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風濕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 現(xiàn)代名老中醫(yī)的協(xié)定方

 文香閣 2022-11-30 發(fā)布于河北

風濕性關節(jié)炎

清痹湯


【組成】忍冬藤60g,青風藤60g,丹參30g,敗醬草30g,老鸛草30g,土茯苓21g,絡石藤18g,香附15g。

【功能】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熱痹癥。

【用法】每日1劑,水煎,飯后分服。

【加減】熱入營血見心煩、皮疹、舌質(zhì)紅者:加生地、丹皮、玄參;氣分熱盛見口渴、汗出、發(fā)熱、脈洪大、舌苔黃燥者:加生石膏、知母、黃芩;風熱盛見發(fā)熱、咽喉腫痛、癮疹、疼痛涉及多個部位者:加連翹、葛根、秦艽;濕熱盛見胸脘滿悶、身重以下肢為甚、舌苔黃膩者:加防己、白花蛇舌草;陰虛內(nèi)熱者:加生地、白芍、知母。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婁多峰創(chuàng)立。婁多峰認為,風濕熱痹可直接感受風濕熱邪所致,也可由素體蘊熱或青少年陽盛之體感受風寒濕邪蘊久化為濕熱而引起,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疼痛,捫之發(fā)熱,甚則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得冷則舒,遇熱則劇。證屬風濕熱之邪郁壅脈絡。治療本病必須以清熱解毒為主,不宜妄投辛燥通絡之品,以防助熱耗陰。熱癥除大半后,當益氣育陽,扶正祛邪。但須注意清除余熱,不然可死灰復燃,使病情反復難愈。

此方用忍冬藤、絡石藤、青風藤,一則其性涼,能清熱解毒,二則均為藤類藥物,凡藤蔓之屬,皆能通經(jīng)入絡,治一切歷節(jié)風痛;丹參、香附能活血通絡行氣;土茯苓、敗醬草、老鸛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且能除濕利水消腫,尤其是土茯苓能健脾胃,去脾濕,絕水濕之源。諸藥相合,共達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之目的。

方中三藤為清代吳瑭治療熱痹之首選藥。婁多峰以此為主,配以養(yǎng)血活血、利濕通絡之品,而成是方,可謂師古不泥,舊法出新。

補腎清熱治尪湯


【組成】桑枝30g,忍冬藤30g,生地15~25g,桑寄生20~30g,地骨皮10~15g,川續(xù)斷15~18g,骨碎補15~18g,白芍15g,威靈仙12~15g,酒浸黃柏12g,知母12g,紅花9g,羌活9g,獨活9g,炙山甲(以其他活血通絡藥代替)9g,桂枝6~9g,制乳香6g,制沒藥6g,炙虎骨(以其他藥代替)12g。

【功能】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絡散瘀,強筋壯骨。

【主治】痹癥,腎虛標熱重證。癥見關節(jié)腫痛,不怕冷,夜間喜把病肢放到被外,但時間過長又會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煩熱,低熱,咽干牙腫,大便干秘,舌苔黃,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尺弱小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加減】腫痛關節(jié)略現(xiàn)輕度發(fā)紅,用手捫之局部略熱者:加皂角刺6~9g、連翹10~15g、白芷6~9g;腰僵明顯或關節(jié)僵直、攣縮嚴重者:加生薏苡仁30g、僵蠶10~12g、木瓜10g、土鱉蟲9g;口渴思冷飲者:加生石膏30g;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黃9~12g;尚兼有受涼痛增癥狀者:加草烏3~6g、土鱉蟲6~9g;關節(jié)、筋肉痛重者:加蠶沙10~15g、海桐皮15g;瘀血證明顯者:減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g、桃仁10g,活血止痛散1g,每日2次,裝膠囊,隨湯藥沖服;有低熱或下午體溫升高、五心煩熱者:加秦艽20~30g;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g、澤蘭10~15g;大便干結者:可加桃仁泥10g、酒大黃3~6g。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著名中醫(yī)學家焦樹德創(chuàng)立,是以朱丹溪潛行散加補腎強筋之品而成。方中以生地補腎壯水;骨碎補補腎祛骨風為主藥;川續(xù)斷補腎壯筋骨;紅花活血通經(jīng);地骨皮益腎除勞熱;乳香、沒藥化瘀定痛;威靈仙祛風濕,除痹痛;虎骨祛風壯骨,以骨治骨為輔藥;黃柏堅腎清熱;知母降火清熱,除蒸消煩;羌、獨活搜腎、膀胱二經(jīng)之風濕;忍冬藤通經(jīng)絡,祛風熱;白芍養(yǎng)血以緩急;炙山甲通經(jīng)活絡,有蟲蟻搜剔之能;桑寄生補腎強腰,除風通絡;桂枝溫陽宣痹,配羌活、獨活之辛溫,可以免除方中大隊涼藥抑陽澀滯之弊為佐藥;桑枝通達四肢,祛內(nèi)濕,利關節(jié)為使藥。

縱觀全方,除用生地、川續(xù)斷、桑寄生等補腎外,又根據(jù)“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的理論,特以黃柏堅腎清熱。巧妙之處是采用了朱丹溪行散的方法,先用黃酒將黃柏浸泡3~4小時,然后入煎。這樣不但避免了熱邪對涼藥的格拒,而且又借黃酒之辛通作用,使黃柏更能深達病所而加強了堅腎清熱之作用。其立意高深,構思巧妙,配伍精密,用藥獨到。

驅(qū)濕清痹湯


【組成】黃芪15~30g,當歸10~15g,薏苡仁15~30g,防風10~15g,木瓜10~15g。

【功能】益氣活血,舒筋祛濕。

【主治】痹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加減】風寒者:選加麻黃、桂枝、杏仁;風濕者:加羌活、獨活;風熱者:選加忍冬藤、秦艽、僵蠶、絲瓜絡;寒氣偏勝者:酌加附子、麻黃、桂枝、細辛、川烏、草烏;濕氣偏勝者:選加藿香、佩蘭、萆薢、蒼術、木防己;熱邪偏勝者:酌加知母、黃柏、黃芩、豨薟草、忍冬藤、石膏、土茯苓;夾痰者:酌加半夏、天南星、地龍、陳皮;夾瘀者:必加延胡索,酌加桃仁、紅花、川芎、丹參、雞血藤、乳香、沒藥;氣虛者:加用四君子湯;血虛者:酌加熟地、生地、白芍、黃精、雞血藤;陽虛者:酌加淫羊藿、鎖陽、附子、菟絲子、鹿角霜;陰虛者:加用桑寄生、龜甲、棗皮、熟地、枸杞。

按病位加減:上部痹痛,以風邪相對偏勝,根據(jù)病性分別選加羌活、桂枝、桑枝、片姜黃、葛根;下半部痹痛,腎虛為主,濕邪為重,寒、痰、瘀為多,根據(jù)病性選藥外,通加獨活、桑寄生、續(xù)斷、川牛膝。

按病用藥: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從脾腎入手,加苓桂術甘湯、黨參、懷山藥;退行性關節(jié)病,重在肝腎者,加用骨碎補、鹿含草;頸椎骨質(zhì)增生者,再加葛根、桂枝、赤芍;腰椎骨質(zhì)增生者,再加續(xù)斷、杜仲、補骨脂;膝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者,再加牛膝、獨活;痛風性關節(jié)炎者,加土茯苓、萆薢、木通來降低尿酸;類風濕關節(jié)炎者,加露蜂房、烏梢蛇;坐骨神經(jīng)痛者,重用白芍滋肝柔筋;強直性脊柱炎者,重在補益肝腎通督脈,常用鹿角霜、鹿膠、狗脊。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胡毓恒自擬驗方。胡毓恒對中醫(yī)“痹證”的論治頗具獨識,所擬驅(qū)濕靖痹湯,隨癥加減,效果頗著。方中黃芪益氣健脾,利水濕行血滯,增強人體免疫機能而拒邪于鬼門之外;當歸補血活血止痛,且溫經(jīng)散寒,藥理研究證實有明顯鎮(zhèn)痛消炎使用,并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薏苡仁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肺補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藥理研究證實其鎮(zhèn)痛作用與氨基比林相似,還有解熱作用,為治療慢性痹痛之必用良藥;木瓜舒筋活血,化濕和胃,為治痹痛筋脈拘攣之常用要藥;防風祛風散寒,勝濕止痛,“通治一切風邪……誠風藥中之首屈一指者矣”(《本草正義》),有解熱提高痛閾的藥理作用。五藥相組,具有補益氣血,活血通絡、驅(qū)風散寒化濕,重在驅(qū)濕、通痹止痛之功效。

滋陰養(yǎng)液湯


【組成】生地15g,玄參15g,麥冬15g,鉤藤10g,桑枝30g,石斛10g,牛膝10g,狗脊10g,草決明10g,杜仲10g,海桐皮10g,生石膏60g。

【功能】養(yǎng)陰清熱,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證屬陰虛熱痹,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疼痛,得涼則舒,得熱痛甚,皮膚干燥,口渴咽干,脈弦數(shù),舌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共2煎,早晚分服。

【加減】痛重者:加當歸、乳香、沒藥。

【解析】此方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章真如創(chuàng)立。章真如指出,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于中醫(yī)痹證,分風寒濕痹與熱痹兩大類。熱痹又分實熱與虛熱兩種。實熱痹多見于病之初起即關節(jié)部分紅腫熱痛者,或病久由風寒濕痹轉(zhuǎn)化而成;虛熱痹則多見于過服溫燥藥,傷陰化熱者。無論是實熱痹或虛熱痹,在癥狀上有某些共同點,如痛勢劇烈,口干口苦,全身燥熱,脈象弦細或沉細數(shù),舌赤或紅,少苔或黃苔。虛熱尤為頑固難治,實熱治療奏效較快。實熱相當于風濕熱,有發(fā)熱汗多,關節(jié)腫痛,或出現(xiàn)紅斑和結節(jié),易引起醫(yī)患的注意。虛熱則痛處如虎咬,皮膚干燥,肌肉瘦削,治療很不理想,若辨證不確,甚至越治越劇烈。臨證時須當注意。

此方生地、玄參、麥冬、石斛甘寒清熱,滋陰增液;草決明、生石膏甘寒清熱瀉火而不傷陰;牛膝、狗脊、杜仲舒筋通絡,強筋壯骨;海桐皮祛風化濕,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具清熱養(yǎng)陰,祛風通絡之功。

風濕痹證方


【組成】制附子12g,丁公藤15g,豨薟草30~60g,川芎12g,紅花12g,白術10~30g,黃芪30g,淫羊藿15g,鹿銜草15g,防風10g,桑寄生15g。

【功能】溫經(jīng)通絡,活血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證屬風寒濕痹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加減】痛甚者:去附子,加制川烏、制草烏;虛寒甚者:加干姜;氣血不足者:加白芍、當歸、黨參;病在上肢者:加桂枝、片姜黃,下肢加懷牛膝;久治不愈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等。

【解析】此方是名老中醫(yī)朱曉鳴創(chuàng)立。方中附子補命門,暖脾土,溫經(jīng)絡,除濕邪,對于風寒濕痹特別是陽氣不足者,用之既能蠲痹止痛,又能溫補陽氣,《本草匯言》說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jié)之猛藥也”;白術與附子同用,對風寒濕邪留阻肌肉、經(jīng)絡之痹證療效甚著,白術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黃芪與白術、附子同用,益氣助陽,加強驅(qū)邪外出之功;防風善去肌肉筋骨關節(jié)之風濕,與黃芪、白術同用,可以益氣固表,使氣旺表實,補中有散,去邪而不傷正;淫羊藿、鹿銜草壯腎陽,祛風濕,對于慢性風濕痹證療效尤著;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利關節(jié),療效持久;丁公藤祛風濕,除痹痛,遠期療效理想;豨薟草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有殊效,不但對實證有良效,即使氣血不足,脾腎兩虛者,只要適當配伍,不但能祛風濕,且有扶正之功,特別是對于風濕活動,血沉增快者,于方中重用豨薟草,則血沉很快復常,說明豨薟草不僅是可以祛邪,而且還可調(diào)整免疫功能;川芎、紅花活血止痛,祛瘀生新。諸藥配伍,共具溫經(jīng)通絡,活血除痹之功。


類風濕關節(jié)炎

補腎祛寒治尪湯


【組成】伸筋草30g,熟地12~24g,川續(xù)斷12~18g,威靈仙12g,松節(jié)10g,防風10g,骨碎補10~20g,淫羊藿9~12g,補骨脂9~12g,制附片6~12g(用到15g時,需先煎10~20分鐘),桂枝9~15g,牛膝9~15g,赤芍9~12g,白芍9~12g,土鱉蟲6~10g,炙山甲(以其他藥代替)6~9g,蒼術6~10g,麻黃3~6g;炙虎骨(以其他藥代替)9~12g。

可用透骨草20g,尋骨風15g,自然銅(醋淬、先煎)6~9g。三藥同用,以代虎骨。

【功能】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

【主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jié)炎、大骨節(jié)病。臨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脈沉尺弱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此方以治本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現(xiàn)療效,故需耐心堅持服用,以達痊愈。

【加減】舌苔白厚膩者:去熟地,加砂仁5g、藿香10g;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黃10g;腰腿疼痛明顯者:去蒼術、松節(jié),加桑寄生30g、杜仲12g,并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吃藥時再嚼胡桃肉(炙)1~2個;瘀血明顯者:加紅花10g、乳香6g、沒藥6g、皂角刺6g;肢體僵屈者:去防風、蒼術、松節(jié),加生薏苡仁30~40g、茯苓12g、木瓜9~12g、白僵蠶9~12g;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加陳皮10g、焦麥芽10g、焦神曲10g;關節(jié)疼痛重者:加重附片的用量,并可再加草烏6~9g、七厘散(每次1g)隨湯藥沖服;脊柱僵直、彎曲變形者:去蒼術、牛膝,加金毛狗脊40g、鹿角膠9g(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蠶12g、羌活12g;出現(xiàn)熱象者:減少桂枝、附子用量,加黃柏10~12g、秦艽15~20g,把熟地改為生、孰地各15g或生地20g。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著名中醫(yī)學家焦樹德的臨床驗方。焦樹德指出,痹的病因病機特點是腎虛,寒溫之邪深侵入腎(腎主骨,故骨質(zhì)受損)所致,治當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為主。

此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化裁而成;方中熟地補腎填精,養(yǎng)肝益血;土鱉蟲化瘀壯筋骨;骨碎補化瘀祛骨風;淫羊藿補腎陽,祛腎風;川續(xù)斷、補骨脂補腎陽,壯筋骨;虎骨祛風壯骨;穿山甲通經(jīng)散結;制附片壯腎陽,祛腎邪;伸筋草舒筋活絡;白芍、赤芍、土鱉蟲養(yǎng)血活血,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溫藥化熱;蒼術、威靈仙、麻黃、防風化濕疏風;桂枝溫經(jīng)散寒;松節(jié)通利關節(jié);牛膝益腎并能引藥入腎。諸藥配伍,共奏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之功。

縱觀全方,立法高深,用法獨到,突出了補腎祛寒這一治療大法,藥味雖多,但多而不亂,主輔佐使,作用分明,相須相使,配伍巧妙,以治本為主,兼顧其標,辨病辨證,整體治療。此非一般祛風除濕藥方所能比擬,實乃奇方妙劑也。

益腎蠲痹丸


【組成】熟地黃120g,當歸120g,淫羊藿120g,鹿銜草120g,炙全蝎25g,炙蜈蚣25g,炙烏梢蛇90g(蘄蛇效更好,但價格較貴),炙蜂房90g,炙土鱉蟲90g,炙僵蠶90g,炙蜣螂蟲90g,甘草30g,生地黃120g,雞血藤120g,老鸛草120g,尋骨風120g,虎杖120g。

【功能】益腎壯督,蠲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證屬陽虛寒痹者。

【用法】將生地、雞血藤、老鸛草、尋骨風、虎杖煎取濃汁;其全藥共研極細末;同混合,作丸如綠豆大,每服6g,每日2次,食后服。

【加減】陰虛者:另用生地10g、麥冬10g、川石斛10g,每日泡茶飲服,以養(yǎng)陰生津,而免口干咽燥之弊;陽虛甚者:兼服陽和湯加制川草烏;血壓偏高者:用廣地龍10g、龍膽草5g煎湯送丸;服藥后有膚癢現(xiàn)象者:可取徐長卿12g、地膚子12g煎服,約3~4日即可解除。

【禁忌】婦女經(jīng)期或妊娠忌服。

【解析】此方是第一屆國醫(yī)大師、著名中醫(yī)學家朱良春創(chuàng)立。其立意高深,法理清晰,組方嚴謹,用藥獨到,特別是對蟲類藥的使用,堪稱一絕。此外,用法奇特,將生地、雞血藤、老鸛草、尋骨風、虎杖煎取濃汁,余藥研末,混合作丸服用,既可提高療效,又可方便使用,真是匠心獨運。

川烏石膏湯


【組成】川烏15g,石膏15g,桂枝5g,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0g,蒼術10g,秦艽10g,威靈仙10g,赤芍10g,川芎10g。

【功能】散外寒,清里熱,活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解析】此方是著名中醫(yī)學家董建華創(chuàng)立。董建華指出,此方主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證屬外寒里熱,寒熱錯雜之痹證。此類痹證局部無紅腫,外觀與風濕痹無甚差別,局部亦喜溫熨。但有舌紅苔黃,溲黃便干,脈象有力等內(nèi)熱之象。這是外有寒束,內(nèi)有熱蘊,寒熱相互搏結,故疼痛甚劇。對此類痹證,治當散外寒,清里熱,活血通絡,故特立此方以治。經(jīng)臨床驗證,療效頗佳。

此方川烏驅(qū)逐外寒,以解內(nèi)熱被郁之勢;石膏清解里熱,以除寒熱互結之機;桂枝、威靈仙、蒼術、秦艽疏風散寒燥濕以助川烏疏散之力;生地、知母、黃柏清熱涼血以資石膏內(nèi)清之功;赤芍、川芎活血通絡,使外邪解,血脈和,內(nèi)熱清,諸癥自愈。

縱觀全方,立意高深,法理清晰,組方嚴密,用藥獨到,特別是對川烏、石膏的使用,堪稱一絕。

加味四妙湯


【組成】金銀花30g,生地20g,玄參20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鹿銜草15g,山慈菇10g,當歸15g,白芍30g,萆薢20g,薏苡仁20g,青風藤30g。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通痹。

【主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期。癥見關節(jié)紅腫焮熱,痛如錐刺,或見發(fā)熱、煩躁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減】關節(jié)疼痛明顯者:加蜈蚣、全蝎等蟲類藥穿筋透骨、逐瘀止痛。

【解析】此方是第二批全國名老中醫(yī)房定亞的臨床驗方。房定亞指出,類風濕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期多為熱毒濕邪膠著關節(jié),使氣機阻滯,導致關節(jié)紅腫焮熱,痛如錐刺或如毒蟲咬傷,且起病急驟,病情發(fā)展迅速;全身癥狀有發(fā)熱、煩躁等癥。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痹,故用加味四妙湯,每獲佳效。

此方金銀花、生地、玄參、生甘草、白花蛇舌草、鹿銜草、山慈菇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其后3味藥有調(diào)節(jié)免疫機能的作用;當歸活血化瘀;白芍緩急止痛;萆薢、薏苡仁、青風藤祛濕利關節(jié),消炎止痛。諸藥配伍,功專力著,是治療熱毒痹的有效良方,可以阻斷病情發(fā)展,值得效法。

尪痹方


【組成】炙桂枝10g,赤芍10g,白芍10g,知母6g,炒蒼術10g,黃柏10g,膽南星10g,防風10g,威靈仙12g,鬼箭羽10g,地龍10g,黃芪20g,青風藤15g,雞血藤15g。

【功能】祛風散寒,清熱除濕,化痰祛瘀,益氣養(yǎng)血。

【主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3次服。

【解析】此方是第一屆國醫(yī)大師、著名中醫(yī)學家周仲瑛創(chuàng)立。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一種以關節(jié)及其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隸屬于中醫(yī)“肢體痹癥”的范疇,是由機體的正氣不足,氣血不盛,衛(wèi)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jīng)絡痹阻而引起的一類關節(jié)疾病,鑒于它的反復性和頑固性,已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界較為棘手的攻關課題之一,被稱之為“不死的癌癥”,給廣大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和痛苦。而中醫(yī)藥在這方面卻越來越顯示出優(yōu)勢。

此病的病因病機,不外乎是內(nèi)因和外因,外因中主要以六淫之邪為害,其中尤以風、寒、濕、熱邪為主,其中痰濕之邪致病更為嚴重,因為痰濕之邪,其性黏膩重濁,再加上“百病皆由痰作祟”,越是頑疾越與痰濕之邪密切相關;內(nèi)因及病機即是肝腎虧損,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內(nèi)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成疾。

此病的治療以“通”為其大法,《景岳全書》云“痹者,閉也。以氣血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此法著重于“通”,先除邪氣,疏通脈絡,而后再根據(jù)病之根本著手治療和調(diào)理。

此方桂枝、蒼術、防風、威靈仙、青風藤祛風散寒勝濕;地龍入絡搜風制邪;雞血藤、赤芍、白芍、鬼箭羽養(yǎng)血活血祛瘀;膽南星、地龍化痰通絡;知母、黃柏清熱化濕;黃芪補氣扶正達邪。諸藥配伍,共奏祛風散寒,清熱除濕,化痰祛瘀,益氣養(yǎng)血之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