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閱讀 【知識銜接】 ————初高中課程解讀————
————初中知識回顧———— 考點解讀 (一)課內(nèi)文言文 【命題規(guī)律】 1.考試選材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其他的課內(nèi)文言文為輔。 2.題量大致保持在3~5題,分值基本保持在10分左右,所占比重較大。 3.考點主要集中在文言實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虛詞,文句翻譯,文言斷句,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歸納以及感悟啟發(fā)等。 4.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填空、選擇和簡答為主。 【命題趨勢】 1.考試選材將繼續(xù)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和精華段落,將會繼續(xù)受到命題者的青睞。 2.題量和考點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考查方式會更加新穎多變,特別是文言詞語的解釋,考查范圍將不僅僅局限于本課,請廣大考生在復習備考中注意融會貫通。 3.客觀性試題越來越少,而且難度有所增加;主觀性試題,特別是一些拓展性的題目,如對比探究、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感悟的試題將逐漸增多。 4.此外,久違了的文學常識也在悄悄融入考題,這類題目看似簡單,但是也需要同學們平時多關(guān)注、多積累、多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5.淮安市語文中考文言文閱讀多年來非常重視考查課內(nèi)文言文,較少涉及課外文言文。 方法總結(jié) 一、判斷、劃分節(jié)奏 1.了解題型特點。 古詩文重在朗讀,而朗讀就要掌握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出現(xiàn)了古詩文朗讀節(jié)奏劃分題。這種題型涉及文字、詞義、語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識,它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文言語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題的一種常見形式??疾榉绞揭话阌袃煞N形式:一種是選擇題,要求選擇朗讀停頓的正確或錯誤項;一種是直接在原句上進行劃分。 2.常見的幾種劃分方法。 (1)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例:故人具雞黍。按“二一二”的節(jié)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jié)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黍。 (2)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朗讀時須停頓。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在古文中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jié)奏應該劃分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發(fā)語詞之后要停頓。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是句首發(fā)語詞,朗讀時其后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jié)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根據(jù)古代文學常識,正確劃分節(jié)奏。例: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坝萆健笔巧矫?,朗讀時其后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是字,姓名和字之間也要停頓,這句話的節(jié)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根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劃分節(jié)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語,“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6)讀駢句,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字一頓,應劃分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X&X&K] (7)根據(jù)文意確定停頓。例: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后一個“樂”,名詞,樂趣、快樂。據(jù)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節(jié)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二、理解、辨析詞義 1.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 古代的詞義,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飛”等;有些則起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zhuǎn)移。如果依照現(xiàn)代漢語來理解,那就可能鬧出笑話。如:“涕”古代指“眼淚”;“臭”古代是“氣味”的意思,包括好聞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 我們讀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對于陌生的字,我們可以查字典來解決;至于熟字,我們就容易忽略過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錯。比如古人所謂“去”,指的是離開某一個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乃記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離開”。 2.依據(jù)語境確定實詞意思。 要確定詞義,必須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文言文中的實詞大多有幾個義項。如“生”,常見義項有:①草木生長,長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記》);②生活、生計,如“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③對讀書人的稱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黃生借書說》)。在文言詩文中,有許多名詞一直沿用至今,它們主要出現(xiàn)在成語和書面語中,成為現(xiàn)代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成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詞語。這里以《桃花源記》為例:緣(沿著,順著)溪行——“緣木求魚”;落英(花)繽紛——成語“落英繽紛”出于此,意為落花繁多。 在確定、解釋詞義時還要注意實詞的活用現(xiàn)象和古字的通假現(xiàn)象。如“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中的“親”和“遠”,本是形容詞,但在句中活用為動詞,解釋時就應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動詞“親近”“遠離”;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記》)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詞,在句中顯然是表形狀的狀語,解釋時就要表現(xiàn)狀語的特點,用“像北斗星一樣”“像蛇爬行一樣”的形式來表述。通假現(xiàn)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明日徐公來,孰視之”(《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應從“熟”的義項中找到相應的解釋“仔細”。 要能夠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確定義項,其基礎(chǔ)是實詞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有150個字左右的積累量,而這150個實詞的積累與對課文內(nèi)容的識記、熟讀是密切相關(guān)的,到了一定階段,還應進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對初中課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詞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們的解釋和用法。只有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了解虛詞的含義或作用。 文言虛詞的使用十分頻繁,但初中課文中涉及的常用虛詞并不多,大致有“而”“其”“雖”“為”“焉”“于”“與”“以”“之”等,因此初中階段只要重點了解部分虛詞的含義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虛詞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能用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與“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就分別解釋為“對”“在”;二是不必用現(xiàn)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夫”“而”等,如“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 文言虛詞含義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記硬背,主要還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閱讀量,產(chǎn)生一定的語感,在解釋句子的時候,能找到相對應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使句子的解釋正確、通順。 三、翻譯、疏通句子 1.突破關(guān)鍵詞語。 如果把翻譯句子比作百米跨欄短跑競賽,那么關(guān)鍵詞語好比一個個跨欄。突破一個個“跨欄”,是關(guān)鍵,是基礎(chǔ)。如《公輸》中“荊國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荊國”是指當時的“楚國”;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則是思考文言虛詞“于”作何解釋,聯(lián)系上下文,疏通句義,可以解釋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釋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虛詞的用法雖不單獨考查,但在翻譯句子時起很大的作用。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guān)系,句子的語氣,常常憑虛詞表達出來,可見,常用文言虛詞的一些用法也應大體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語序和現(xiàn)代語序常常不同,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時,要按合乎規(guī)范的語言習慣作適當?shù)恼{(diào)整和表述。如“……者……也”“……也”是判斷句的標志,翻譯時要注意這些標志性詞語?!恫軇フ搼?zhàn)》“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句中,“夫戰(zhàn),勇氣也”有一個表示判斷語氣的“也”。但句中無動詞,翻譯時應補上,準確的解釋應該是“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還有,“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常見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在多讀多看中,要能準確判斷和正確理解。 3.掌握翻譯步驟。 可以用一個口訣來概括:通讀全文,領(lǐng)會大意;斟酌字義,揣摩語氣;補、略通變,合情合理;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如無標點,審慎斷句;解釋完畢,檢查仔細。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其步驟是先釋義,然后串意,最后調(diào)整。具體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釋,保留原樣,如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年號、朝代等。②換:把文言文換成現(xiàn)代漢語,包括把古漢語特有的句式換成現(xiàn)代漢語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在翻譯中要補充為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如“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中的“伏(埋伏)”。 另外,將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補上,數(shù)詞、名詞中間要加量詞。④刪:有些 四、分析、概括主旨 1.概覽全文,整體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體閱讀意識。在閱讀過程中,即使碰到個別詞義或句 2.篩選文章的關(guān)鍵信息。 首先,是檢索性篩選。對一些比較顯性的語言材料能夠準確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劌論戰(zhàn)》中'忠之屬也’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在“忠之屬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斷的方法去辨認一下,即可確定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篩選。例如,“上文通過列數(shù)字的方法說明了核舟的______,贊美了雕刻者技藝精湛”。如果僅僅理解為為了說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淺層的理解。其實,作者意在強調(diào)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題字等,從而說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讀懂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借助抒情、議論的句式直接表達出來的,帶有明顯的贊頌或批評、肯定或否定,從文章的關(guān)鍵語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通過對人、事、物、景的描述(說明、議論)中顯現(xiàn)出來的,其觀點和態(tài)度比較隱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這就需要在領(lǐng)悟、分析、比較的基礎(chǔ)上去綜合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注意從選文的開頭句、中心句、結(jié)尾句入手,把作者對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評價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來,以此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高中知識鏈接———— 考點解讀 高考中對于文言實詞的考查,歷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與他們學習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不扎實有關(guān)。學習文言實詞,重在積累、掌握一定量的實詞是閱讀文言文的前提。對文言實詞的掌握,要以《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120個實詞為中心,兼顧其他的重點實詞,尤其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 積累實詞,意在運用。解答文言文閱讀中分辨實詞詞義的題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給出的義項帶入相關(guān)的句子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實際上這里要求具備的是一種根據(jù)上下文推斷詞語含義的能力,在推斷的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過學習,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其中學習和考查的重點在于引申義。另外,還應當 《考試大綱》明確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理解這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jù)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熬涫健睂儆谡Z法范疇,“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gòu)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 方法總結(jié) 一、文言實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guān)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shù)量多,表意性強,變化性大。'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于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主要落實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及詞類活用等方面。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為命題者青睞,所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應特別注意: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以身徇國','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二、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zhàn)》)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p>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指南錄>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xiàn)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如果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zhì)。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ā缎帕昃`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yōu)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jīng)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zhàn)》)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四、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qū)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xiàn)代漢語相 (4)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jīng)]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 答題技巧 一詞多義在古今漢語中普遍存在著,但在文言文的詞語中顯得更加突出和復雜,它既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可有比喻義和借假義之別,要熟練掌握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由于其語言流變的情況相當復雜,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有詞義的強化和弱化,有詞義的轉(zhuǎn)移和詞情的改變,掌握起來有時也就更加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緊緊把握命題人重課本,重遷移的命題意圖,繃緊不以今義釋古詞的這根弦。解決這些并不困難。常見文言實詞的學習要有系統(tǒng)的觀念,即建立實詞的詞義系統(tǒng),并把握某個詞義的運用環(huán)境,二要因文定義。一個詞不管有多少種意義,當它一進入具體環(huán)境后,就只能有一個恰當?shù)睦斫?。所以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漢語詞語的構(gòu)成特點、根據(jù)已經(jīng)學過的相關(guān)知識、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限制和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詞義的推斷是特別需要,特別實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對這個問題簡單地列舉些推導的方法。 推導總原則還是'詞不離句',具體有如下幾種。 1.利用音形的分析來推導如覲,從'見'旁可以推出'拜見';'造','辶'與走有關(guān),解為'到''去'。又如,'甲兵頓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中的'頓'可以推斷為'鈍'義,因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況較多。 2.利用語法結(jié)構(gòu)推導, 例:①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guān)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 3.利用聯(lián)想的方法推導,平時我們學過不少文言文和成語,在解題時,利用學過的知識并遷移過來,也是不難解決的。 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組詞來推導,文言文詞語都是單音節(jié)的,現(xiàn)代漢語是雙音節(jié)的。將單音節(jié)的文言詞語,作為語素組成雙音節(jié)的現(xiàn)代漢語詞組,然后根據(jù)實際去選擇一個最恰當?shù)摹?/p> 組詞的方法有兩種: a. 輻射式引申 節(jié) /\ 節(jié)約節(jié)省 b.鏈條式引申 朝:朝見-朝拜-朝廷-朝代 5..根據(jù)前后述說的內(nèi)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jù)'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經(jīng)典題型】 初中經(jīng)典題型 一、【2018屆內(nèi)蒙古滿洲里市九年級上期末】閱讀《出師表》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奔白洌缙渌?。 (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12.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內(nèi) 有 余 帛 外 有 贏 財 以 負 陛 下。 13.下列關(guān)于【甲】【丙】兩選文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出身貧寒,因為劉備接濟他,所以對先帝感恩戴德。 B.諸葛亮為人謹慎節(jié)儉,淡泊名利,知恩圖報。 C.諸葛亮追述以往經(jīng)歷的目的是抒發(fā)對先帝的感激和表達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D.諸葛亮足智多謀,為官之時還有許多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1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5.請結(jié)合【甲】【丙】兩段段文字內(nèi)容,分析諸葛亮具有怎樣的的個性特征。 二、【2018屆山東德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九年級上期中】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來源:Z,xx,k.Com]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的第一段通過列舉事實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練。 B.選文的第二段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沉迷于安逸享樂。 C.選文的第二段從個人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益處。 D.選文說理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高中經(jīng)典題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楊允恭,漢州綿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儻任俠。乾德中,王師平蜀,群盜竊發(fā),允恭才弱冠,率鄉(xiāng)里弟子寨于清泉鄉(xiāng),為賊所獲,將殺之。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辟\素聞其豪宗,乃釋之。陰結(jié)賊帥子,日與飲博。佯不勝,償以資,使伺賊。賊將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 太平興國中,以殿執(zhí)掌廣州市舶①。自南漢以后,海賊子孫相襲,大者及數(shù)百人,州縣苦之。賊有葉氏者,眾五百余,往來海上。允恭集水軍,造輕舠,掩襲其首,斬之,余黨棄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開道,悉殲之。賊寇每遇風濤,則遁止洲島間。允恭領(lǐng)眾涉海,捕之殆盡,賊皆望風奔潰。又抵漳、泉二州賊所止處,盡奪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還家。 時沿江多賊,命督江南水運。因捕寇黨,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fā)軍城,三鼓,遇賊百余,拒敵久之,悉梟其首。又追海賊于通州境,賊系眾舟,張幕,發(fā)勁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為幕所縈,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彌壯。徐遣善泅者以繩連鐵鉤散擲之,壞其幕,士卒跟進,擒數(shù)百人。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轉(zhuǎn)運使各領(lǐng)其職,或廩庾多積,而軍士舟楫不給,雖以官錢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憚其役,以是歲上供米,不過三百萬。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江、浙所運,止于淮、泗,由淮、泗輸京師,行之一歲,上供者六百萬。 允恭有膽干,能以 《宋史·楊允恭傳》 ①市舶:對外貿(mào)易。②什邡:地名,在四川。③土人:當?shù)厝恕?/p>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海賊子孫相襲 相襲 :先后沿襲 B.掩襲其首 掩襲:掩護襲擊 C.而軍士舟楫不給 不給 :不能供給 D.能以方略捕賊 方略:方法與謀略 5.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 B.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C.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D.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楊允恭是漢州綿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輕時灑脫不拘,有俠氣。乾德年間,宋朝軍隊平定蜀地,楊允恭年僅二十,就能憑借智謀成功地從賊人手中逃離。 B.姓 C.經(jīng)過楊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運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來,由淮、泗運送到京城,這個方法用了一年,進獻供米達到六百萬。 D.楊允恭不但自己擅長剿滅賊寇,還教導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亂的時候,允升和允元率領(lǐng)鄉(xiāng)里的年輕人合力打敗了李自榮,幫助朝廷的軍隊捉住了李自榮。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辟\素聞其豪宗,乃釋之。 ②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fā)軍城。 【實戰(zhàn)演練】 ————先作初中題——夯實基礎(chǔ)———— 一、【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Z_X_X_K]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B.為坻為嵁:不平的巖石 蒙絡搖綴:牽連 C.佁然不動:靜止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 D.以其境過清:清澈 不可久居:停留 6.下面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潭西南而望 乃記之而去 B.從小丘西行 隸而從者 C.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D.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7.下列句子翻譯中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翻譯:向小丘的西面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翻譯: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以上,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石潭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8.下列選項中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下見小潭”就,寥寥數(shù)語便頗有情致地交代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點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環(huán)境,以及作者探幽的濃厚興趣。 “水尤清冽”是對小潭的第一印象,“尤”突出了水的清冽,作者心頭之樂也表現(xiàn)出來。 B.文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樹,作者的觀察對象在變,但發(fā)現(xiàn)這一獨特景致的喜悅之情不變。 C.本文采用多種寫法,寫游魚段特別生動有趣,首先是由面到點,先總體寫魚的數(shù)量和狀態(tài),接著又采用特寫鏡頭,寫潭中的游魚。又寫日光、魚影的靜態(tài)和“遠逝”“往來”的動態(tài),動靜結(jié)合,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同時采用側(cè)面烘托,從魚兒的活動以及潭底的魚影突出水的澄澈透明。 D.寫潭上景物,突出幽僻的特點,情感由此前的“樂”,漸漸轉(zhuǎn)化為“寂寥”“悄愴”,直接表達了作者貶謫后內(nèi)心終究無法擺脫的落寞,排遣不開的苦悶心情。 二、【18屆吉林省實驗中學九年級第二次模擬】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本文的文體是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大詩人陶淵明。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 (3)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4)后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 4.依據(jù)第一段文字,寫出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 5.請概括出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的哪些特點。(至少寫出三點) 6.桃花源這樣美好,最后卻“無問津者”,作者安排這樣的結(jié)局有何用意? 三、【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文言文閱讀。 高士廉以德處世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頗涉文史。大業(yè)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yǎng)。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余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 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④遠至,內(nèi)離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余眾盡降。 【注釋】 器局:才識,氣度。②阻絕:隔絕,斷絕。③署:任命。④懸軍:孤軍。⑤蹙(cù):處境 1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 (2)尋屬天下大亂: (3)北顧彌切: (4)明日果得母訊: 17.把文中劃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nèi)離外蹙,不能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是怎樣表現(xiàn)高士廉講求倫理道德的? 四、【18屆浙江省慈溪市初中學業(yè)水平模擬】比較閱讀 【甲】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nbsp; 【乙】景公召穰苴 ,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jiān)軍,乃可?!庇谑蔷肮S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别谙锐Y至軍,立表下漏 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jiān),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 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别谠唬骸皩⑹苊談t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今敵國深侵,邦內(nèi)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注釋】①穰苴(ránɡ jū):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②立表下漏: 古代計時方法之一。立表:在陽光下豎立木樁,觀察其影子以測定時間。下漏: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標記時刻。③約束:規(guī)定,規(guī)矩。 1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穰 苴 則 仆 表 決 漏 入 行 軍 勒 兵 申 明 約 束 。 14.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及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安陵君其許寡人 / 于是景公許之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馳報景公 C.天下縞素 / 賈素驕貴 D.而君逆寡人者 / 日中而賈不至 15.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2)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16.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唐雎和穰苴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共同特點。 ————再戰(zhàn)高中題——能力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jīng)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jù)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fā)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shù)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笔捽侨黄鸢荨楹訓|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lǐng)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zhuǎn)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弊嗌希瑘罂?。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睆闹?。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zhàn)凡三日,被創(chuàng),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jié)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退縮,收縮 C.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D.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糴:運送 5.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 A.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B.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C.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D.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p>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jīng)略使韓縝嫉妒他,擔心他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師都驚恐起拜。 B.何灌深諳西北邊事,受到徽宗贊許。他任河東將時奮勇?lián)敉送鈹?,?jīng)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zhàn)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也望風潰??;金兵長驅(qū)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lǐng)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zhàn)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p>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任環(huán),字 (選自《明史·任環(huán)傳》,有刪節(jié))[來源:Z,xx,k.Com]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B.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C.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D.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shè)進士科,其時凡舉人試于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殿試后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B.“遷蘇州同知”“擢按察僉事”“進環(huán)右參政”中的“遷”“擢”“進”三個詞語,在古代都是晉升官職的意思。 C.蔭:庇蔭,庇護。封建時代官僚的子孫因先代有功勛而受到封賞?!胺馄奘a子”中的“蔭”就是此意。 D.母憂:母喪的婉辭。文言文中常有“丁父憂”“丁母憂”的說法,即遭逢父親喪事和遭逢母親喪事。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任環(huán)一向精明能干。歷任黃平、沙河 B.任環(huán)勇于擔當,敢于沖鋒陷陣。倭寇進犯江南沿海,蘇州府長吏不熟兵事,任環(huán)甘愿承擔抗倭大任,在寶山洋與倭賊短兵相接,身負重傷。 C.任環(huán)雖作戰(zhàn)勇敢,也曾因犯錯而受罰。先因同總兵官湯克寬未敢擊滯留的三百舊倭寇而遭彈劾,后因攻擊倭賊時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祿。 D.任環(huán)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勵部屬的斗志。他常與士兵同寢共食,所得朝廷賞賜悉數(shù)分給下屬;軍事緊急,徹夜露宿,有時絕食好幾天。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頃之,三板沙賊奪民舟出海,環(huán)、大猷擊敗之馬跡山。 (2)嘗書姓名于肢體日:“戰(zhàn)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 【知識銜接】 ————初高中課程解讀————
————初中知識回顧———— 考點解讀 (一)課內(nèi)文言文 【命題規(guī)律】 1.考試選材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其他的課內(nèi)文言文為輔。 2.題量大致保持在3~5題,分值基本保持在10分左右,所占比重較大。 3.考點主要集中在文言實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虛詞,文句翻譯,文言斷句,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歸納以及感悟啟發(fā)等。 4.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填空、選擇和簡答為主。 【命題趨勢】 1.考試選材將繼續(xù)以《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16篇文言文為主,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和精華段落,將會繼續(xù)受到命題者的青睞。 2.題量和考點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考查方式會更加新穎多變,特別是文言詞語的解釋,考查范圍將不僅僅局限于本課,請廣大考生在復習備考中注意融會貫通。 3.客觀性試題越來越少,而且難度有所增加;主觀性試題,特別是一些拓展性的題目,如對比探究、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感悟的試題將逐漸增多。 4.此外,久違了的文學常識也在悄悄融入考題,這類題目看似簡單,但是也需要同學們平時多關(guān)注、多積累、多復習,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5.淮安市語文中考文言文閱讀多年來非常重視考查課內(nèi)文言文,較少涉及課外文言文。 方法總結(jié) 一、判斷、劃分節(jié)奏 1.了解題型特點。 古詩文重在朗讀,而朗讀就要掌握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出現(xiàn)了古詩文朗讀節(jié)奏劃分題。這種題型涉及文字、詞義、語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識,它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文言語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題的一種常見形式??疾榉绞揭话阌袃煞N形式:一種是選擇題,要求選擇朗讀停頓的正確或錯誤項;一種是直接在原句上進行劃分。 2.常見的幾種劃分方法。 (1)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例:故人具雞黍。按“二一二”的節(jié)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jié)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黍。 (2)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朗讀時須停頓。例: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坝谑恰痹诠盼闹惺莾蓚€單音節(jié)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jié)奏應該劃分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發(fā)語詞之后要停頓。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叭舴颉笔蔷涫装l(fā)語詞,朗讀時其后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jié)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根據(jù)古代文學常識,正確劃分節(jié)奏。例: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坝萆健笔巧矫?,朗讀時其后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是字,姓名和字之間也要停頓,這句話的節(jié)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根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劃分節(jié)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跋鹊邸笔侵髡Z,“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6)讀駢句,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字一頓,應劃分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據(jù)文意確定停頓。例: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后一個“樂”,名詞,樂趣、快樂。據(jù)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節(jié)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二、理解、辨析詞義 1.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 古代的詞義,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飛”等;有些則起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zhuǎn)移。如果依照現(xiàn)代漢語來理解,那就可能鬧出笑話。如:“涕”古代指“眼淚”;“臭”古代是“氣味”的意思,包括好聞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 我們讀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對于陌生的字,我們可以查字典來解決;至于熟字,我們就容易忽略過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錯。比如古人所謂“去”,指的是離開某一個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乃記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離開”。 2.依 要確定詞義,必須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文言文中的實詞大多有幾個義項。如“生”,常見義項有:①草木生長,長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記》);②生活、生計,如“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③對讀書人的稱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黃生借書說》)。在文言詩文中,有許多名詞一直沿用至今,它們主要出現(xiàn)在成語和書面語中,成為現(xiàn)代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成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詞語。這里以《桃花源記》為例:緣(沿著,順著)溪行——“緣木求魚”;落英(花)繽紛——成語“落英繽紛”出于此,意為落花繁多。 在確定、解釋詞義時還要注意實詞的活用現(xiàn)象和古字的通假現(xiàn)象。如“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中的“親”和“遠”,本是形容詞,但在句中活用為動詞,解釋時就應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動詞“親近”“遠離”;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記》)中的“斗”和“蛇”本 要能夠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確定義項,其基礎(chǔ)是實詞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有150個字左右的積累量,而這150個實詞的積累與對課文內(nèi)容的識記、熟讀是密切相關(guān)的,到了一定階段,還應進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對初中課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詞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們的解釋和用法。只有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了解虛詞的含義或作用。 文言虛詞的使用十分頻繁,但初中課文中涉及的常用虛詞并不多,大致有“而”“其”“雖”“為”“焉”“于”“與”“以”“之”等,因此初中階段只要重點了解部分虛詞的含義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虛詞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能用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與“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于”,就分別解釋為“對”“在”;二是不必用現(xiàn)代漢語來解釋的,如“夫”“而”等,如“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夫”與“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而”就不必作具體解釋。 文言虛詞含義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記硬背,主要還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閱讀量,產(chǎn)生一定的語感,在解釋句子的時候,能找到相對應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使句子的解釋正確、通順。 三、翻譯、疏通句子 1.突破關(guān)鍵詞語。 如果把翻譯句子比作百米跨欄短跑競賽,那么關(guān)鍵詞語好比一個個跨欄。突破一個個“跨欄”,是關(guān)鍵,是基礎(chǔ)。如《公輸》中“荊國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荊國”是指當時的“楚國”;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則是思考文言虛詞“于”作何解釋,聯(lián)系上下文,疏通句義,可以解釋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釋為“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虛詞的用法雖不單獨考查,但在翻譯句子時起很大的作用。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guān)系,句子的語氣,常常憑虛詞表達出來,可見,常用文言虛詞的一些用法也應大體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語序和現(xiàn)代語序常常不同,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時,要按合乎規(guī)范的語言習慣作適當?shù)恼{(diào)整和表述。如“……者……也”“……也”是判斷句的標志,翻譯時要注意這些標志性詞語?!恫軇フ搼?zhàn)》“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句中,“夫戰(zhàn),勇氣也”有一個表示判斷語氣的“也”。但句中無動詞,翻譯時應補上,準確的解釋應該是“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還有,“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常見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征,在多讀多看中,要能準確判斷和正確理解。 3.掌握翻譯步驟。 可以用一個口訣來概括:通讀全文,領(lǐng)會大意;斟酌字義,揣摩語氣;補、略通變,合情合理;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如無標點,審慎斷句;解釋完畢,檢查仔細。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其步驟是先釋義,然后串意,最后調(diào)整。具體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釋,保留原樣,如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年號、朝代等。②換:把文言文換成現(xiàn)代漢語,包括把古漢語特有的句式換成現(xiàn)代漢語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在翻譯中要補充為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如“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中的“伏(埋伏)”。 另外,將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補上,數(shù)詞、名詞中間要加量詞。④刪: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解釋時可刪去,如果硬解釋,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戰(zhàn),勇氣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議論的作用。⑤調(diào):解釋時,需要對原句的詞序作適當?shù)恼{(diào) 四、分析、概括主旨 1.概覽全文,整體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體閱讀意識。在閱讀過程中,即使碰到個別詞義或句意一時把握不準的情況,也應毫不猶豫地讀下去,一遍不行,就來兩遍、三遍。在反復的閱讀中,原先的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其次,在整體把握了文意,有了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再去思考閱讀時產(chǎn)生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就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主旨了。 2.篩選文章的關(guān)鍵信息。 首先,是檢索性篩選。對一些比較顯性的語言材料能夠準確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劌論戰(zhàn)》中'忠之屬也’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在“忠之屬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斷的方法去辨認一下,即可確定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篩選。例如,“上文通過列數(shù)字的方法說明了核舟的______,贊美了雕刻者技藝精湛”。如果僅僅理解為為了說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淺層的理解。其實,作者意在強調(diào)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題字等,從而說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讀懂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借助抒情、議論的句式直接表達出來的,帶有明顯的贊頌或批評、肯定或否定,從文章的關(guān)鍵語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通過對人、事、物、景的描述(說明、議論)中顯現(xiàn)出來的,其觀點和態(tài)度比較隱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這就需要在領(lǐng)悟、分析、比較的基礎(chǔ)上去綜合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注意從選文的開 ————高中知識鏈接———— 考點解讀 高考中對于文言實詞的考查,歷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與他們學習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不扎實有關(guān)。學習文言實詞,重在積累、掌握一定量的實詞是閱讀文言文的前提。對文言實詞的掌握,要以《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120個實詞為中心,兼顧其他的重點實詞,尤其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 積累實詞,意在運用。解答文言文閱讀中分辨實詞詞義的題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給出的義項帶入相關(guān)的句子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實際上這里要求具備的是一種根據(jù)上下文推斷詞語含義的能力,在推斷的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過學習,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其中學習和考查的重點在于引申義。另外,還應當注意區(qū)分古今詞義的差別,特別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漢語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誤釋為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 《考試大綱》明確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理解這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jù)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熬涫健睂儆谡Z法范疇,“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gòu)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 方法總結(jié) 一、文言實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guān)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shù)量多,表意性強,變化性大。'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于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主要落實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及詞類活用等方面。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為命題者青睞,所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應特別注意: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 4.注意偏義復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二、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來源:Z.xx.k.Com]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zhàn)》)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操何)(《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浴@纾?/p>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指南錄>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xiàn)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如果有狀語,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zhì)。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yōu)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jīng)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zhàn)》)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四、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qū)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xiàn)代漢語相 (4)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jīng)]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 答題技巧 一詞多義在古今漢語中普遍存在著,但在文言文的詞語中顯得更加突出和復雜,它既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可有比喻義和借假義之別,要熟練掌握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由于其語言流變的情況相當復雜,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有詞義的強化和弱化,有詞義的轉(zhuǎn)移和詞情的改變,掌握起來有時也就更加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緊緊把握命題人重課本,重遷移的命題意圖,繃緊不以今義釋古詞的這根弦。解決這些并不困難。常見文言實詞的學習要有系統(tǒng)的觀念,即建立實詞的詞義系統(tǒng),并把握某個詞義的運用環(huán)境,二要因文定義。一個詞不管有多少種意義,當它一進入具體環(huán)境后,就只能有一個恰當?shù)睦斫?。所以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漢語詞語的構(gòu)成特點、根據(jù)已經(jīng)學過的相關(guān)知識、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限制和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詞義的推斷是特別需要,特別實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對這個問題簡單地列舉些推導的方法。 推導總原則還是'詞不離句',具體有如下幾種。 1.利用音形的分析來推導如覲,從'見'旁可以推出'拜見';'造','辶'與走有關(guān),解為'到''去'。又如,'甲兵頓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中的'頓'可以推斷為'鈍'義,因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況較多。 2.利用語法結(jié)構(gòu)推導, 例:①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guān)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解釋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lián)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3.利用聯(lián)想的方法推導,平時我們學過不少文言文和成語,在解題時,利用學過的知識并遷移過來,也是不難解決的。 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組詞來推導,文言文詞語都是單音節(jié)的,現(xiàn)代漢語是雙音節(jié)的。將單音節(jié)的文言詞語,作為語素組成雙音節(jié)的現(xiàn)代漢語詞組,然后根據(jù)實際去選擇一個最恰當?shù)摹?/p> 組詞的方法有兩種: a. 輻射式引申 節(jié) /\ 節(jié)約節(jié)省 b.鏈條式引申 朝:朝見-朝拜-朝廷-朝代 5..根據(jù)前后述說的內(nèi)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來]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jù)'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jù)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經(jīng)典題型】 初中經(jīng)典題型 一、【2018屆內(nèi)蒙古滿洲里市九年級上期末】閱讀《出師表》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12.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內(nèi) 有 余 帛 外 有 贏 財 以 負 陛 下。 13.下列關(guān)于【甲】【丙】兩選文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出身貧寒,因為劉備接濟他,所以對先帝感恩戴德。 B.諸葛亮為人謹慎節(jié)儉,淡泊名利,知恩圖報。 C.諸葛亮追述以往經(jīng)歷的目的是抒發(fā)對先帝的感激和表達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D.諸葛亮足智多謀,為官之時還有許多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1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5.請結(jié)合【甲】【丙】兩段段文字內(nèi)容,分析諸葛亮具有怎樣的的個性特征。 【答案】12.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13.C 14.只希望在亂世里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15.從諸葛亮因為受了劉備的知遇之恩,感激不盡,追隨效忠劉備長達二十一年可見其忠誠。從諸葛亮為官多年無多余錢財可見其清廉。 13.試題分析:A“因為劉備接濟他,所以對先帝感恩戴德”錯?!案卸鞔鞯隆笔且驗橹鲋鳌“節(jié)儉”錯,應該是清廉。諸葛亮是一個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圖報、考慮事情謹慎周密,很有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的人。D“為官之時還有許多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錯。屬于無中生有。 14.試題分析: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茍”“于”“聞達”等詞語的翻譯,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如詞特殊句式的翻譯。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介賓短語后置句的翻譯。 點睛: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15.試題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質(zhì),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具體事件,因 二、【2018屆山東德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九年級上期中】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的第一段通過列舉事實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練。 B.選文的第二段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沉迷于安逸享樂。 C.選文的第二段從個人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益處。 D.選文說理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答案】6.(1)曾:通“增”,增加 (2)舉:被選拔 (3)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7.(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 (2)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8.C 點睛:翻譯語句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對文言文的字詞理解、詞句賞析、詞語作用、主要內(nèi)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輕松做出選擇。C項表述錯誤,選文的第二段從個人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其中個人是從正面論述手抹臉的益處,國家是從反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益處。 高中經(jīng)典題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楊允恭,漢州綿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儻任俠。乾德中,王師平蜀,群盜竊發(fā),允恭才弱冠,率鄉(xiāng)里弟子寨于清泉鄉(xiāng),為賊所獲,將殺之。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辟\素聞其豪宗,乃釋之。陰結(jié)賊帥子,日與飲博。佯不勝,償以資,使伺賊。賊將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 太平興國中,以殿執(zhí)掌廣州市舶①。自南漢以后,海賊子孫相襲,大者及數(shù)百人,州縣苦之。賊有葉氏者,眾五百余,往來海上。允恭集水軍,造輕舠,掩襲其首,斬之,余黨棄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開道,悉殲之。賊寇每遇風濤,則遁止洲島間。允恭領(lǐng)眾涉海,捕之殆盡,賊皆望風奔潰。又抵漳、泉二州賊所止處,盡奪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還家。 時沿江多賊,命督江南水運。因捕寇黨,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fā)軍城,三鼓,遇賊百余,拒敵久之,悉梟其首。又追海賊于通州境,賊系眾舟,張幕,發(fā)勁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為幕所縈,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彌壯。徐遣善泅者以繩連鐵鉤散擲之,壞其幕,士卒跟進,擒數(shù)百人。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轉(zhuǎn)運使各領(lǐng)其職,或廩庾多積,而軍士舟楫不給,雖以官錢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憚其役,以是歲上供米,不過三百萬。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江、浙所運,止于淮、泗,由淮、泗輸京師,行之一歲,上供者六百萬。 允恭有膽干,能以 《宋史·楊允恭傳》 ①市舶:對外貿(mào)易。②什邡:地名,在四川。③土人:當?shù)厝恕?/p>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海賊子孫相襲 相襲 :先后沿襲 B.掩襲其首 掩襲:掩護襲擊 C.而軍士舟楫不給 不給 :不能供給 D.能以方略捕賊 方略:方法與謀略 5.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B.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C.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D.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shù)令諸州擇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數(shù)授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 A.楊允恭是漢州綿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輕時灑脫不拘,有俠氣。乾德年間,宋朝軍隊平定蜀地,楊允恭年僅二十,就能憑借智謀成功地從賊人手中逃離。 B.姓 C.經(jīng)過楊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運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來,由淮、泗運送到京城,這個方法用了一年,進獻供米達到六百萬。 D.楊允恭不但自己擅長剿滅賊寇,還教導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亂的時候,允升和允元率領(lǐng)鄉(xiāng)里的年輕人合力打敗了李自榮,幫助朝廷的軍隊捉住了李自榮。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允恭曰:“茍活我,當助爾。”賊素聞其豪宗,乃釋之。 ②及行臨江軍,擇驍卒乘輕舟伺江賊所止,夜發(fā)軍城。 【答案】 4.B 5.B 6.D 7.①楊允恭說:“如果你讓我活下來,我會幫助你。”賊寇一向知道他是豪富家子弟,于是放了他。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第四種:從字形構(gòu)成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第六種:從句子結(jié)構(gòu)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于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nèi)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guān)系,作出相應調(diào)整。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jù)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例如本題關(guān)鍵詞“令”“悉”。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jié)構(gòu)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guān)鍵詞。 【考點定位】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guān)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B源自文章第二段,文章的表述是“戶部尚書金濂違詔征租,侃論濂,下之吏。石亨從子彪侵民業(yè),侃請置重典,并嚴禁勛戚、中官不得豪奪細民,有司隱者同罪”,而選項將二人的行為糅合到一起了。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guān)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guān)鍵詞句有:茍,如果;活,使動用法;素,一向;聞,知道;及,等到;卒,士兵;伺,探訪。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實戰(zhàn)演練】 ————先作初中題——夯實基礎(chǔ)———— 一、【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B.為坻為嵁:不平的巖石 蒙絡搖綴:牽連 C.佁然不動:靜止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 D.以其境過清:清澈 不可久居:停留 6.下面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潭西南而望 乃記之而去 B.從小丘西行 隸而從者 C.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D.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7.下列句子翻譯中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翻譯:向小丘的西面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翻譯: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以上,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石潭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8.下列選項中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到“下見小潭”就,寥寥數(shù)語便頗有情致地交代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點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環(huán)境,以及作者探幽的濃厚興趣。 “水尤清冽”是對小潭的第一印象,“尤”突出了水的清冽,作者心頭之樂也表現(xiàn)出來。 B.文章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樹,作者的觀察對象在變,但發(fā)現(xiàn)這一獨特景致的喜悅之情不變。 C.本文采用多種寫法,寫游魚段特別生動有趣,首先是由面到點,先總體寫魚的數(shù)量和狀態(tài),接著又采用特寫鏡頭,寫潭中的游魚。又寫日光、魚影的靜態(tài)和“遠逝”“往來”的動態(tài),動靜結(jié)合,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同時采用側(cè)面烘托,從魚兒的活動以及潭底的魚影突出水的澄澈透明。 D.寫潭上景物,突出幽僻的特點,情感由此前的“樂”,漸漸轉(zhuǎn)化為“寂寥”“悄愴”,直接表達了作者貶謫后內(nèi)心終究無法擺脫的落寞,排遣不開的苦悶心情。 【答案】5.D 6.D 7.D 8.B 【解析】選自《柳河東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5.試題分析: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D.“以其境過清”的“清”不是“清澈”,而是“冷清”。故答案為D。 6.試題分析: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與用法。A.而:表修飾/表順承。B.從:介詞,由,自/動詞,跟 二、【18屆吉林省實驗中學九年級第二次模擬】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Z&X&X&K]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2.本文的文體是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大詩人陶淵明。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 (3)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4)后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 4.依據(jù)第一段文字,寫出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 5.請概括出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的哪些特點。(至少寫出三點) 6.桃花源這樣美好,最后卻“無問津者”,作者安排這樣的結(jié)局有何用意? 【答案】 2.(1)記 (2)東晉(晉) 3.(1)田間小路 (2)通“邀”,邀請 (3)引進 (4)渡口 4.桃花林異常美好、神秘,漁人感到非常詫異。 5.(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 (2)社會環(huán)境安定、寧靜、美好。(3)人民安居樂業(yè)、自給自足、敬老愛幼、幸福和諧。(4)民風淳樸,老百姓熱情好客友善。 (5)沒有戰(zhàn)爭、階級、剝削、壓迫,人人平等。(寫出其中三點即可) 6.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虛構(gòu)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意思對即可) 【解析】選自《陶淵明集》 作者:陶淵明 年代:東晉 2.試題分析:考查文學常識內(nèi)容的識記。文學常識的識記可以按人物、國籍、時代、作品、稱謂等來 5.試題分析:考查對文本信息篩選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篩選出的符合題意的語句概括作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薄匀画h(huán)境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摆淠敖煌?,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沒有戰(zhàn)亂,人們生活幸福?!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富足,敬老愛幼?!氨阋€家,為設(shè)酒殺雞作食?!薄闱楹每?,民風淳樸?!白栽葡仁辣芮貢r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薄獩]有戰(zhàn)亂,沒有剝削和壓迫。結(jié)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分析作答。 參考譯文: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劃著小船外出打魚,)沿著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遠。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兩岸幾百步以內(nèi)(全是桃樹),中間沒有別的樹,綠草如茵,香氣襲人,(風一吹來)桃花紛紛落下。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又往前劃,想找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他找到)林子的盡頭,(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頭,山腳下有個小洞,隱約好像有點光亮。(漁夫)于是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山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狹窄的隧道)突然(變得)寬闊敞亮了。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里)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逍遙快樂。 村中人見了漁夫,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村中人于是便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zhàn)亂,帶領(lǐng)妻子和兒女及鄰居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夫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晉朝了。漁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的人)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招待他。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里的人囑咐他說:“不要對外面的人說(這里的情況)?!?nbsp; 漁夫離開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路回去,沿路處處做上標記。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見了太守,述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名士。他聽說了這件事,興致勃勃地計劃前往。結(jié)果(計劃)還未實現(xiàn),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三、【18屆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初2015級二診考試】文言文閱讀。 高士廉以德處世 高儉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頗涉文史。大業(yè)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父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yǎng)。供給不足,又念妹無所庇,乃賣大宅,買小宅以處之,分其余資,輕裝而去。尋屬天下大亂,王命阻絕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為司法書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 時欽州寧長真率眾攻和,和欲出門迎之,士廉進說曰:“長真兵勢雖多,懸軍④遠至,內(nèi)離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從之,因命士廉為行軍司馬,水陸俱進,逆擊破之,長真僅以身免,余眾盡降。 【注釋】 器局:才識,氣度。②阻絕:隔絕,斷絕。③署:任命。④懸軍:孤軍。⑤蹙(cù):處境 1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 (2)尋屬天下大亂: (3)北顧彌切: (4)明日果得母訊: 17.把文中劃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長真兵勢雖多,懸軍遠至,內(nèi)離外蹙,不能持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是怎樣表現(xiàn)高士廉講求倫理道德的? 【答案】 16.(1)出嫁 (2)不久 (3)更加 (4)第二天 17.(1)他曾在白天小睡時,夢見母親和自己說話,好像在母親膝下,夢醒后涕淚橫流。 (2)寧長真兵力雖多,但孤軍深入遠道而來,內(nèi)部不和和外部窘迫,不能長久堅持。 18.親情方面,他照顧妹妹一家人的生活,買住宅給妹妹一家居住,恩情甚重;孝情方面,母親不便跟隨自己到嶺南,就留下妻子侍候母親。 【解析】 16.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倫理道德。 參考譯文: 高儉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時有才識度量,很廣博地閱覽了文史書籍。隋大業(yè)年間,當治禮郎。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給隋朝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生了兒子長孫無忌和女兒。長孫晟去世,士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們很好,很有感情。隋軍攻打遼,當時的兵部尚書斛斯政逃跑到高麗,士廉因和他交往獲罪,貶官做朱鳶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聞名,嶺南多有瘴氣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鮮于氏侍養(yǎng)父母。供應生活的財物不夠,他又想到妹妹沒有居住的地方,就賣了大房子,買了小房子來讓他們住,把剩下的錢財分給他們,自己輕裝離開。不久趕上天下大亂,朝廷的命令阻斷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當司法書佐。士廉長久在南方,不知道母親的音信,對北方顧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夢見母親和自己說話,好像在母親膝下,夢醒以后涕淚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親的音訊,談論的人認為這是他的孝心產(chǎn)生了感應。 當時欽州的寧長真率兵眾進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門迎接他,士廉進言勸說道:“寧長真兵眾力量雖然很多,但孤軍深入,遠道而來,內(nèi)部離心外部窘迫,不能堅持很久。況且我們城中能戰(zhàn)斗的兵眾足以抵抗他們,怎么能想要受別人控制呢?”丘和聽從了這些話,于是任命士廉為行軍司馬,從水陸一起進發(fā),迎擊打敗對方,寧長真僅只身逃脫,其余兵眾全部投降。 四、【18屆浙江省慈溪市初中學業(yè)水平模擬】比較閱讀 【甲】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nbsp; 【乙】景公召穰苴 ,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jiān)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别谙锐Y至軍,立表下漏 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jiān),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 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别谠唬骸皩⑹苊談t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今敵國深侵,邦內(nèi)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鼻f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 【注釋】①穰苴(ránɡ jū):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②立表下漏: 古代計時方法之一。立表:在陽光下豎立木樁,觀察其影子以測定時間。下漏:漏壺中的水下滴以標記時刻。③約束:規(guī)定,規(guī)矩。 1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穰 苴 則 仆 表 決 漏 入 行 軍 勒 兵 申 明 約 束 。 14.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及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安陵君其許寡人 / 于是景公許之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馳報景公 C.天下縞素 / 賈素驕貴 D.而君逆寡人者 / 日中而賈不至 15.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2)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16.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唐雎和穰苴兩人在為人處事上的共同特點。 【答案】13.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 14.C 15.(1)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2)將領(lǐng)接受任命的那天就忘了自己的家庭,到了軍隊執(zhí)行紀律時就忘了自己的親人。 16.兩人均有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剛正不阿(不卑不亢)的品質(zhì)。唐雎面對秦王驕橫無理的換地要求,他表現(xiàn) 【解析】 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前,先要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 【點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采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guān)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xiàn)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仔細閱讀兩個文段,結(jié)合文段中的描寫,寫出二者的為人處世的特點。然后分析共同點。如:兩人均有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剛正不阿(不卑不亢)的品質(zhì)。集合兩文的內(nèi)容分別用簡潔的語言舉出實例即可。 參考譯文: 齊景公召見田穰苴,同他談論軍事,對他的才干非常欣賞,就任命他做大將,領(lǐng)兵抗擊晉國和燕國的軍隊。田穰苴向齊景公稟告說:“為臣本來低賤,大王從平民中把我選拔出來,放在大夫之上,士兵們不能向我靠攏,百姓們不能對我信任,人卑微,權(quán)力也就會受到輕視。希望能有大王所寵信的大臣、國家所尊重的人物,擔任監(jiān)軍的職務,這樣才行。”齊景公答應了田穰苴的要求,決定派寵臣莊賈擔此重任。司馬穰苴向齊景公告辭之后,和莊賈約定,第二天正午在營門集合出發(fā)。第二天,司馬穰苴提前來到軍營,布置好觀測時間的標桿和滴漏,等候莊賈。莊賈向來驕橫,這次,他認為率領(lǐng)的是自己的軍隊,自己現(xiàn)在又是監(jiān)軍,根本就沒有把司馬穰苴與他約定的時間當回事。于是,就留下前來為他送行的朋友喝起酒來。到了正午,莊賈還沒有來,司馬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壺,到軍營宣布軍規(guī)軍紀。約定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太陽落山之時,莊賈才來。司馬穰苴問:“為何不按約定的時間來軍營?”莊賈致歉地說:“幾個朋友送行,陪他們喝了點酒,因而來遲?!彼抉R穰苴說道:“將領(lǐng)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應該忘掉自己的家庭;到了軍隊宣布紀律的時候,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父母;拿起鼓槌擊鼓作戰(zhàn)的時刻,就應該忘掉自己的生命?,F(xiàn)在敵軍已深入我齊國境內(nèi),士兵在國境日曬雨淋,大王也寢食難安,百姓的生命寄予你的身上,還說什么送行!”司馬穰苴叫來軍法官問道:“按照軍法,將領(lǐng)不按指定時間到軍營的,該如何處置?”軍法官回答說:“應當斬首!”莊賈害怕了。(莊賈)派人快馬向齊景公求助。還沒等派去的人回來,司馬穰苴已下令把莊賈斬首示眾了。 ————再戰(zhàn)高中題——能力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jīng)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jù)吾坐?!睘楦荨⒒鹕杰娧矙z。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fā)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shù)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笔捽侨黄鸢?。為河東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 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lǐng)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zhuǎn)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弊嗌?,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睆闹?。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zhàn)凡三日,被創(chuàng),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jié)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退縮,收縮 C.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D.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糴:運送 5.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 A.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B.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C.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D.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fā)破的/再發(fā)/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jīng)略使韓縝嫉妒他,擔心他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師都驚恐起拜。 B.何灌深諳西北邊事,受到徽宗贊許。他任河東將時奮勇?lián)敉送鈹?,?jīng)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zhàn)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也望風潰?。唤鸨L驅(qū)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lǐng)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zhàn)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p> 【答案】 4.D 5.B 6.A 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要點:“整弓、中、誦嘆、勞之”各1分,句意1分。) (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要點:“乞入見、控守、西隅”,補出省略的兼語“之”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D項,“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中的“糴”如解釋為“運送”,就與前面的“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不合;這句話的意思是:朝廷下令運糧三十萬石到太原等三州。何灌進言說:“河水太淺負載不起大船, 如果改用陸路運輸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jié)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題的D項,因為“以運費增價”是用運輸糧草的費用,且前文說了“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故應解釋為“購買”??刹扇〈朐姆?、課內(nèi)回顧法、成語遷移法。比如本題就可以采取課內(nèi)知識遷移法解決??蓪⒃~義代入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jié)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huán)境。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jù)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③“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guān)于利用虛詞斷句,這里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畫圓圈(。)“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蚓洌?。)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遼使”“玉津園”“客”“太尉”。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信息,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zhuǎn)述中變換一些信息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A項,“經(jīng)略使韓縝嫉妒他,擔心他將取代自己”有誤,原文說,“經(jīng)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jù)吾坐?!?,可見經(jīng)略使韓縝賞識他。 【考點定位】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guān)鍵所在。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觀者”“帝”“灌”“西隅”。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而令控守”,補出省略的兼語“之”。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何灌,字仲源,是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擔任河東從事的官職。河東經(jīng)略使韓縝對他說:“您是位奇士啊,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的位子?!保ê髞恚┖喂鄵胃?、火山軍巡檢的官職。遼國人經(jīng)常越過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告戒并劃定邊界,禁止遼國人前來。遼國人忿怒地興兵進犯。何灌面對敵軍高高地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射中山崖,箭頭都能沒入到巖石之中。敵軍大驚,把他當做神人,遲疑徘徊了好久,終于退縮離去了。之后過了三十年,契丹的蕭太師與何灌相會,說起往昔的事情,歷數(shù)何巡檢的神妙箭法。何灌說:“那就是我何灌啊?!笔捥珟熣痼@地起身向何灌行禮。何灌在河東做將領(lǐng),與西夏人相遇,敵人的裝甲騎兵追過來,何灌射出的箭都能貫穿敵人的鎧甲,甚至于洞穿前胸,從后背射出,疊連貫穿后面的騎兵,西夏人害怕地退走了。張康國把何灌推薦給徽宗,徽宗召見了他,詢問西北邊境的情況,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畫,并以衣服上的花紋作為敵我態(tài)勢來向皇帝講解?;实壅f:“敵人都在我的觀察(掌握)之中了?!焙喂鄵翁狳c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并兼任威州刺史、治理滄州。因為治理城鄣有功,再升任轉(zhuǎn)運使。朝廷下令運糧三十萬石到太原等三州。何灌進言說:“河水太淺負載不起大船,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任環(huán),字應乾,長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知黃平、沙河、滑縣,并有能名,遷蘇州同知。倭患起,長吏不嫻兵革。環(huán)性慷慨,獨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閏三月御賊寶山洋,小校張治戰(zhàn)死。環(huán)奮前搏賊,相持數(shù)日,賊遁去。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已而復至,裹瘡出海擊之。怒濤作,操舟者失色。環(huán)意氣彌厲,竟敗賊,俘斬百余。夏連戰(zhàn)陰沙、寶山、南沙,皆捷。擢按察僉事,整飭蘇、松二府兵備。倭剽掠厭,悉歸,惟南沙三百人舟壞不能去,環(huán)與總兵官湯克寬列兵守之。數(shù)月,賊大至,與舊倭合,掠華亭、上海。環(huán)等被劾,得宥。逾年,賊犯蘇州。城閉,鄉(xiāng)民繞城號。環(huán)盡納之,全活數(shù)萬計。副將解明道擊退賊,論前后功,進環(huán)右參政。賊掠常熟,環(huán)率知縣王鋏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幾,賊掠陸涇壩,都督周于德敗績。環(huán)偕總兵官俞大猷擊敗之,焚舟三十余。賊犯吳江,環(huán)、大猷擊敗之鶯脛湖,賊奔嘉興。頃之,三板沙【注】賊奪民舟出海,環(huán)、大猷擊敗之馬跡山。其別部屯嘉定者,火爇之,盡死。論功,蔭一子副千戶。母憂奪哀。賊屯新場,環(huán)與都司李經(jīng)等率永順、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環(huán)停俸戴罪。賊平,乞終制,許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給事中徐師曾頌其功,詔贈光祿卿,再蔭一子副千戶,建祠蘇州,春秋致祭。環(huán)在行間,與士卒同寢食,所得賜予悉分給之。軍事急,終夜露宿,或數(shù)日絕餐。嘗書姓名于肢體曰:“戰(zhàn)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睂⑹拷愿屑ぃ仕蛴泄?。 (選自《明史·任環(huán)傳》,有刪節(jié))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B.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C.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D.尋犯太倉/環(huán)馳赴之/嘗遇賊短兵接/身被三創(chuàng)幾殆/宰夫捍/環(huán)出死之/賊亦引去/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shè)進士科,其時凡舉人試于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殿試后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B.“遷蘇州同知”“擢按察僉事”“進環(huán)右參政”中的“遷”“擢”“進”三個詞語,在古代都是晉升官職的意思。 C.蔭:庇蔭,庇護。封建時代官僚的子孫因先代有功勛而受到封賞?!胺馄奘a子”中的“蔭”就是此意。 D.母憂:母喪的婉辭。文言文中常有“丁父憂”“丁母憂”的說法,即遭逢父親喪事和遭逢母親喪事。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任環(huán)一向精明能干。歷任黃平、沙河、滑縣知縣時就很聞名,后來率領(lǐng)士兵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馬功勞,也多次因功而升職。 B.任環(huán)勇于擔當,敢于沖鋒陷陣。倭寇進犯江南沿海,蘇州府長吏不熟兵事,任環(huán)甘愿承擔抗倭大任,在寶山洋與倭賊短兵相接,身負重傷。 C.任環(huán)雖作戰(zhàn)勇敢,也曾因犯錯而受罰。先因同總兵官湯克寬未敢擊滯留的三百舊倭寇而遭彈劾,后因攻擊倭賊時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祿。 D.任環(huán)能夠與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勵部屬的斗志。他常與士兵同寢共食,所得朝廷賞賜悉數(shù)分給下屬;軍事緊急,徹夜露宿,有時絕食好幾天。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頃之,三板沙賊奪民舟出海,環(huán)、大猷擊敗之馬跡山。 (2)嘗書姓名于肢體日:“戰(zhàn)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p> 【答案】 4.A 5.B 6.B 7.(1)不久,三板沙的倭寇搶奪民船出海,任環(huán)、俞大猷在馬跡山打敗了他們。(“頃之”、“奪”、狀語后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任環(huán))曾將自己的姓名寫在肢體上,并說:“戰(zhàn)場戰(zhàn)死,是軍人本分。(不過)父母給的身體,將來或許(要靠這來辨認)收殮。”(“分”、“或”、判斷句,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jié)構(gòu)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guān)鍵詞。 5.【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nèi)容,區(qū)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B項,遷:古代稱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guān)知識,判斷相關(guān)內(nèi)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guān)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考點定位】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nèi)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guān)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B屬于事件與地點錯位。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頃之”,不久;“奪”,搶奪;“環(huán)、大猷擊敗之馬跡山”是狀語后置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 【文言文參考譯文】: 任環(huán),字應乾,今山西長治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曾歷任黃平、沙河、滑縣知縣,在任期間皆以精明能干聞名,因而升調(diào)蘇州同知。倭寇進犯江南沿海,蘇州府長吏不熟兵事。任環(huán)性情慷慨,甘愿承擔抗倭大任。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任環(huán)率兵阻擊倭寇于寶山洋,其小校張治戰(zhàn)死。任環(huán)率兵奮力向前與敵拼殺,相持數(shù)日,倭寇逃走。不久倭寇侵犯太倉,任環(huán)率兵乘快馬疾馳前線,與賊相遇,短兵接戰(zhàn),身負三處重傷幾近死去,其隨行宰夫(指行軍廚師)保護任環(huán)突出敵圍而自身戰(zhàn)死,倭寇見狀亦引眾散去。沒多久倭寇復來,任環(huán)包扎過傷口便率兵出海迎敵。此時海濤狂作,船工心存恐懼。任環(huán)執(zhí)意前行且聲色俱厲,結(jié)果大敗倭寇,俘獲、斬首百余級。緊接著任環(huán)又率兵在陰沙、寶出、南沙阻擊倭寇,皆獲全勝。故被提拔為按察僉事,專管整飭蘇州、松州二府兵備。倭寇劫掠滿足,全部退去,唯獨南沙島三百倭寇因戰(zhàn)船壞損不能離去,而任環(huán)同總兵官湯克寬卻陳兵固守營地未敢出擊。數(shù)月后,海上倭寇復來,與南沙島三百舊倭寇合兵,剽掠華亭、上海。任環(huán)等因此遭彈劾降罪,但不久被赦免。次年,倭寇侵犯蘇州城,城門緊閉,城外的百姓繞城哭號。任環(huán)隨即開城納入百姓,經(jīng)查活著進入城里的百姓不下幾萬人。彼時其副將解明道出城擊潰倭寇,此役結(jié)束,明朝廷論議近年任環(huán)抗倭功績,遂升遷任環(huán)為蘇、松兩府右參政官職。倭寇攻掠常熟縣,任環(huán)率常熟知縣王鈇襲擊倭寇老巢,焚毀戰(zhàn)船二十七艘。數(shù)日后,倭寇攻襲陸涇壩,守軍都督周于德戰(zhàn)敗。任環(huán)同總兵官俞大猷率軍擊敗敵軍,焚毀戰(zhàn)船三十余艘。倭寇進犯吳江,任環(huán)與大猷大敗倭寇于鶯臆湖,倭寇逃往嘉興。不久,三板沙倭寇搶奪民船出海,任環(huán)、俞大猷在馬跡山打敗倭賊。另有屯駐在嘉定的倭寇,放火燒殺,全部焚死。此役論功,授任環(huán)一子為副千戶。任環(huán)之母病故,其服喪期限未滿(明廷規(guī)定,當官者為父母守喪須滿三年限期,此間不得居官到任),明廷即命任環(huán)離鄉(xiāng)奔赴前線迎敵。此時倭寇駐兵新場,任環(huán)與都司李經(jīng)等率永順、保靖二縣官兵攻擊倭賊,不想中了埋伏,保靖縣彭翅等紛紛戰(zhàn)死,任環(huán)被停俸以期戴罪立功。新場倭寇最終被任環(huán)剿平后,其上疏請求繼續(xù)為母守孝服喪,明廷準其請求。兩年后,任環(huán)病故。給事中徐師曾向明廷贊頌任環(huán)的抗倭功績,朝廷遂下詔追贈任環(huán)為“光祿卿”,再授其另一子為副千戶,并于蘇州府建造祠堂,春、秋祭享。任環(huán)于行伍期間,常與士兵同寢共食,所得朝廷賞賜悉數(shù)分給下屬。軍事緊急,徹夜露宿,有時絕食好幾天。其曾將姓名寫在肢體上,并對士兵說:“戰(zhàn)場戰(zhàn)死,乃軍人本分。(不過)父母給的身體,將來或許(要靠這來辨認)收殮?!睂⑹柯犃T都非常感激,因而其部屬在戰(zhàn)場上拼殺屢建戰(zhàn)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