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個節(jié)氣?!胺ㄓ陉庩?,和與術數(shù)”,是《黃帝內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總則”。人體的生理活動均在動態(tài)中進行,并通過動態(tài)調節(jié)達到“以平為期”。因此,中醫(yī)有關季節(jié)的養(yǎng)生,就是維系臟腑陰陽的動態(tài)平衡。 關于冬季養(yǎng)生最早的文獻記載來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其從起居、情志等方面概括出冬季養(yǎng)生的要旨為“養(yǎng)藏之道”,若違背則易損傷腎臟,到來年春季易生“痿厥”之變,強調了維護冬季腎“藏”的重要性,即所謂“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秲冉?jīng)》又云:“精者,生之本也”。人壽命的長短、生長發(fā)育、衰老都取決于腎精。腎精,腎所藏之精氣,來源于先天之精,又賴于后天之精的不斷充養(yǎng),是腎功能運行的物質和能量基礎。腎氣,腎精所化生之氣,指腎臟精氣所產生的生理功能,該功能具體又可分為腎陰、腎陽兩個方面。中醫(yī)理論中,腎蘊藏真陰真陽。腎陰是生長發(fā)育的基本物質,腎陽則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五臟之陰非腎陰不能滋,五臟之陽非腎陽不能養(yǎng)。故腎臟的陰陽盛衰關乎各臟腑乃至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jù)五行理論:五臟中腎屬水,四季(春、夏、仲夏、秋、冬)中冬屬水,腎臟與冬季相應。寒冷氣候促使腎調動了更多的腎精(腎氣)來維持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因此,冬季最易受到影響的臟腑為腎,但此時也是養(yǎng)腎、“藏精”的最好時機。 冬季寒冷,人體機能消長、代謝緩慢,能量耗散減少,因此飲食進補后貯藏于體內的效率更高,對于平日陽虛內寒體質之人,可以適當增加性溫、味厚、色重的食物攝入,如經(jīng)典藥食“當歸生姜羊肉湯”正是當飲之時,能夠起到溫腎助陽養(yǎng)血之效。但應注意,《千金月令》:“是月可補藥,不可餌大熱之藥,且早食,宜進宿熟之肉”。表明冬季是進補時令,但要避免進食大辛大熱之品,以溫補為佳,且進食宜在一天中較早的時候,肉食要烹制至熟爛。動物類食品,如羊肉、牛肉、蝦、海參、泥鰍、鱔魚、甲魚等,植物類食品中,如韭菜、蒜苔、扁豆、生姜、核桃仁、龍眼肉、黑芝麻等也均有較好的溫補功效。此外,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溫中祛寒、振奮陽氣之效,如《千金方》載:“冬三月宜服藥酒一、二杯,立春則止。終身長樂,百病不生”。 冬季,相較于飲食,“藏神”對于“藏精”也有重要作用?!端貑査臍庹{神大論》:“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冬季要保持精神寧靜、安謐,情緒含蓄,喜怒不形于外?!秲冉?jīng)》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對于“藏神”極為重要,冬季光照時間短,陽氣不足,是引起負面情緒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增加日照時間、適度體育鍛煉對緩解該情緒可有所幫助。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應“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保持充足睡眠,規(guī)律作息。中醫(yī)認為,腎主骨,肝主筋脈,善養(yǎng)生者懂得通過鍛煉身體之筋骨經(jīng)脈以強肝健腎。又腎主納氣,助肺之呼吸,每日做適當體育運動,還可預防多種冬季易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穿衣蓋被,不宜過度保暖,如《保生要錄論衣服門》:“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重數(shù),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避免汗出當風。 此外,《類經(jīng)》云:“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益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wèi)一身。故善養(yǎng)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睂O思邈《千金要方》亦云:“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頓覺乏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所以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比纭秹凼辣T罚骸熬四I之主,冬季養(yǎng)生,應適當節(jié)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傷其腎精”,故冬季更應秉承封藏之道,節(jié)欲,保養(yǎng)腎精。 |
|
來自: 一人一心一念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