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清泉明月 字數(shù):1851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在現(xiàn)代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六扇門”這個比較神秘的名稱,在其中效力的人大部分都是行走江湖、武功高強、鮮衣怒馬、殺伐果斷的捕快,有點類似于明朝的“錦衣衛(wèi)”,著名小說《四大名捕》中的“鐵手”“無情”“冷血”“追命”都屬于“六扇門”的人。有人說這個“六扇門”只是小說作者杜撰出來的一個機構(gòu),在正史里根本就不存在,也有人說“六扇門”是古代“官府衙門”的代稱,“六扇門”指的其實就是古代的官府衙門。那么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錦衣衛(wèi)”可是明朝官方的正式編制,那影視作品中的“六扇門”究竟是個什么機構(gòu),在正史里到底有沒有朝廷的正式編制,在其中效力又是一些什么人呢?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六扇門”這個名稱的由來。在中國古代,官府衙門的建筑在施工設(shè)計時都要受到法律和禮法的嚴格限制——無論你是多大的官府,其衙門正大門都只能是三開間(兩根柱子之間的橫向空間為一開間),每一開間安設(shè)兩扇黑漆木門,一共有六扇門,所以那時候的官府衙門都被俗稱為“六扇門”。除此之外,這其中的三門六扇也是有規(guī)矩的,日常開放的是左右二扇門,普通人只能從右門進出,官員來了就可以走左門(以左為尊),只有上司來了才會開中門。自隋朝實行三省六部開始,所有官府衙門都被設(shè)計成三門六扇,“六扇門”就慢慢地成了官府衙門的代稱。既然是官府衙門,那必然需要審理民間發(fā)生的各種糾紛和案件,于是“六扇門”也逐漸成了朝廷三法司衙門的合稱。那什么是三法司呢?據(jù)秦代《商君書·定分》記載:“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边@便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三法司。通俗一點講,三法司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法院、公安局和檢察院,但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其名稱略有不同,漢朝時期指的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唐宋時期指的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元朝時期指的是大宗正府、刑部和宣政院;明清時期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這些國家機構(gòu)所在的衙門便是三法司衙門。明朝以后,若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碰到比較棘手的重大疑難案件,皇帝一般會下旨要這三個機構(gòu)同時參加會審,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司會審”制度。既然“六扇門”是三法司衙門的合稱,是古代封建社會法制和權(quán)力的象征,那為何在小說中為“六扇門”效力的大多都是捕快呢?這還得從捕快這個職業(yè)說起,捕快是官府衙門里的低級官吏沒錯,但他們在古代屬于“賤業(yè)”,其后代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即便后來脫離了捕快行業(yè),其子孫也不準參加應(yīng)試,可以說是官場中備受歧視的一個群體。另外,捕快所在的巡捕房設(shè)置也沒有定例,有的官府衙門用一偏房設(shè)置為巡捕房,有的巡捕房甚至根本就不在衙門里,比如說明清時期,刑部發(fā)文捉拿犯人,京城內(nèi)一般由五城兵馬司或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完成,京城外則以地方衙門完成。所以從本質(zhì)上講,巡捕房不一定有資格擁有六扇門,捕快們也很有可能都不配住在“六扇門”所在的衙門里。雖然這些捕快們在古代沒有什么身份和地位,但他們卻喜歡堂而皇之地宣稱自己在官府衙門里工作,也就是在“六扇門”中效力,于是這樣在“江湖中”一傳十十傳百,現(xiàn)在影視作品的“六扇門”中的工作人員就成了眾人皆知的捕快。另外,歷史上還有幾種關(guān)于“六扇門”的傳說,但鮮見于正史記載:1、據(jù)說唐朝初期,刑部有一個下屬機構(gòu)名為“六扇門”,他們將一批少年秘密訓(xùn)練成朝廷的“鷹犬”,專門對付并解決隋末農(nóng)民起義留下的殘余勢力以及各地的綠林豪強,后來隨著唐朝的社會穩(wěn)定,“六扇門”這個機構(gòu)也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2、一說宋朝時期也曾有“六扇門”這個機構(gòu),而且是屬于皇帝直屬,專門為皇帝本人調(diào)查和處理一些上不得臺面的事情,所以也就沒能留下什么明確記載。3、還有一說,是在明朝萬歷時期,朝廷成立了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于一體的秘密組織,名為“六扇門”,他們行動詭異、手段兇狠,專門辦理大案要案,所以一時名震江湖,據(jù)說這個組織還曾在明末時期為崇禎皇帝查辦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立下汗馬功勞。這里需要再強調(diào)一下,以上三種關(guān)于“六扇門”的說法僅限于江湖傳說,在正史中并沒有找到任何明確記載,所以這也為現(xiàn)代影視作品中的“六扇門”這個名稱平添了幾分神秘感。總的來說,“六扇門”其實就是代指古代的“官府衙門”,其中的工作人員無非就是古代版的“公務(wù)員”,而那些類似“捕快”的低級官吏為了刷存在感便自稱是“六扇門”的人,久而久之,“六扇門”的名號便在江湖中傳開了,這個名稱也慢慢地成了小說和編劇作者們筆下的“神秘機構(gòu)”。如果您還有其他看法和觀點,請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