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https://tv.cctv.com/2021/12/08/VIDEgM0gJTfcYesXON0ZNS6H211208.shtml?fromvsogou=1 第2集 https://tv.cctv.com/2021/12/08/VIDEdcCcbD8VUEM3f9MrOth7211208.shtml?spm=C55924871139.PY8jbb3G6NT9.0.0 紀錄片《永遠的犍陀羅》 葦杭手記04 對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我不了解的豈止顧特卜塔和伊斯蘭教,對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宗教的發(fā)祥及傳播,文明的碰撞與交融,甚至佛教的常識與興衰,都談不上有多了解。比如,國人最大的誤會,就是以為佛教在其發(fā)源地印度仍是當今主要的宗教。補課補課! 踏入首都新德里的印度國家博物館,先進行總體惡補。每至一國,必應去看它的國家博物館,就像閱讀一本書先翻翻前言概論。這里雕塑林立,但很多都是印度教的雕像,佛教的并不多。 原來,佛教在印度所占比例極小,印度人說占2%,但有資料顯示只有0.6%;在世界范圍內,佛教信眾人口占6%,伊斯蘭教22%,基督教33%。佛教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人口雖不多,卻是歷史最為久遠的。印度不是一個富裕的國家,甚至在很多鄉(xiāng)村,還有典型的欠發(fā)達地區(qū)特征,但他們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值得我們尊敬。 直到站在一尊氣場很強的立像前,同行的北大考古文博院杭侃教授說,這是犍陀羅風格的佛像,才與此行主題有了鏈接。啥是犍陀羅?此次出行倉促,功課準備不足,每天聽到大量陌生而繞口的新名詞,瞪著無辜無知好奇的大眼睛,云山霧罩傻乎乎??纯催@尊佛像,的確與國內寺廟所見漢地佛教造像的豐滿圓潤不同,面部立體英俊一些,身材健壯挺拔一些,有王子之風,但又說不出所以然,只覺得親切,你看他的眉眼之間,似乎在凝神思考著什么,更像一個年輕的哲學家,他分明剛從世間風塵仆仆走來,從那個花香遍地之域走來,通肩大衣的褶皺里,似乎還夾帶著昨日未抖落的風霜,他的肢體是行走狀態(tài)——無論修行和成長,還是求知和創(chuàng)作,行走,都是不二法門。 即興采訪杭教授,方才掃盲:犍陀羅藝術兼有希臘和印度的造像風格,據(jù)說古印度貴霜王朝時期,貴霜地區(qū)的希臘人皈依佛教后,感到普度眾生的佛陀與希臘的救世主阿波羅相似,于是按阿波羅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瞧,頭發(fā)還是波浪紋卷發(fā),不是常見的螺旋紋——難怪這么帥!至于貴霜地區(qū)的希臘人,那是公元前希臘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的移民。 除了大量佛傳故事浮雕和佛像菩薩像以外,犍陀羅藝術中也有一些異域諸神和凡人的雕像,諸如希臘雅典城邦的守護神和智慧女神雅典娜、放誕不羈的葡萄酒神狄俄尼索斯、埃及神話中的哈爾波克拉提斯、好色徒弟薩堤羅斯、穿著希臘式的基通和希馬申的飲酒男女、扛花環(huán)的希臘羅馬童子、戴尖頂帽的斯基泰戰(zhàn)士等等。這些異域形像的造型都受到希臘化藝術的影響,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犍陀羅藝術融會東西方文化因素的特質。 (攝影 吳昊) 幾個月后,向紀錄頻道申報選題《永遠的犍陀羅》,頻道約談??紤]到大多數(shù)人對犍陀羅造像很陌生,僅略知一二,答辯之前,我預存了一張典型的犍陀羅風格釋迦牟尼像在手機相冊,展示給大家看,在嚴肅緊張的氣氛中,我開口說:二十年前,如果看到的佛像是這樣的,我恐怕早就皈依了!……約談的老師是位女士,她會心一笑。 這樣的開場白看似不經(jīng)略顯不敬,卻是實話,可不是嗎?年輕時對佛教迷于表象,卻像救命稻草一樣想抓住它,渴望它能渡我出苦海。可是佛祖巍巍其上,高不可攀,胖胖乎乎,紅唇金身,偶感太強,跟人不親。設若當年見到的是這樣兼具阿波羅身材和王子面容、凡人表情和真人比例的釋迦牟尼,那該多么適于一個涉世不深又內向縝密的女子日日觀想,在每個燈火闌珊的夜里,像面對真實不虛的精神導師、心理醫(yī)生兼夢中情人一樣,對他傾訴情感苦惱,分享青春與成長的所有秘密。心里裝著這樣一位能度一切苦厄的人,恐怕躁動的青春期會安穩(wěn)許多吧。 初聽貴霜王朝,難免陌生,但若說起大月氏,大家就不陌生了,它曾是匈奴勁敵,部族一分為五,貴霜是五翕侯中一部,后建立帝國,征服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公元90年,貴霜王因求漢公主,被班超拒絕,遣軍七萬攻超,為超所敗,納禮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名,僅以“月氏王”呼之。 博物館里,見到了那尊世界美術史上著名的青銅小雕像《舞者濕婆》,風姿婀娜;見到了印度財神般遮迦與他的配偶生育女神訶梨蒂(鬼子母),這位財神是個大肚子的胡須男,像懷孕足月,造型奇特,跟咱中國的第七位財神馬云有一拼。館藏還有一些印度古代的陶器,似曾相識,陶罐的器型及上面繪制的鳳鳥及太陽,有半坡之風;一些陶制的栩栩如生的動物,特別是狗,像極了我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漢代那只。想起前年當我請教雅安漢闕前的獬豸與亞述帝國的獅子是否有淵源時,清華建筑院院長呂舟有言:文明的相似未必是交流的結果,人類早期不約而同產生類似的崇拜,情理之中,不足為奇,不必牽強附會。
此翻考察,無敵魅力莫過于重量級的專家團同行,隨時傳道解惑。啥是奢華?這才是無量奢華。印度國博出來,算是初識犍陀羅,雖是初見,卻又分明似曾相識。我喜歡這樣的佛像,比起馬圖拉、笈多式、漢傳藏傳佛教造像風格,健陀羅之風剛硬健碩,充滿一種內在的毅力張力,有輪廓感,性別感,肌肉感,真實而親切。 日程滿滿走馬觀花的考察之旅,有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慨——你好!神圣的阿波羅,你好!尊貴的釋迦王子。人生若只如初見,佛像若不如初見,我愿在拈花一笑中定格那份喜悅。 作者 | 介 葦杭,名劉海燕,七零后,紀錄片導演,作品有《刺刀下的勞工》《風中客卿》《花岡越獄》《重返卡拉麥里》《尋找端納》《千古憂樂》《消逝的建筑》《永遠的犍陀羅》等,兩度獲得國際紀錄片“金熊貓”評委會特別獎、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長片“十佳”,廣電總局推優(yōu),以及“光影紀年”學院獎、中美電影節(jié)入圍獎;作品《刺刀下的勞工》獲中央檔案館收藏。著有影視隨筆《光影過客》《小隱六記》,創(chuàng)作手記《念念犍陀羅》即將由三聯(lián)出版。 本公號長期征集佛教藝術相關圖文,wenxin:654580449 溫故 | 周邊 | 觀展 | 從一物到世界——金華市博物館“無窮·鏡:古代銅鏡中的微觀世界”展覽訪談 觀展 | 大敘事下的文物與考古——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常設展覽訪談 ————————————————— 情懷也是生產力 。做有溫度的視頻,寫有思想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