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宋人愛梅花。蘇軾偏偏寫了一首《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的楊花,大家都說楊花暗指“思婦”。我就奇怪別的詩人都是投射了自身高潔的品質(zhì)在梅蘭竹菊上,為什么蘇軾的楊花就不是寫自己呢? 這首詞和蘇軾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我看到“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就想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似花還似非花極像蘇軾本身,亦仙亦凡,既不能像李白那樣飄逸出塵,似乎也沒有杜甫那么沉重。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此花——楊花;落紅——百花,傷知音稀也。這首詞作于蘇軾來黃州的第二年,應該對比《寒食帖》(第三年)一起看。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老病之軀,在荒蠻之地孤苦伶仃,“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在黃州,蘇軾,或者說過去的他已死,“死亡”并不一定是一種行為,而是一個時刻,“一池萍碎”。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不正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彌漫著一種漂泊的味道,也是蘇軾顛沛流離生涯的寫照,還有人生的無常之感。蘇軾的筆下一直有這種情緒彌漫,李澤厚說是他對人生的空漠感,我覺得是“愛”,正所謂“無情有思”。愛之深,便可以“放下”了,不再追逐,甚至超越了生死,心安便是吾鄉(xiāng)。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離人淚”,雖然不過匆匆來世上一趟,漂泊無依,拋家傍路,可到底有著深情和執(zhí)著。如此眷戀和不舍,才能寫出“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置之死地而后生,笑傲人間。 才成就了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