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年6月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qū)三合小學 任玉翠 郵編:236000 [摘要]:書院教育作為我國歷史上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書院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人格教育、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等方面頗具特色,彰顯出令人驚嘆的教育智慧,這對當前我國的素質教育有巨大的啟示。 [關鍵詞]:書院 書院教育 素質教育 在新課改精神指導下,我們一直上下求索著素質教育,雖然我們也知道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讓學生能發(fā)揮個人潛能,各展所長,并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很遺憾地發(fā)現(xiàn),依然存在很多老師還在穿以前的鞋走以前的路,或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或是穿了新鞋卻不知如何走路了。其中原委或許是不知道素質教育的實質及具體內(nèi)容如何實踐吧,那我們就從歷史的足跡中,尋找一下古人的教育智慧,或許能給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提供些許有益的借鑒。 提起古代教學,我們不得不提及中國古代的書院教育,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作為中國教育史上與官學平行交叉發(fā)展的一種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事業(yè)、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書院在中國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在其綿延千年的悠久辦學歷程中形成和積累了豐富的科學內(nèi)涵的教學經(jīng)驗。書院自確立以來,就以其獨特的個性色彩為我國古代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文化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并在封建社會科舉仕進,思想禁錮的社會環(huán)境中建立起自由靈魂、崇尚思考、立德立人的教學模式,形成了獨具特點的文化教育特色。這就使得書院不僅以其獨特的教育教學特點成為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項創(chuàng)舉,其良好的讀書治學經(jīng)驗更是我國學術史上一束奇葩。書院開創(chuàng)的學術風尚至今仍為中外學者所稱道。古代書院教學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科研方面以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突出學術性、前瞻性。 歷史上許多書院既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又是學術研究工作的圣地。歷代書院的主持人幾乎都是學壇巨子,學有專長,不少人在學術上自成流派。他們在書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學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樣就把教學和學術研究結合了起來,由于學術大師們充分利用書院來宣傳與發(fā)展學術,這就使得學校教育與學術研究關系空前緊密,并且使學術流派得到廣泛傳播。所以胡適認為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而反觀現(xiàn)在我們的教學與研究,很多人的教與研相互脫節(jié),學生難以學到高深的學問,老師難以做出高深的學問,我們的中等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本科教育圍繞考研指揮棒。而古代書院將教育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的教育方式,體現(xiàn)了書院教育的獨立精神,這種獨立包括獨立組織、獨立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這些對于當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二、教學形式以自由講會和講學為主,體現(xiàn)開放性、自由性 書院的講會制度,成為書院的重要教學形式。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尊重學術自由,提倡百家爭鳴,形成一種寬松的學術氛圍,這也是書院區(qū)別于官學的重要標志。書院盛行的講會活動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組織化。歷史上一些影響較大的書院都有關于講會制度的規(guī)定。如白鹿洞書院續(xù)規(guī)規(guī)定了明確的會講之期,且規(guī)定即非公講之日也可隨時研討。 書院的講會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博采眾家之長,學術上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例如,朱子主持白鹿洞書院,甚至邀請論敵陸象山前往講學,雙方都顯示出兼容并包的學術胸襟。不僅不同學派間求同存異,即使同一學派內(nèi)部也允許有不同主張,師生間互為學友,自由切磋,學生被鼓勵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和見解。而且,學生可自由聽講,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允許學生中途易師。可以說書院的講會制度為不同學派爭鳴論辯搭建了廣闊的平臺,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蓄精神。這種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給我們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學述的兼容并蓄和開放辦學以有益的啟示。 三、教學方法注重自學和講習指導相結合,強調自主性、自動性書院豐富的教學活動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其一,講演辯論,中國書院十分重視學術講演,書院的教學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提倡教學相長,采用師生互動論辯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提倡師生間質疑問難,平等討論,取長補短。當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時常與學生共同討論,由此形成會講形式。后世書院的會講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把師生互講和討論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在這種論辯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識精而思銳,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因材施教。在圍繞學術著作和學術觀點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角色側重于指引者,倡導學生的自學為主,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剖析古代書院的互動特質,能給我們帶來若干啟示。其二,自修問難。除學術講演外,書院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多提倡自學精神,質疑問難。宋代書字之所以稱名者,蓋實為藏書之所,而藏書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讀書。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鉆研為主。主要強調以自學為主,不懂的地方可以向高年級的學生或學長請教,不得留問題于明日。書院藏書豐富,這為學生自由讀書和獨立鉆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認為,除集體講演外,書院老師的職責就是指導學生自修讀書,強調讀書須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當請教大師,這就叫做質疑問難。朱熹認為教師的作用在于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終。重點抓學習的開頭和結尾,開始要給予講解示范,在收尾時要給予糾正規(guī)范,這實際上是現(xiàn)在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這種以學生自我鉆研體悟為主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性、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而且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人格的完善。而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師生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探討。教師滿堂灌,學生埋頭干。依然是當今大學乃至中小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學生很少有與教師辯難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它不利于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也不利于各種思想的想互交流與碰撞。因此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推行這種師生間的辯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和途徑。讓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相互詰難、論辯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從而促進其個性的發(fā)展、人格的完善。這又是書院教育對現(xiàn)代教育的巨大啟示作用,對當前的教育意義重大。 四、師生關系以道相交,關系融洽,體現(xiàn)民主性、和諧性 常言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中國古代教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古代書院的師生往往有著純粹而真摯的師生關系。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擇師而從的,他們未入時已對老師的學問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門后得到老師的悉心教導及人格感召,故對老師更加尊崇。另一方面老師教導學生不重在傳授知識,著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則的人格感召,往往對學生十分愛護和關懷。這樣師生之間以道義相守,以誠相待,時間長了自然感情深厚、關系融洽。而現(xiàn)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識的傳授,師生缺乏交流,相對來說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與人之間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許多時候不能有互相的關懷和感通,造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疏離和隔膜。這種師生關系勢必會影響教育效果。因此,書院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應該汲取的經(jīng)驗,這也是書院教學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啟示。 縱觀中國的教育,沒有一種形式能如書院呈現(xiàn)的這般自由,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學術創(chuàng)新、人格教育、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等方面,體現(xiàn)出了教育的學術性、前瞻性、和諧性、民主性、開放性和主動性等。留下來豐厚的教育智慧,成為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觀。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式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式人才,實踐素質教育,我們依然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zhàn)。深入剖析和學習中國古代的書院教育,無疑給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極大的營養(yǎng)。 參考書目: (1)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2)王桂相《古代書院教育教學的特點及其當代價值》 (3)賈俊俠《馮從吾與關中書院的教學思想及教學特點》(西安聯(lián)合大學 西安)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