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人和現(xiàn)象學的角色 主流心理學對生活進行了五花八門的分類。這些分類成了我們觀察人類生活的有色眼鏡。因此,在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領(lǐng)域,我們主要不是被訓練去觀察具體的人,觀察他們的獨特性和復雜性;相反,我們被教導去觀察“驚恐障礙”“強迫癥”“心境惡劣障礙”和“軀體化”等病例,就像《國際疾病分類》(ICD)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所概述的那樣。 現(xiàn)象學講究觀察或體驗現(xiàn)象本來的樣子,也就是說,它超越了我們隨身攜帶的并強加于現(xiàn)象之上的許多觀點、成見和想象?,F(xiàn)象學研究的是現(xiàn)象本身,它讓人們嘗試去感知一個人、一件事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想當然地看待一切。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臨近圣誕節(jié),一位護工到敬老院看望一位老人?!笆访芩瓜壬?,今年您打算在哪兒過圣誕節(jié)呢?”她一邊幫老人擦洗,一邊親切地問道?!霸谶@里?!笔访芩瓜壬裢R粯記]好氣地回答道。“好吧,”她繼續(xù)問道,“那么,也許會有人來這里看望您?”“沒有。”老人回答。這位護工感到既氣憤又震驚。她知道這位老人有七個兄弟姐妹住在附近的鎮(zhèn)子上。他們當中肯定有人可以在平安夜給他提供住宿。于是,她聯(lián)系了他的全科醫(yī)生。 這位醫(yī)生同樣很生氣,開始給老人的家人打電話。最后,他找到了老人的一個妹妹??蛇@位妹妹說:“哦,我們非常愿意請他過來,很久之前我們就邀請過他了。但是,他寧愿在敬老院里一個人過圣誕節(jié)。我們能有什么辦法呢?”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位負責而能干的護工,她確信自己知道病人想要什么:她不需要去仔細詢問他。然而,根據(jù)現(xiàn)象學的觀點,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想要什么,甚至我們的配偶和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必須仔細地詢問并傾聽。 然而,現(xiàn)象學打破了這種模式。一次現(xiàn)象學的談話—正如我后面要展示的—通常會使一個人感到被深深理解和接受。 這個人會變得生機勃勃,因為他的生命經(jīng)驗得到真實而詳盡地呈現(xiàn),這將使他如其所是地出現(xiàn)在此時此地。 現(xiàn)象學最初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在 20 世紀前半葉,由埃德蒙德·胡塞爾建立,并由莫里斯·梅洛—龐蒂、馬丁·海德格爾等人進一步發(fā)展。只有把觀察的主體納入我們的思考中,我們才能正確理解這個世界;這是現(xiàn)象學方法的一則信條。這個世界不僅僅是“在那里”,也并非沒有我們?nèi)祟惖膮⑴c。只有承認人類僅僅存在于我們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或他人。我們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狀態(tài)中。 現(xiàn)象學的哲學,后來為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經(jīng)驗學科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徑,也為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應用領(lǐng)域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徑。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領(lǐng)域,厄內(nèi)斯托·斯皮內(nèi)利在一系列案例中演示了現(xiàn)象學的應用。斯皮內(nèi)利指出,現(xiàn)象學方法應用于心理學或治療時有三個特殊的原則: 1. 把你作為心理學家或治療師的預期和先入為主的觀念放在括號里,并敞開懷抱接受來訪者所呈現(xiàn)的特定世界。這個規(guī)則被稱為括號原則(rule of parenthesis)或懸置原則(epoché rule)。 2. 描述,而非解釋;取消所有的解釋和所有的因果思考,然后盡可能詳細、具體和實在地描述。這就是描述原則(rule of description)。例如,要求來訪者詳細地描述他們生活的處境,描述他們今天或現(xiàn)在感覺如何,但不要求他們解釋造成自己當前痛苦的原因。 3. 當你的描述包含多個元素時,盡量避免強調(diào)任何一個元素。不要強調(diào)某個元素是特別重要的。讓所有的元素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nèi)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以免過早地為原始材料強加上某種模式。待時機成熟,重要的東西自會顯現(xiàn)。這個原則被稱為水平原則(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或平等原則(rule of equivalisation)。 在本書中,我將展示大量的案例,說明在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現(xiàn)象時,比如幸福、愛和孤獨,現(xiàn)象學方法是如何發(fā)揮卓越成效的?,F(xiàn)象學還是接受和尊重文化差異的重要途徑。正如存在主義心理學所說的,我們基本的生活問題和生活困境有著不同的文化表現(xiàn),它們都值得細致地描述。 心理學能夠關(guān)切生活本身嗎 基本的生活概念 有時候,你有一種活力四射的感覺。而有時候,你會感到疲倦、沉重、無聊或死氣沉沉。大多數(shù)人都特別喜歡充滿活力的感覺,所以探索這種“生活世界”的特征應該很有趣。在一項訪談研究中,我們向很多人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有時候,一個人會感到充滿能量,或者特別有活力。你能描述一下這種充滿活力的情境嗎? 我們將受訪者的回答概述如下: 有些人在從事體力勞動時感到特別有活力。一個男人最近和妻子一起搬進了新家,他說:“現(xiàn)在,我真的很想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時不時,我就會擦一下窗臺或者窗戶。就在幾天前,我還把浴室清洗了一遍……有了這個新家,我真的很想做點什么?!?/p> 有些人在進行體育運動時感到特別有活力。一位老木匠在年輕時經(jīng)常參加自行車比賽。他的座右銘是:我可以,我必須,我勝利。他說:“比賽時間越長,難度就越大,對我就越有利……我不怕使用我的力量,不怕使用我的身體!做這件事的感覺棒極了!” 另一些人則在社交關(guān)系中,在家人和朋友中間,會感覺特別有活力。一位有 3 個孫子(女)的祖母說:“當我的孫子(女)來看望我時,尤其是最小的那個來到時,我總是感覺特別有活力……當勞拉在這里時,你不得不變得特別活躍,因為她會做那么多瘋狂的事情?!绷硪晃慌縿t強調(diào),當別人需要她的時候,當她給予別人一些東西時,她會感到特別有活力:“這給了我一種巨大的動力,我可以感受到自己滿腔熱血……有一些人真正需要你?!?/p> 還有一些人,當他們專注于自己的內(nèi)在時,會感覺特別有活力。他們可以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體驗到自己的內(nèi)在過程。一位男士說,當他打太極拳時,他感覺特別有活力:“第一次在太極練功房里,我就感到生命在沸騰……我感覺充滿了能量……事實上,我腳底有一種麻麻的感覺,從腳下一直涌上來;我在想,'天啊,這是多么奇妙’,我真正感覺到了?!币晃慌棵枋觯谏≈?,她發(fā)展出了一種特殊的內(nèi)在感受?!凹词刮亿A得了一百萬美元,也比不上我在復活節(jié)的早上獨自散步時充滿活力……我感受到了內(nèi)心的蕩漾,感受到了與生命的合一?!?/p> 最后,還有一些人在戶外時感受到活力。一位女性說:“當我和大自然接觸時,或者當我在海邊時,我感覺特別有活力。尤其是在夏季的假日,我們住在海邊的避暑小屋里,這讓我感覺充滿了生機……我的思維似乎特別清晰,我感覺棒極了,我想是因為這里'海闊天空’?!?/p> 另一個人說:“我在海邊會獲得新的能量。我躺在沙灘上,讓海風把溫暖的沙子吹到我的身上,再讓海浪一次次拍打我的身體。每天傍晚,我坐下來欣賞落日。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能量。這種生命能量意味著,我能夠在每天清晨起床并為我的存在感到歡樂。僅僅知道我在活著就足夠了?!?/p> 還有一些受訪者談道,當他們投入自己的工作時,或者在閱讀、旅行、做志愿者、陪伴愛人、釣魚、養(yǎng)護花草時,他們感到特別有活力。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展現(xiàn)活力的特定世界,都有自己釋放激情的特定空間。我們都有過那種感覺特別強烈的生活狀態(tài)。而在天平的另一端,人們甚至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在活著。他們感覺內(nèi)心已死。他們覺得生活完全停滯不前;直到他們?nèi)プ鲆恍┎煌氖?,與不同的人一起生活,生活才會真正開始。 然而,無論我們在某個時刻感受到的活力是多是少,作為人類,我們都應該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力的多少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所以,“感受到活力”的核心是什么?羅洛·梅描述了他所謂“如我所是”的體驗(“I-am”-experience)。它是安于當下的自發(fā)體驗。因為我在這里,所以我有權(quán)利在這里,我有存在的權(quán)利。我體驗自己的存在,并形成對生活的感受。如果一個人能夠自發(fā)體驗自己的生活,他將因此了解自己的基本價值觀。關(guān)于好和壞、對和錯的看法,不僅僅來自父母或社會的標準;相反,它們從我們自身中有機地生長出來。 羅納德·萊恩也描述了生活感受的一個方面。他創(chuàng)造了“本體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這個詞,以及它的另一面“本體性不安全”。一個人可以有一種感覺,他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真實的、有活力的、完整的人,生活在連續(xù)的時空中。這個人可以在生活中前進,并清醒地與他人交往。萊恩稱這樣的人在本體論上是安全的。萊恩說,他們將基于對自己和他人身份和現(xiàn)實的堅定感受,迎接生活的考驗。 在精神疾病的狀態(tài)中,我們看到的則是相反的情況:病人缺乏存在的根基。在這些狀態(tài)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人從根本上感覺不真實,沒有活力,不夠完整,也沒有清晰的邊界。同樣,喬恩·卡巴金在關(guān)于壓力和冥想的研究中,也捕捉到了關(guān)于生活感受的現(xiàn)象。他教導病人“體驗完整的自己,當下的自己……如實接納此刻的自己,無論有無癥狀、有無痛苦、有無恐懼”。 上面那些感覺到活力的例子,以純粹的形式表達了生活感受。在一些例子中,其他元素比如展現(xiàn)自我的需要或被愛的需要,混合在這種典型的生命感受中。但在所有的例子中,這種生活感受是清晰的;當你閱讀這些例子時,你會感受到這些體驗的治愈性。 【內(nèi)容簡介】在可能的地方創(chuàng)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存在主義心理學很少用來診斷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它更多是幫助每一個人獲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性維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辯證靈活地看待幸福與痛苦、愛與孤獨、成功與逆境、死亡焦慮與生活投入、選擇與責任、混亂與意義等議題,坦然地接納生命里的好與壞,從而更加自由開放地與世界 相遇,實現(xiàn)潛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作者簡介】 博·雅各布森 (Bo Jacobsen) 哥本哈根大學社會學系存在主義和社會學研究中心教授,深耕于存在主義心理學領(lǐng)域。雙博士學位,并負責多個關(guān)于心理和存在議題的研究項目,例如對癌癥患者的心理問題和存在反思的定性研究。 他還是一位執(zhí)業(yè)心理學家、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和督導,撰寫了許多關(guān)于心理學和存在議題的文章和書籍,這些作品深刻而迷人。他曾在倫敦和歐洲大陸講授關(guān)于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課程。他將進一步發(fā)展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人性和存在主義的維度視為自己的使命,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使人類更加敞開自己,擁抱彼此。 【目錄】推薦序一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盛宴推薦序二 無法被定義的存在主義心理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