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臟腑都有一個對應的原穴,什么是原穴呢?中醫(yī)認為原穴是臟腑原氣經(jīng)過和留止的部位。 《難經(jīng)·六十六難》指出:'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也就是說原穴主要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也可協(xié)助診斷該臟腑的疾病。 《難經(jīng).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三氣,經(jīng)歷于五臟六腑。' 也可以是說原氣源于腎間動氣,以三焦為別使,輸布全身,調和內外,宣導上下,關系著臟腑氣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 十二經(jīng)每經(jīng)有一個原穴,為了便于記憶,可以記住這個原穴歌。十二原穴歌 膽出丘墟肝太沖,小腸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門原內過,胃經(jīng)沖陽氣可通。 脾出太白腸合谷,肺原本是太淵同。 膀胱京骨陽池焦,腎出太溪包大陵。 每個臟腑所對應原穴的位置和作用1、足少陽膽經(jīng)原穴—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外踝的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 按揉本穴有舒筋活絡、理氣止痛、清肝利膽、清熱明目的作用。 可以用于治療足下垂、足內翻、目赤腫痛、胸脅痛、頸項痛等證。 簡單取穴法: 腳掌盡力背伸,足背可見明顯趾長伸肌腱,其外側、足外踝前下方凹陷處為丘墟穴。 第2~5趾抗阻力伸展,可顯現(xiàn)趾長伸肌腱。 ![]() 2、足厥陰肝經(jīng)原穴—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部,第1、2跖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處。 按揉太沖穴具有平肝息風,疏肝健脾,利膽化濕的作用。 ![]() 3、手太陽小腸經(jīng)原穴—腕骨穴 腕骨穴位于腕區(qū),第5掌骨底與三角骨之間的赤白肉際凹陷中。 簡便取穴法,握拳,沿小指外側手掌赤白肉際向腕部推,遇到的第一個凹陷處,即為此穴。 中醫(yī)認為按揉腕骨穴能祛風止痛、舒筋活絡、并有清熱增液功效。 ![]() 4、手少陰心經(jīng)原穴—神門 神門穴位于腕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凹陷處。 簡單取穴法,在腕橫紋上,與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交點處,即為此穴。 中醫(yī)認為,按揉或針刺神門穴具有清心調氣,寧心安神,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 ![]() 5、足陽明胃經(jīng)的原穴—沖陽穴 沖陽穴位于足背的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的搏動處。 簡便取穴法可以采取仰臥位或正坐垂足,在足背的最高點,兩筋之間,可以觸摸到一個凹陷處,按此處會感覺到搏動感,那么就就是沖陽穴 按揉或針刺沖陽穴,具有清熱和胃、化痰、通絡凝神的功效。 ![]() 6、足太陰脾經(jīng)的原穴—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腳部跖區(qū),第1跖趾關節(jié)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 簡單取穴法,足大趾后方內側突起一塊高骨,此高骨后緣凹陷,赤白肉際處,即為此穴。 按揉太白穴具有健脾化濕、活絡止痛、益氣和胃的功效。 ![]() 7、手陽明大腸經(jīng)原穴—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簡單取穴法,拇指、食指張開,以另一手拇指指間關節(jié)橫紋對準拇、食指間指蹼緣,拇指尖下即為此穴。 中醫(yī)認為按揉或針刺合谷穴具有疏風解表,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 ![]() 8、手太陰肺經(jīng)的原穴—太淵穴 太淵穴位于腕前區(qū),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 簡單取穴法為:仰掌,在掌后第一橫紋上,有脈搏處。 太淵屬于為肺經(jīng)原穴,八會之一脈會,按揉或針刺太淵穴具有止咳平喘,通脈理血,健脾益氣的作用。 ![]() 9、足太陽膀胱經(jīng)原穴—京骨穴 京骨穴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按揉京骨穴具有生發(fā)止脫、清熱解毒、祛濕解痙的作用。 ![]() 10、手少陽三焦經(jīng)原穴—陽池穴 陽池穴位于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陽池穴主生發(fā)陽氣,溝通表里,對消渴癥、前臂疼痛麻木、腕關節(jié)痛有作用。 ![]() 11、足少陰腎經(jīng)原穴—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踝區(qū),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按揉針刺太溪穴具有培土生金、滋陰益腎,納氣補腎的作用。 ![]() 12、手厥陰心包經(jīng)原穴—大陵穴 大陵穴位于腕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按揉或針刺大陵穴具有通經(jīng)活血、寧心安神、寬胸和胃、清熱的作用。 ![]() 注:本文為家庭健康知識參考和科普知識,不作為治療依據(jù),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就醫(yī)并科學治療,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聲明:文本所用的資料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和文獻,僅作醫(yī)學知識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陽光964 > 《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