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有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孩子就有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能夠讓他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堅強,所向披靡。 作者:周小丫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chuàng) 近日Papi醬在《送100位女孩回家》綜藝節(jié)目中的關于親子言論的話題,上了熱搜。 節(jié)目中,一位嘉賓說,很多時候一個男人當了父親之后心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他們發(fā)誓要好好地活著,努力工作掙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甚至還有人專門去辦一張健身卡,為的就是更好地適應父親這個角色。 為了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所以去健身! 這番清奇的操作,被另一嘉賓Papi醬無情地嘲諷。 在她看來,想做好爸爸,與其去辦健身卡,還不如把時間拿來陪孩子。 陪伴對孩子來說比健身重要,爸爸有時間多帶孩子,比做什么都強。 廣大網友紛紛對Papi醬點贊,稱她為“人間清醒”。 作家韓寒曾經說過,其實我一直覺得所謂愛,就是陪伴,沒有太多別的。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需要用陪伴來表達。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比提供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更重要。 Papi醬說,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不是天然就有的,是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 身為父母,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想在能力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 可是物質的追求沒有盡頭,精神方面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做出100%的努力。 孩子的成長不僅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更需要父母精心地陪伴,陪伴才是孩子成長的最佳養(yǎng)料。 父母經常性的陪伴, 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好處? 前段時間,明星佟大為在微博中曬出陪孩子的照片。 周末他在百忙中放下手頭工作,陪伴兩個女兒到戶外,挑戰(zhàn)高難度的運動項目,一起度過周末的愉快時光。 洋溢在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是父親給予他們最美好的禮物。 爸爸用心陪伴,孩子們感受到來自爸爸濃濃的關心和愛,父愛讓他們內心充盈,勇敢堅強。 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也是一對兒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的父母。 周末,他們帶領孩子去鄉(xiāng)間地頭拔草插秧,感受勞動的樂趣。 夫妻倆從忙碌的事務中抽身,帶領孩子走上街頭做公益,讓他們明白,身為公民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其實,對于這些明星家庭來說,這些事情完全可以花錢找別人來做,但他們都選擇了親力親為。 陪伴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樊登老師講過一件小事兒。 有一次陪兒子做聽寫任務,他一邊拿著手機工作一邊念聽寫,結果寫著寫著孩子就哭了。 原來孩子感覺到爸爸陪他只是走形式,并沒有真心愿意在他身上花費時間和精力。 孩子說他不喜歡這樣的陪伴。 樊登老師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傷害,立馬放下手機,把注意力全給到孩子,孩子也快樂地回應父親,很快完成學習任務。 事后樊老師及時向孩子表達了歉意,孩子明白了父親工作忙碌,這樣做不是有意為之,不但深深理解了爸爸,也決定應該以爸爸為榜樣,做一個努力工作,積極向上的人。 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體會到來自父母濃濃的愛。 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主動學習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幫助他們樹立人際交往的自信,構建強大的內心。 不能經常陪伴孩子的父母, 對孩子有什么傷害? 著名兒童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案例。 一位父親為了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外出打工。 孩子慢慢長大,父親始終缺席。 孩子長到12歲后,父親在哪個城市打工,他就到那個地方行竊。 直到有一次,在孩子因為偷竊被送去勞教前,父親被當地派出所叫來,處理孩子的事情。 面對幾乎陌生的父親,孩子瞥了父親一眼,狠狠地擠出幾句話:我之所以偷竊,是想讓你明白,在你能掙錢的地方,我也可以。 我不需要你的錢,我要的是你的關心,你的陪伴。 直到那一刻父親才明白,原來這么多年,他拼命努力想給孩子的,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真正想要的恰恰是他忽略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當個體處于被接納,關懷,愛與尊重的環(huán)境中,個體就有積極發(fā)展的可能。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不被關懷或接納,內心缺乏安全感,喪失積極發(fā)展的動力,走上自暴自棄的道路。 不論孩子年齡大小,都希望有父母相伴,父母的陪伴能給孩子帶來十足的安全感。 沒有父母在身邊,TA的身體和心理都可能會出現問題。有些問題是可以彌補的,有些問題一旦造成,傷害就無法逆轉。 其實孩子的需求很簡單,不是多么富有的物質條件,只是孤單時有父母的懷抱;害怕膽怯時有爸媽鼓勵的眼神。 董卿在《朗讀者》里深情地說:陪伴意味著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陪伴是對孩子最深的愛,最深情的告白。 兒童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0—18個左右為嬰幼兒期 第二階段:18個月—4歲兒童早期 第三階段:4—6歲是學前期 第四階段:6—12歲是學齡期 第五階段:12—18歲是青春期 盡管每一個時期,兒童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和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在精神層面,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精神陪伴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心理學中的有效陪伴效應認為,孩子因為父母的陪伴,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注,孩子也往往能夠以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有更好的表現。 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喜歡父母的陪伴? 1、陪伴時,要盡可能尊重孩子,多讓孩子做主。 果農在《我的事業(yè)是母親》一書里說,處處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這是愛的基礎工程。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時,要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愛。 做游戲,讓孩子制定游戲規(guī)則;出去吃飯,讓孩子點餐;外出游玩,讓孩子選擇想去的地方和喜歡的交通方式。 生活里這些小小的允許和特權,恰恰是我們愛孩子最好的詮釋。 2、在尊重孩子的同時,要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多關注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 教育家斯賓塞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過年在家,我陪九歲的女兒做手賬,剛開始她做出來的成品很一般,幾經嘗試,還是不盡人意。 我盡力從每一幅作品里發(fā)現幾個亮點鼓勵她,說配色好看,表揚細節(jié)做得仔細。 原本想要放棄的她,在我彩虹屁的追捧下,繼續(xù)摸索。幾個月過后,女兒做出來的手賬非常漂亮。 孩子在失望和缺乏信心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指出TA的優(yōu)點,讓TA知道,自己并沒有想象得那么糟。 有了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肯定,能讓孩子樹立信心,勇敢跨過挫折和障礙,不懼生活里的困難和麻煩。 3、陪伴孩子要用心,不能走形式。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一邊玩著手機,一邊陪孩子做游戲;一邊做家務,一邊搪塞孩子的各種需求,那都不是真正的陪伴。 蹲下來傾聽,耐心地陪著TA,用TA的視角看待事物,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這才是真正的陪伴。 摩西奶奶在《人生隨時可以重來》中寫到,陪伴是最好的愛,可以抵擋世間所有的堅硬,溫暖生命所有的歲月。
底部點個“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跟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