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關系里, 關系是人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重要支撐。 關系有遠近疏離, 但就重要程度而言是可以排序的。 序位搞錯了,成本高效益低,人活得累; 序位搞對了,成本低效益高,人輕松。 文 | 趙穎奇 編輯 | 陳沉沉 1 最近一期的綜藝節(jié)目《我家那閨女》,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在節(jié)目中,papi醬語出驚人,給出了獨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序,結果引起一片嘩然: 第一是:自己; 其次是:伴侶; 第三是:孩子; 最后是:父母。 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因為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最長,伴侶其次,而父母和孩子,他們都只陪自己一段時間,所以排在最后。 聽到這,現(xiàn)場的爸爸們坐不住了,焦俊艷的爸爸更是指著手說: 沒有這樣的,不可能自己第一! 在場子女派和爸爸派形成了對立。 子女派幾乎都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爸爸派堅稱自己不可能第一。 他們篤定地排了自己的順序: 孩子第一,父母第二,伴侶再往后排。 這時大張偉忍不住插了一句話: 您跟您女兒聊天(聊結婚生子這件事)的時候,就把自己放第一位啊,您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別人。 焦爸爸還在反駁:那是我的一個愿望,沒有強加給她。 此時,沉默良久的袁姍姍爸爸開口了:我還是希望她能成家,如果堅持不結婚,那我也不逼了,只不過我到死都會有遺憾。 接著他重復了一遍:很遺憾地走就是了。 這段話讓在場的子女派聽了非??只?。 表面上允許了,實際上卻是卻是一記更重的施壓。 看到這里我們就發(fā)現(xiàn):爸爸們堅持的“孩子第一”,實際上還是自己第一。 無論是焦爸爸的堅決反駁,還是袁爸爸的“帶著遺憾離開”,都在偷偷暗示孩子——你要按照我的意志去活。 他們或許覺得孩子是屬于他們的,是他們可見的世界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但同時,大部分父母往往只能從行為層面了解孩子,而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 因為每個獨立的個體,總有不愿意被外人(包括父母)所了解的地方。那里私密、稚嫩,不需要被外人參與,更別說被干涉和打擾了。 父母如果不愿意承認,在這個事情上自己是外人,那么孩子就有點像自己養(yǎng)的寵物一樣——到了發(fā)情的年齡就要物色交配的對象。 或許大部分的父母完全不會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樂此不疲。 就像焦俊艷剛從上一段感情走出來,爸爸希望和她一起解決難題。 焦俊艷卻急得一時語速加快: 即使我跟你說了(這件事情),也不能解決問題。每次你們都會問出更多問題,讓我得到雙份痛苦。 所謂“孩子第一”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希望在孩子的世界里“自己第一”,這讓人害怕。 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子女那一派不想生孩子,因為作為孩子,不愿意走你們的路。 2 爸爸們在“自己”和“孩子”的排序,其實已經陷入混亂。但讓人揪心的,還有伴侶的排序。 在節(jié)目中,大張偉一直堅持,伴侶必須是第一位。而令人吃驚的是,現(xiàn)場的爸爸,都把伴侶放在了孩子和父母的后面。 還有一位爸爸,認為伴侶第三已經是很靠前的位置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或許因為在他們潛意識里,伴侶和自己已經是一個共同體,孩子才是可以承擔自己中年焦慮甚至死亡焦慮的最佳人選。 孩子早一天結婚早一天生育,你就早一天拿到對抗自身焦慮的東西,好像只要有一個遺傳你DNA的新的生命誕生,你就可以永生一樣。 但,真為孩子好,父母應該把伴侶排在前面。 這樣,孩子才有機會開心。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孩子在最初是嬰幼兒的時候,一直活在一種錯覺里,自己是媽媽或爸爸最重要的人。 直到有一天,孩子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原來他倆(父母)才是一伙的,自己與他們融合的努力是注定失敗的。 與其白費勁,不如向外尋求屬于自己的那個Ta。 這時候,孩子才有可能走出去,發(fā)展Ta的獨立自我。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孩子在成年之后擠不進父母的關系才是正常的。 父母不是一天到晚和孩子粘在一起操心談婚論嫁的事,而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實浪漫,如果有能力有本事,時常在孩子面前灑點狗糧,那或許才是讓孩子羨慕的事。 這時爸媽之間的互動,就是孩子發(fā)展親密關系最好的榜樣。 在這里,我也代表被催婚的人對父母說幾句: 別把你們的焦慮和重心放在我身上。 不要因為住在一起,你就可以進入我的私人空間,不要因為你們覺得我在你們的世界排第一,就可以對我的感情生活指指點點。 你以為我不想嗎?不是誰都幸運到一到年齡就遇到那個對的人。 在我沒有遇到對的人之前,你們說什么都是多余的;在我遇到對的人之后,你們說什么也一樣都是多余的。 很多悲劇性的案例告訴我們: 父母對這個事的“干著急”,只會讓定力不夠的子女進入“為了結婚而結婚”的狀態(tài),不過還好,因為離婚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們一直催是吧?好,那我結給你們看看,然后離了,這下你還催嗎? 我所有的無語或反駁,都是對你們的尊重。 你們如果也發(fā)自內心的尊重我,請沉默并過好你們自己的生活。 3 談回人生排序這個話題,一個巧合是,昨天我剛好給公司內部人員做了一個團體體驗—— 用即興戲劇的方式去演繹了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和你媽掉水里,你先救誰? 在這個戲劇團體中,根據大家對話題的理解主動認領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最初是:老婆、老公、老公的媽媽三個角色,后來大家覺得老公的爸爸也應該出現(xiàn)。演繹一:悲劇發(fā)生 “老公”選擇救自己的“媽媽”,任自己的“老婆”自生自滅。 在這個家庭里,“爸爸”之所以不能救“媽媽”,是因為他去救“奶奶”了。 “孩子”們隨時面臨沒有“媽媽”的風險,所以成年之后也會首選救“媽媽”。 這次的演繹發(fā)展為悲劇:每一代都去背負上一代人的責任,活得很累。 演繹二:悲劇延續(xù) “老公”處在為難的狀態(tài):兩頭不落好,里外不是人。 他想救“老婆”,但害怕媽媽知道他的這個選擇,所以一家人都在場的時候,他不知道如何選擇。 作為“老公”的角色既希望滿足“老婆”的需要,又無法忽視自己“媽媽”的需要,在左右搖擺中,越發(fā)讓其生命中重要的兩位女人失望。 雖然“爸爸”在場,但三位角色的互動中,似乎不把“爸爸”考慮進來,就像他不存在一樣。 一直在舞臺上被忽略的“爸爸”說話了:你去救你老婆吧,你媽有我呢。 爸爸愿意看到孩子把伴侶排在父母的前面,這個危機的局面得到了解除。演繹三:結束悲劇 “老公”直接干脆救“老婆”,伴侶優(yōu)先,皆大歡喜,誰的老婆誰來救! “老公”眼里只有“老婆”,同時他相信“爸爸”是有能力救“媽媽”的,就像自己有能力救“老婆”。 “媽媽”有人愛,“爸爸”就在她身邊。 每一代都只需要承擔這一代的責任,打造了一個更有愛的結局。 為什么說把父母排在伴侶之前面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從第一次演繹中可以看出來。 當身為“老公”的男人,去“救”自己媽媽的時候,他的伴侶只能收緊與孩子的關系,孩子被媽媽抓住不放,是不容易正常發(fā)展自己健康的親密關系。 因為發(fā)展新的關系,需要放下無人照料的媽媽。 即便是本能驅使去追求伴侶,也會同時心懷對媽媽的愧疚。 即使可以結婚生子,一樣活在三角關系里,不自覺地把父母放在第一位。 在新的一代人看來,就是重新走回當年爸爸放棄了媽媽,去“救”奶奶的路。 4 最后回到節(jié)目,papi醬提出來的排序,引發(fā)了兩代人的沖突,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的人越來越重視自己和伴侶。 這其實是一個好的、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父母越是無法理解,越是要抓住孩子,孩子就越是想逃離。 在人的排序上,第一位的確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但必須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第一”。 父母越說孩子排在第一,孩子越是無所適從。 倒不如坦然承認自己借著“孩子第一”之名,行 “自己第一”之實。 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意識到,父母其實并不關心你和誰戀愛、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只是通過參與孩子的生活來處理自己的焦慮。 父母是可憐人,孩子更是。 孩子的可憐之處在于, 無論嘴上多拒絕父母, Ta內心仍然希望自己忠于父母的愿望、接下父母的責任、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然后他們在成為父母之后,不自覺地重復用父母對待Ta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代人能覺醒并有力量與其抗衡。 而,父母們, 你眼前的這一代人正在醒來, 你什么時候醒醒呢? 作者簡介:趙穎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擅長領域:人際關系、個人成長、社交障礙、焦慮和抑郁情緒、親密關系、親子關系;所在咨詢室:武志紅廣州越秀咨詢室。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學習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