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zhàn)爭。很多人以為日本天皇的廣播,意味著他接受了投降。而事實上,日本天皇從未正面回應過投降的事,因為他宣讀的這份文件叫《終戰(zhàn)詔書》,而非《投降詔書》。 日本《終戰(zhàn)詔書》的出臺早在1945年8月8日,蘇聯(lián)參戰(zhàn)的第二天,日本就召開了最高戰(zhàn)爭指導會議,關于是否接受《波茨坦宣言》進行討論。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吵成一團,誰也沒辦法說服誰,而日本天皇心中其實已經接受了戰(zhàn)敗的結局。于是在8月10日,日本政府照會中立國瑞士、瑞典駐日大使,將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傳達給兩國政府,并經過他們將電報傳達給中、蘇、美、英四國政府。 當然,這只是日本政府明面上的表現(xiàn)。私下里,日本天皇同海相米內提出4個日本投降的條件:“1、保留國體;2、由日本大本營承擔解除武裝和遣散部隊的責任;3、非占領;4、.授權日本政府對戰(zhàn)犯進行懲處。”并通過秘密渠道送到了美國。沒想到美國人直接就回絕了,再次重申“無條件投降”的基本原則。 當然,美國人也給日本天皇留了一個談和的機會,那就是關于日本國體以及天皇的統(tǒng)治權問題,由聯(lián)合國最高司令根據日本人民的意志決定。正是基于這一點,日本裕仁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4日,裕仁天皇召開了最后一次御前會議,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仍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 裕仁天皇下令停止爭吵,并要求內閣首相鈴木起草《終戰(zhàn)詔書》。為了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徑,擺脫日本天皇及日軍高層的罪責,《終戰(zhàn)詔書》進行了數次改稿,最終在裕仁天皇的參與下定稿。 《終戰(zhàn)詔書》寫了什么?那日本的《終戰(zhàn)詔書》究竟寫了什么呢?咱們來看看部分內容:“朕深鑒于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xiàn)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愿接受其聯(lián)合公告。”這是《終戰(zhàn)詔書》開始的部分。明明是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給東亞以及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政客卻將日本天皇美化的就和“救世主”一樣。明明日本國力已經在崩潰的邊緣,日本天皇的措辭卻是“收拾時局”。 “前者,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zhàn),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于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終戰(zhàn)詔書》只提到與英美的開戰(zhàn),絲毫不提侵略中國及東南亞附近國家的事。而且將侵略別國領土的罪責說得輕描淡寫,好像根本不值一提,極力為自己甩鍋。 “然交戰(zhàn)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zhàn),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zhàn)局并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于我。”中國14年抗戰(zhàn),日本天皇就沒當回事,在他們眼中,只有與英美對戰(zhàn)的4年,真是讓人氣得發(fā)抖。日軍在中國以及各處戰(zhàn)場制造的慘劇,這份詔書中是只字未提,他竟然還以這些劊子手為榮,稱他們“兢兢業(yè)業(yè)”。 “朕對于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于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fā)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后于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這些話也表明,日本天皇從未對發(fā)動戰(zhàn)爭有過反悔,狼子野心一直未滅絕,之所以暫時屈服,只是因為實力不如人。一旦具備條件,他的“子孫”們一定會卷土重來。全文629個字,沒有一個字提到“投降”,全是逃避責任,以及對侵略行徑的美化,所以對于這樣的國家,一定要警鐘長鳴,小心提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