 的患者,并延長轉移患者的生存時間(圖5)。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和射頻消融在內的肝臟定向療法,已顯示出顯著的生存獲益。最近涉及寡轉移性疾病放射治療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其他癌癥患者中,經治療后,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延長。研究者應用鐳,選擇性地結合到骨轉換增加的區(qū)域,在對伴有骨轉移的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療中,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這表明骨生態(tài)位的特異性靶向,可以影響隨后的廣泛轉移,這與在小鼠模型中的觀察結果一致。總之,這些研究表明,廣泛轉移和寡轉移性疾病,在臨床上具有不同特點。傳統(tǒng)觀點認為,局部治療通常不能提高 IV 期癌癥患者生存率。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對這一傳統(tǒng)觀點提出質疑。在出現(xiàn)寡轉移的患者中,目前很少有臨床指標可以檢測,這可能與器官受限的疾病與快速傳播的亞臨床微轉移相關,后者在短時間內可以檢測。這兩種情況,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并產生不同的結果。研究者對于相關潛在生物學標記,尚未達成共識。

3

靶向作用晚期轉移


晚期轉移性疾病的可塑性,對癌癥治療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從理論上講,動態(tài)重編程細胞狀態(tài)的能力,可以賦予瘤細胞對藥物的耐藥性。雖然隨著腫瘤的單細胞分析的進展,正在對腫瘤異質性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但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在具有不同腫瘤和宿主遺傳學或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之間,適應性程序是否共享,以及共享的程度。傳統(tǒng)觀點認為,由保守發(fā)育或再生程序的共同選擇產生的轉移介質,可以為治療提供廣泛適用的靶點,而與腫瘤的特異性或亞克隆性無關。然而,由于大量的脫瘤靶向毒性、背景依賴性多效性作用以及這些通路的反饋回路,迄今為止,針對靶向作用于癌癥有關的發(fā)育信號通路(如 Wnt、TGFβ、Notch 和 Hedgehog)的努力,收效甚微。其它方法側重于靶向轉移性癌癥代謝,例如抑制結直腸肝轉移中的 SLC6A8 磷酸肌酸轉運蛋白,特異性作用TME ,以克服轉移特異性免疫抑制環(huán)境。目前仍然需要更多的臨床前研究,以著重描述癌癥特有的發(fā)育和再生程序,以及在癌細胞及其進化的 TME 的轉移階段,選擇性調節(jié)此類通路的分子。這些研究可以提供兩條途徑來對抗轉移。首先,可以描繪可塑性終點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對這些狀態(tài)的預期目標。其次,抑制可塑性的分子介質。從而限制轉移細胞進化空間,使它們對治療敏感(圖 5)。


新興觀點


1

轉移和腫瘤發(fā)生具有分離的特性


轉移歷來是癌癥進展的最后階段。即,致癌驅動突變,將正常上皮細胞轉變?yōu)檫^度增殖的原發(fā)性腫瘤,其中這些腫瘤細胞的部分克隆亞型,獲得侵入、傳播和定殖遠處器官的能力。上述觀點認為,正常細胞先變成腫瘤細胞,然后才能變成浸潤性癌,從而發(fā)生轉移。發(fā)生轉移性疾病的可能性,與原發(fā)腫瘤的大小密切相關,這反映在臨床 TNM 分期(T,大小腫瘤;N,擴散到區(qū)域淋巴結的程度;M,轉移的存在),用于選擇患者的輔助治療方法。然而,目前最新的研究結果,正在挑戰(zhàn)這一觀點。來自導管原位癌和胰腺上皮內瘤變的癌前細胞,可以在沒有臨床診斷為癌癥的患者的血液、骨髓和遠處器官中發(fā)現(xiàn)。早期播散瘤細胞,是某些癌癥晚期轉移的主要來源。對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致癌轉化,不是轉移所必需的。未轉化的小鼠乳腺上皮細胞,可以在肺中播種,形成形態(tài)正常的微集落,并且在癌基因的誘導激活后,長成與原發(fā)性乳腺腫瘤的轉移無法區(qū)分的病變。攜帶鈉通道 NALCN 條件性缺失的小鼠,可以表現(xiàn)出廣泛播散且形態(tài)正常的細胞,這些細胞沒有致癌突變。NALCN 缺陷的未轉化細胞,在受體小鼠的腎臟中形成形態(tài)正常的復雜結構,例如腎小球。此外,轉移細胞通常在組織再生過程中,表達 L1CAM ,這與原發(fā)性腫瘤特有的無限制增殖不同。目前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正常細胞傳播到遠處器官的程度。然而,這些結果共同表明,轉移和腫瘤起始,可以是不同的,且相互合作的過程,不需要遵從嚴格的時間順序。在治療上,這種不斷變化的時間范式的重要意義在于,首先,靶向腫瘤起始所需的致癌驅動突變,可能不足以靶向消滅轉移細胞;其次,賦予細胞轉移能力的介質,應該是腫瘤進展的早期靶點,這適用于高危人群的癌癥預防。

2

理解和對抗轉移的新興方法


隨著單細胞和空間技術,以及計算系統(tǒng)生物學的發(fā)展,研究者不斷探索TME 和克隆動力學。越來越多的技術,能夠以單細胞和空間分辨率,來分析表觀遺傳標記、蛋白質和代謝物,并使現(xiàn)有的轉錄組學技術,適應當前的臨床及病理診斷標準?;?DNA 編輯的高保真誘導譜系研究,允許研究者對細胞狀態(tài)轉換,進行精確的時間排序。在臨床樣本中,線粒體突變分析和基于液體活檢的實時克隆追蹤,正在成為熱門的研究方法,它們可以描述腫瘤進化過程中亞克隆出現(xiàn)的順序。隨著這些技術進步,癌癥生物學的單細胞時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首先,這需要可重復和透明的算法,以及受過計算編程訓練的研究人員來分析、解釋和共享不斷增長的“大數(shù)據(jù)”。其次,驗證過程中,需要嚴格驗證腫瘤分析中出現(xiàn)的假設、定義分子機制并將其轉化為新療法的實驗方法。在上述驗證過程中,需要對復雜的類器官和小鼠模型進行多重工程,以同時誘導多個突變,從而準確模擬腫瘤內和腫瘤間遺傳和表觀遺傳細胞狀態(tài)的異質性,最終確定共享的調控通路。新興技術可以更準確地代表患者、疾病階段和特定部位的 TME,包括患者來源的類器官、免疫共培養(yǎng)物、腫瘤外植體培養(yǎng)物和人源化小鼠,這些技術正在幫助研究者產生新的機制見解,并實現(xiàn)快速藥物反應評估。研究者采用離體模型的前瞻性臨床試驗,作為患者特異性治療反應的治療前“化身”,以指導臨床決策。最后,人工智能有望改變臨床試驗設計,以加速生物標志物的發(fā)現(xiàn)和藥物開發(fā)。


總結


總之,轉移依賴于多種機制,來參與表觀遺傳編碼的程序,這些程序能夠動態(tài)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細胞應激、組織生態(tài)位外的生存、傳播、免疫逃避以及 TME 共同選擇和終末器官定植。隨著單細胞分析、譜系追蹤以及復雜的臨床前和離體模型等新技術的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挑戰(zhàn)是定義轉移依賴性,這些依賴性可以針對腫瘤異質性較大的患者??傊?,轉移研究和臨床藥物開發(fā)領域的重大進展,有可能改善轉移性癌癥患者的預后。

各位小伙伴們還想看什么類型的綜述,歡迎留言!

圖片
END

撰文丨阿甘
排版丨豨薟

圖片

美國頂級癌癥研究機構:已研發(fā)出能殺死所有實體惡性腫瘤的藥物!網(wǎng)友:你清醒一點!


圖片

大X:只要2000美元!就能成為6 SCI論文一作!網(wǎng)友:歡迎來到Pubpeer!


圖片

有什么書推薦給醫(yī)學生醫(yī)生看?(第十三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