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開竅于目,腎為肝之母,因此,凡治療目疾者,除治風(fēng)火外,多以腎水不足肝腎陰虛論治,認(rèn)為淡滲利水,必致肝腎之陰更為耗傷,皆避而不用,《別錄》言車前有強陰益精、明目療赤痛的作用,應(yīng)怎樣理解呢? 鄒潤安《本經(jīng)續(xù)疏》是這樣講的: “水流氣順則下益于精,血蕩水隨,……水道不利,而溺澀因濕而痹者可除,即目赤痛而不明者亦可已。”可見氣不順(化)則水停于中,水精不得四布,勢必影響到精的化生,即精無所益。 《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luò),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 這說明了五臟六腑的精氣一旦得不到充盈而不能上注于目,就會發(fā)生各種眼疾;另一方面,小便滯澀不利則水濕可以停留于中。胃為水濕所困,不能把五臟六腑之精氣敷布全身,上注于目,目中之精氣受到水邪的干擾,凡此均足以釀成目疾。 故治目疾用苓桂術(shù)甘湯加車前子以淡滲祛濕,清利水濕,養(yǎng)胃益精,水濕祛除,精氣敷布,眼疾自除。 由此可見,《本經(jīng)》論治藥物功用之精,《別錄》對藥物主治敘述之妙,深為可貴。 另用車前子,配伍麻黃、荊芥、甘草,組成麻荊車甘湯,治療跌打損傷頗有效驗。凡跌打損傷者,無論內(nèi)外傷,立即煎服或研末沖服,如藥后汗出小便利,每可防止病情惡化,然后再請外傷科醫(yī)生治療,實屬有益無害的簡易方劑。 方中之麻黃、荊芥,可以開腠理,通血脈;車前通利小便為要藥,以救傷科患者每以尿閉之逆證,立意極精,幸勿以藥微價廉等閑視之。 各家本草,雖多言車前淡滲不走氣,有益腎固精及明目的作用,但必須明確這些效用,都是從通調(diào)水道除濕痹而來的,若小便頻數(shù)甚至失禁者,切不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