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 【翻譯】最高的品德和修養(yǎng)(亦指擁有最高品德和修養(yǎng)的人)就如同水一樣。 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這種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了。 居住時選擇地勢低的地方,內(nèi)心如深谷一般沉靜、廣闊,與人相交時保持一顆仁愛的心,說話誠實(shí),從政則能夠?qū)夜芾淼镁袟l,處事的時候善于發(fā)揮自已的長處來解決難題,行動時則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jī)。 這種不與萬物相爭,水(道)一般的心態(tài),自然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zé)怪。 ![]() 【精解】本章中,老子用水來比喻“道”,闡述了“道”利萬物而不求回報、處下不爭的品格。 在“道”生發(fā)的自然界萬事萬物中,老子認(rèn)為“水”最接近于“道”。 因?yàn)樗偸亲虧櫲f物而不求回報,也不與萬物爭寵奪利,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最骯臟的地方,所以老子最推崇水,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極力宣揚(yáng)水的謙卑處下的品格。 ![]() 而正是因?yàn)樗@種謙卑處下的品格,“道”讓水成為自然界最大最強(qiáng)的存在,萬物都無法超越它,因此水只能為萬物做奉獻(xiàn),而無法從萬物處獲得回報。 而體悟了“道”的圣人,也能像水那樣擁有謙卑處下的品格:像水那樣甘愿處于卑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樣浩瀚沉靜,與人相交時像水那樣容納他人,與人言談時像水那樣言而有信,為政時像水那樣有序治理,辦事時像水那樣極盡其能,行為像水那樣依時而動。 ![]() 當(dāng)圣人像水那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自然就不會有過失,也不會招致他人的怨恨,也就會像水成為自然界最強(qiáng)大的存在那樣,成為人世間最強(qiáng)大的存在。 上一章講的是以無私而私,這一章講的是以不爭而得的辯證法。“利萬物而不爭”,即利于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利。這就是幾近于道的“上善”。老子認(rèn)為,水之德,最美。所以他用水之德來比喻圣人之德。 這個德的核心是奉獻(xiàn)而不爭??梢哉f,老子告訴世人,奉獻(xiàn)也是一種獲得,不爭也是一種爭取的深刻道理。 |
|
來自: 庭前春雪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