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初,智宣子準(zhǔn)備立智瑤為繼承人。 智果說:“不如立智宵的好。因為智瑤比別人賢能的地方有五點,而不如別人的地方有一點。例如他留有美鬢,身材高大,一賢;擅長射箭,駕車有力,二賢;技能出眾,才藝超群,三賢;巧言善辯,文辭優(yōu)美,四賢;堅強果決,恒毅勇敢,五賢。以如此的賢能,卻沒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能運用五種賢能,去駕馭別人,而以不仁之心去力行,試問,誰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瑤為后,智氏宗族必遭滅門大禍?!?br> 智宣子不聽。 智果為了避禍,經(jīng)太史的證明,改依別族,就是輔氏。 趙簡子的兒子,大的叫伯魯,小的叫無恤。 準(zhǔn)備立后時,不知道該立誰為是,于是寫些訓(xùn)誡的話,分別記載在兩塊竹簡上,將它交給兩個兒子,說:“小心記?。 ?/span> 事過三年,問他們簡書的內(nèi)容,伯魯答不出來;問他竹簡所在?早就失落了。 改問無恤時,恤把訓(xùn)誡的話背得滾瓜爛熟;問他竹簡所在?馬上從衣袖中抽出來。 于是簡子認為無恤賢能,就立他為正式的繼承人。 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行前請示說:“此行的目的是搜刮民脂民膏呢?或是謀求人民的幸福安全呢?” 簡子道:“當(dāng)然是謀求人民的幸福安全嘍!” 尹鐸于是減收賦稅,增進民生。 簡子告訴無恤說:“晉國如有災(zāi)難,你不要認為尹鐸地位輕,晉陽地方遠,一定要去投靠他?!?/span> 等到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專任晉國大政,和韓康子、魏桓子宴飲于藍臺。 智伯戲弄康子并侮辱段規(guī)。 智國聽說后,進諫說:“主人如不小心提防,大禍就要臨頭了。” 智伯道:“災(zāi)禍的發(fā)生,出于我的手,我不制造災(zāi)難,誰敢膽大妄為呢!” 智國回答說:“事情不是這樣的,《夏書》上曾經(jīng)說:'一個人的過失很多,人們的怨怒往往出于無形,而非明白表露,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尤缒苤斏餍∈?,才沒有大患?,F(xiàn)在主人在宴會上羞辱別人的君相,事后又不小心提防,還說'他們不敢膽大妄為’,恐怕不妥當(dāng)吧!蚊子、螞蟻、黃蜂、蝎子,都能害人,更何況一國的君相呢!” 智伯不聽。 智伯請韓康子割讓土地,康子不想給他。 段規(guī)說:“智伯貪圖財貨,剛愎自用,不給的話,他會率兵攻打我國,不如答應(yīng)他的請求。由于他取得土地順利,必更加驕慢,一定又請他人割地,他人不給,必領(lǐng)兵攻打,然后我國得免除禍患,以靜觀時勢的變化了?!?/span> 康子說:“此說很好?!?/span> 于是就派人致送居住有萬家人口的都邑給智伯。 智伯自以為計劃得逞,十分高興。 又請魏桓子割讓土地,桓子不想給。 任章說:“為何不給?” 桓子說:“毫無理由的勒索土地,所以不給?!?/span> 任章說:“無理勒索,必引起諸家大夫的恐懼;我們答應(yīng)他的要求,智伯必然驕橫。他因驕橫而輕視敵方,我因畏懼而彼此團結(jié),用團結(jié)一致的隊伍,對待輕視的敵方,智氏的性命必不會長久了?!吨軙氛f:'想要敗壞他,姑且先幫他的忙;想要占有他,姑且先給他點兒甜頭。’主人不如給他,來造成智伯的驕傲,然后才可選擇交情深厚的人士,共同設(shè)法對付智伯,我們又何必單獨作為智伯攻擊的對象呢!” 桓子說:“好極了?!本陀纸o智伯一處有萬家人口的都邑。 智伯又向趙襄子索求蔡與皋狼二處土地,襄子不給。 智伯大怒,于是統(tǒng)帥韓、魏兩家的軍隊攻打趙氏,襄子準(zhǔn)備出外避難,說:“我逃到哪里好呢?” 隨從的官員建議說:“長子縣較近,且城郭堅固完好。” 襄子說:“人民筋疲力竭地去鞏固城郭,又要拼死命防守,有誰能與我同心合力呢!” 隨從的官員說:“邯鄲倉儲存糧充裕,適合前往?!?/span> 襄子說:“所謂存糧充裕,無非由搜刮的民脂民膏而來,現(xiàn)在又讓住民作戰(zhàn)送死,有誰能與我同心協(xié)力呢!看來只有到晉陽去了,晉陽是先主的屬地,尹鐸寬厚愛民,人民必定團結(jié)和睦?!?/span> 于是決定逃往晉陽。 三家軍隊包圍晉陽,并引水灌城,城墻淹到只剩六尺;鍋灶沉沒水里,就生出了長腳蝦,而人民毫無背叛的意思。
智伯對他們說:“我如今方知水可以滅亡他人的國家啊!” 桓子用肘碰碰康子,康子輕踏桓子的腳,暗示他也可以利用汾河的水來灌安邑,絳河的水來灌平陽?。?/span> 絺疵對智伯說:“韓、魏二家一定要叛變。” 智伯說:“你怎么知道?” 絺疵說:“根據(jù)發(fā)生的事情可以推知。我們統(tǒng)率韓、魏的兵來攻打趙,趙亡,災(zāi)禍必波及韓、魏?,F(xiàn)在約定戰(zhàn)勝趙國后,三家平分他們的土地,現(xiàn)在城墻沒被水淹沒的還剩六尺,城中積糧用盡,拿人肉馬肉維持生活,眼看投降指日可待了,可是他們兩位不但毫無喜悅的表情,且面帶憂戚的樣子,這不是要反叛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話轉(zhuǎn)告他們兩位,他們解釋道:“這個人專門講別人的壞話,實在他才真是想替趙氏游說,使主人疑惑我們兩家不忠,然后讓你松懈攻打趙氏的斗志。要不然,我們哪里不愿意趕快平分趙氏的田產(chǎn),反而去做些危險,甚而毫無成功希望的事呢!” 兩人辭出后,絺疵進來說:“主人為什么把臣子的話告訴他們兩個呢?” 智伯說:“你怎么知道的?” 絺疵回答說:“臣剛才看他們對我仔細端詳,且步伐匆促,就知道他們的心情了!” 智伯不聽勸告。 絺疵為了避禍,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張孟談暗中出城晉見韓、魏二人,說:“臣聽說唇亡則齒寒?,F(xiàn)在智伯率領(lǐng)韓、魏的軍隊攻趙,趙亡以后,韓、魏就是下一個目標(biāo)了?!?/span> 他們兩人說:“我們心里早就知道這種情況;只是怕事情未成,而計劃泄露,那么殺身大禍便立即來到了。” 張孟談?wù)f:“計謀出于兩家主人的口,入于為臣的耳,有甚么害怕的呢!” 兩人乃暗中和張孟談約定,并商量好起事的日期后,才把他送走。 襄子乘夜派人殺死守堤的官員,決開河水倒灌智伯的軍隊。 智伯的軍隊因救水亂成一團,韓、魏兩家分別從兩翼夾攻,襄子率領(lǐng)士卒做正面攻擊,大敗智伯的軍隊,殺掉智伯,完全滅絕了智氏的家族人等,唯有輔果幸存。 臣司馬光說: 智伯所以兵敗身亡,是由于才能勝過德行。 才能和德行不同,而一般人不加辨別,通稱謂賢士,這就是所以失人的原因。 聰慧明察、剛強堅毅叫做才能,公正耿直、中庸和平叫做德行。 才能是德行的張本,德行是才能的主帥。 云夢的竹子,是天下最強勁的質(zhì)地;然而不加矯正揉曲,不增羽翎箭括,就不能用它射穿堅硬的東西。 堂溪的金屬,是天下最鋒利的物件;不經(jīng)熔鑄規(guī)范,不受磨煉砥礪,就不能攻擊強大的敵人。 所以才德全備的叫做“圣人”,才德全無的叫做“愚人”;德行勝過才能的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的叫做“小人”。 大凡選拔人才的辦法,假使得不到圣人、君子來托付的話,與其得小人,還不如得愚人。 為什么呢? 由于君子擁有才能可以行善,小人擁有才能足以作惡。 持才行善的,可造福天下;持才為惡的,遺害無窮。 愚人雖想為惡,由于智慧不周全,才力不能勝任,譬如小狗咬人,人還能控制它。 小人的智慧足以實現(xiàn)他的奸詐,勇力足以達成行暴,等于虎添雙翼,他為害之大無與倫比?。?/span> 有德行的人,被眾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眾人喜愛;喜愛的容易親近,尊敬的容易疏遠,所以考察的人,大多被人們的才華蒙蔽,而忽視了他的德行。 自古以來,國中的亂臣,家庭的敗子,由于是才華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至于造成國亡家破的太多了,這難道只有智伯一人嗎! 所以治國理家的人士假使能審察才、德二者的分別,知道彼此先后的次第,又何必怕自己沒有知人之明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