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劉郎是什么典故?如何理解? 一、典故的出處 (原創(chuàng))劉郎的典故出自《幽明錄》。據(jù)傳東漢時期,劉晨和阮肇二人到天臺山采藥,迷路回不到家。遇到兩位仙女姿質(zhì)絕妙,留下劉晨和阮肇居住了半年。回家后,世上已過七世。之后又到山中去尋訪,再也沒有見到了。后來用作吟詠艷遇的典故。詩中作者以劉郎自比。 這首詩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無題二首》中的的第一首。大家都知道李商隱的《無題》詩,大都是歌詠愛情的詩,這首詩也無例外。 ![]() 二、全詩和詞語賞析如下: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盡, 書被摧成墨未濃。 焟照半籠金翡翠, 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詞語賞析: “空言”,空話。 “書被摧成”,情急促使奮筆疾書。 “焟照”,燭光照著。 “金翡翠”,指用金絲繡成的錦被。 “麝熏”,熏爐里散發(fā)出來的麝香的味道。 “微度”,徽微地透過。 “芙蓉”,繡有荷花的床帳。 三、試譯如下: 曾經(jīng)誓言還會再來, 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一去便杳無了音訊。 看看那窗外那月色, 一眼望去朦朧朧朧, 只有遠處隱隱約約, 傳來那凄涼的鐘聲。 剛剛還是在睡夢里, 我含著眼淚呼喚她, 她仍然不肯再回來, 在這短暫的相聚里, 恍惚這般聚散匆匆。 醒來后我奮筆疾書, 這一腔真切的情懷, 等耐不到將墨磨濃。 那殘燭微弱的光照, 照著我半籠著錦被。 熏爐里點燃的熏香, 香味飄進芙蓉帳中。 劉郎曾經(jīng)到過蓬山, 而今只恨蓬山遙遠, 當年劉郎蓬山遇仙, 我離蓬山千重萬重。 ![]() 四、全詩賞析: 晚唐時期詩壇逐漸寥落,李商隱的詩卻是西斜夕陽的一抹余輝,有如夕陽黃昏的暗晦朦朧之美,紙墨染就了色調(diào),幽深的意境在他的《無題》詩中讀來暗然傷神。這首詩在虛幻和現(xiàn)實中,釀造出一種痛斷肝腸的意境。 “夢為遠別”是這首詩的主題,當夢醒,夢中的蹤跡再也尋找不到了,只有天邊的斜月和遠處暮鐘傳來凄涼的聲音。 ![]() 回想起還在夢中的時候,忽然相聚又匆匆離別,看到你遠去的身影,我含著淚,拼命地呼喚,可怎么也喚不回你來。夢醒后,我急忙鋪開信紙,等不到將墨磨濃,就與你奮筆疾書。 詩的前三聯(lián)描寫的是在夢中與她短暫相聚。從夢中可見作者思念之苦。尾聯(lián)“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千萬重”,抒發(fā)出遠隔之恨。詩中虛幻和現(xiàn)實結(jié)合,來去空絕。月兒斜灑,淡淡地籠照;夢被離別的淚水啼醒;書被難以控制的情感摧成。殘燭、半蓋著的翡翠錦被以及爐中散出香氣,透過芙蓉帳;更隔道千萬重的蓬萊仙山。這一切景和物,描述出作者思念之切,含情之深。同時透露出作者在幻實之間的凄苦、孤獨、寂寞和愁悵的心情,讓人感慨萬千。這種悲涼的心情,我們在作者的《無題》詩中都能讀出來??梢哉f,商隱先生是自古以來苦吟愛情的佼佼者。 以上是本號對這首詩的解讀,希望愛好李商隱愛情詩的朋友一起共同探討! ![]()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