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植物葉片的排列,就會發(fā)現(xiàn),植物世界包含了豐富的模式。在大量現(xiàn)存的植物物種中,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螺旋狀葉片排列方式,這類螺旋被稱為斐波那契螺旋,它們是按照斐波那契序列排列而成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斐波那契螺旋是植物的一種古老而高度保守的特征,可以追溯到植物進化的最早階段。然而,一項新發(fā)表于《科學》雜志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 ![]() 斐波那契螺旋存在于大量現(xiàn)存植物中。從左到右:智利南洋杉、松果、雛菊。(圖/Sandy Hetherington via The conversation) 一個古生物學家團隊在觀察了一種可追溯到4.07億年前的植物化石的葉片螺旋和生殖結(jié)構(gòu)后,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種在當今的自然界中常見的獨特的螺旋狀葉片排列方式,在最初生長在地表的最古老的陸地植物中并不常見。 斐波那契螺旋 螺旋存在于自然界的許多植物中,它們是植物組織的主要模式,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的都有,我們用肉眼就可以識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螺旋與斐波那契序列有關。 在斐波那契序列中,后一個數(shù)字是前兩個數(shù)字相加之和,也就是0,1,1,2,3,5,8,13等等。 現(xiàn)在,如果你拿起一個松果,從它的底部,你會看到木質(zhì)鱗片形成的向上的螺旋。數(shù)數(shù)上面的順時針和逆時針螺旋的數(shù)量,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在所有情況下,螺旋的數(shù)量都是斐波那契序列中的整數(shù)。 ![]() 用相同的顏色顯示了松果上的8個順時針和13個逆時針螺旋。8和13都是斐波那契序列中的連續(xù)數(shù)字。(圖/Sandy Hetherington via conversation)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特例。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有科學家對6000個松果進行了研究中,發(fā)現(xiàn)97%的松果都具有斐波那契螺旋。 ![]() 一顆典型花菜的螺旋模式,包含5個順時針螺旋和8個逆時針螺旋,在圖中以不同顏色框出。(圖/Etienne Farcot via The Conversation) 斐波那契螺旋不僅存在于松果中,也在其他植物器官中,比如在一顆典型的花菜上,通常會看到5個順時針螺旋和8個逆時針螺旋(或者5個逆時針螺旋和8個順時針螺旋)。 ![]() 智利南洋杉,它的葉子從頂端開始呈螺旋狀逐漸繞莖旋轉(zhuǎn)排列。(圖/Wikipedia) 其實,在1992年的一項研究中,有科學家對650多種植物的12,000個螺旋進行了分析,并發(fā)現(xiàn)90%以上都存在斐波那契螺旋。斐波那契螺旋在現(xiàn)存植物物種中出現(xiàn)的頻率如此之高,使得科學家一直認為,斐波那契螺旋在所有植物中都是古老且高度保守的。 古老的植物化石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利用早期的植物化石,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驗證。 他們研究了已知的第一批長有葉子的植物的葉子排列和生殖結(jié)構(gòu),這些植物屬于石松綱。具體的研究對象是一種已滅絕的被稱為星木(Asteroxylon mackiei)的植物的化石。 ![]() 對星木的3D重建。(圖/Matt Humpage, Northern Rogue Studios) 研究人員拍攝了這些化石切片的圖像,然后使用數(shù)字重建技術,以3D的形式對星木葉片的排列進行了可視化,并量化了其中的螺旋數(shù)量。 他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古老的星木有著很不一樣的葉片排列,其最常見的排列都是非斐波那契螺旋的。在如此早期的化石中發(fā)現(xiàn)這么多非斐波那契螺旋令研究人員非常震驚,因為這樣的螺旋在今天現(xiàn)存的植物物種中非常罕見。 獨特的進化史 這些發(fā)現(xiàn)改變了科學家對出現(xiàn)在陸生植物中的斐波那契螺旋的認識,推翻了所有葉類植物都是按照斐波那契模式開始生長葉子的觀點。 這項研究還表明,石松植物的葉片進化和斐波那契螺旋的進化歷史與其他現(xiàn)存的植物(如蕨類植物、針葉樹和開花植物)不同。這意味著斐波那契螺旋在植物進化過程中多次單獨出現(xiàn)。 此外,這項工作還為一個進化問題帶來了新的見解,即為什么斐波那契螺旋在今天的植物中如此普遍。這個問題一直是科學家爭論的焦點,他們已經(jīng)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比如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每片葉子接受的光,或這樣能有效地包裹種子。但新的發(fā)現(xiàn)讓科學家意識到,從化石和像石松這類植物中獲得的見解,或許能為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提供重要線索。 #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Sandy Hetherington & Holly-Anne Turner 編譯:糖獸 排版:雯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