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凌霄 又是一年開學季,對于剛加入實驗室的科研新人而言,這段時間正是掌握領域內(nèi)核心文獻、確定研究方向的重要過渡時期。 然而,從下載論文開始,不是遺漏所在領域的關鍵研究,就是同一篇文章重復下載。想找導師在組會上推薦的一篇文章,卻翻來覆去想不出關鍵詞。眼看電腦桌面上的未讀論文與日俱增,真正讀進去的卻寥寥無幾。寫論文時手動調(diào)整參考文獻格式的方式,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效率低下的文獻管理方式,大大拉低了科研新人的工作效率。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生物醫(yī)學博士生Maya Gosztyla深有同感。她在Nature發(fā)文回憶道,過去自己習慣于把海量論文放在瀏覽器書簽里,結果是電腦和大腦雙雙崩潰。經(jīng)過文獻閱讀工具的大量試錯和反復迭代,她終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現(xiàn)代化文獻管理系統(tǒng),以下是她的自述: ![]() Maya Gosztyla 圖源:個人主頁 第1步 尋找 以前,我總是漫無目的地尋找新的論文。但是,無關的推文總會分散我的注意力。我還注冊了期刊郵件提醒,但這些郵件很快淹沒了收件箱,我也開始忽略它們了。 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咨詢聚合平臺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它能幫助你保持論文信息有條不紊。每天早上,我都會用五分鐘的時間來瀏覽提要。對于大多數(shù)論文,我只是看一眼標題,然后滑過去。如果我看到任何有趣的東西,就會把它添加到“稍后閱讀”文件夾中。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主題,也可以試試文獻映射工具,如ResearchRabbit、Inciteful、Litmaps和Connected Papers。這些工具可以追蹤論文之間的引用網(wǎng)絡,讓你掌握某一領域中最具突破性的論文。 第2步 管理 如果你還在手動調(diào)整參考文獻的格式,那你絕對需要嘗試一下自動生成系統(tǒng),可以省下相當多時間。Zotero、Mendeley或Endnote這類工具不僅僅易于創(chuàng)建參考文獻清單,它們還能在數(shù)據(jù)庫中用文件夾、關鍵詞和標簽,來儲存和組織你的論文。這些程序還有瀏覽器插件,只需輕輕一點就能保存論文,還提供文字處理器插件,以添加文本引用和構建參考著作。 當我找到一篇我想讀的論文時,我會立即把它添加到我的參考文獻管理器中。接著,我就能關閉瀏覽器標簽,因為我知道它已被安全儲存,以便之后再次找到。 第3步 閱讀 這是最棘手的部分——你必須真正閱讀論文。關鍵是要建立一個精簡的流程,這里有一些建議: 納入日程。例如,我會在周五上午留出幾個小時,閱讀我在一周內(nèi)收集的所有論文。 制定流程。例如,我會首先快速瀏覽論文,如果是有意思的論文,我會仔細閱讀,突出重點,并快速總結。 規(guī)劃時間。如果你有一大堆論文要讀,要么規(guī)劃好一整塊時間進行集中處理,要么全部刪除后重新開始。控制好每次閱讀論文的數(shù)量,可以大大減少拖延癥的發(fā)生。 減少分心。在PDF閱讀器中閱讀論文,而不是在瀏覽器標簽中閱讀(提示:一些參考資料管理器,如Zotero,有內(nèi)置的PDF閱讀器,會自動將你的高亮部分提取為可搜索文本)。將電腦或平板電腦與Wi-Fi斷開,將手機設為 '請勿打擾 '狀態(tài)(如果可能的話,放在另一個房間)。 樂在其中。讓閱讀成為一種樂趣,讓它成為你期待的事情。我喜歡在沙發(fā)上閱讀,身邊放上一杯可口的咖啡。 第4步 組織 一旦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需要確保閱讀筆記有條不紊,并且便于查閱。 我個人選擇Notion,這是一款格式自由的應用程序,用于組織筆記、項目和任務等各類信息。我用它來管理與研究生學習有關的一切。Notion還可以通過一個名為Notero的插件,與我的參考文獻管理器Zotero進行同步。每當我向Zotero添加一篇新的論文,該插件就會自動同步到Notion中。 如果你不熟悉Notion,也有更簡單的選擇——電子表格也能完成這項工作。無論你選擇哪種工具,關鍵是要創(chuàng)建一個表格,詳細記錄你所閱讀的所有論文。 這應該包括論文的狀態(tài)(例如,你是否讀過它),以及它可能與哪些項目有關。下面是我的表格(模板地址附文末)。 ![]() 作者提供的模板 每篇論文都有一個包含我所有筆記的相關頁面。如果你使用的是電子表格,你可以在線輸入你的筆記,或者將每一行內(nèi)容鏈接到單獨文檔中。一些參考文獻管理程序,如Zotero,能幫助你將注釋直接附加到參考文獻中。 這些記錄看上去費勁,但一個有組織的數(shù)據(jù)庫,能讓文獻綜述、基金申請和其他寫作任務更容易。我可以通過關鍵詞或相關項目來過濾表格,檢索出需要的所有信息,而不需重新閱讀。 養(yǎng)成閱讀論文的習慣和工作流程,絕對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科學家。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我能讀到了更多內(nèi)容,而且我經(jīng)常從論文中吸收經(jīng)驗,改進實驗設計。在準備博士獎學金申請及候選資格考試時,我廣泛地運用了這種方法。當我坐下來寫我的論文時,我知道,未來的自己會感謝今日的先見之明。 模板地址: https://dust-bovid-04d./ba1bc5022a4d469abd2ea559e80bc56b?v=a953e6bf2a3449e9ab3083154ce2b238 參考資料: https://www./articles/d41586-022-01878-7 https://mayagosztyl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