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一家一姓的王朝中,帝王們都希望能夠“傳之萬世而為君”,但事實上往往是下了龍種,生了跳蚤,這不僅是由天下為私的封建制度決定的,更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和選擇繼承人的方式密切相關(guān)。如果能夠深入地掌握這些問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歷史的預(yù)言家。
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西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論兵竹簡,其中有幾枚題目為《吳問》的竹簡,這些竹簡簡略而又清楚地記載了孫武與吳王的答問。吳王問的是在晉國六卿之中,誰先滅亡,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先滅亡,其次是智氏,再其次是韓、魏,最后只有趙氏來統(tǒng)一晉國。
后來,形勢的發(fā)展果然與孫武所言若合符契,絲毫不爽。難道他真的身懷異術(shù),能預(yù)知禍福休咎?
其實,孫武的預(yù)言是完全建立在對現(xiàn)實狀況分析的基礎(chǔ)上的,他對吳王說:“范氏、中行氏把一百六十平方步作為一畝,這樣他們的畝制就相對較小,收入就相對增加,養(yǎng)的家臣、武士也就多。如此一來,他們兩家就會變得奢侈傲慢,希望建立武功,養(yǎng)成黷武好戰(zhàn)的習慣,人心因此背離,定會最早滅亡;智氏的情況雖比范氏、中行氏好一點,但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會緊接著范氏、中行氏滅亡;再次,韓、魏的情況和智氏基本相同,也會相繼滅亡;最后能統(tǒng)一晉國的當屬趙國,因為趙國田畝大,又免去了許多租稅,辦事從儉,養(yǎng)的武士較少,民心也歸屬于它,雖然歷經(jīng)困難,但最后必定能統(tǒng)一晉國?!?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在中國歷史上,人心的向背往往能決定一個國家或是政權(quán)的存亡,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除了其他的一些人為因素外,戰(zhàn)爭的勝利主要決定于軍隊的思想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是如此。當時各諸侯國的土地一般都比較狹小,國君和臣民的關(guān)系也比較直接。國君制訂的政策、法令及國君的個人行為都迅速而又直接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群眾對國家和國君的概念也就十分清楚。對于殘暴的國君,人們往往編出歌謠來詛咒他們,戰(zhàn)爭時要么退縮不前,要么干脆逃跑,甚至臨陣倒戈;而對于愛惜民眾的國君,他們則傾力相助,因為保護國君就等于保護自己較好的生活。所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提得最響的是“仁政”的口號,誰得到了人心,誰就能穩(wěn)定國家,誰就能在戰(zhàn)亂頻仍的多事之秋取得發(fā)展。
趙國滅掉其他國家而統(tǒng)一晉國,是一個漫長而又復(fù)雜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趙國每走一步,都是本著“愛民”的方針,往“仁政”的理想發(fā)展,因此,趙國走向強大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也是一個不可逆轉(zhuǎn)的過程。
進入春秋中期以后,晉國的大權(quán)逐漸落到了一些士大夫手中,士大夫?qū)?quán)的局面出現(xiàn),即所謂的“政在豪門”,晉國國君根本左右不了臣下。欒書殺掉了晉厲公,晉悼公即位后卻不敢奈何,仍讓他在朝廷中占據(jù)重要職位,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在這些極有勢力的卿族中,數(shù)范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最為突出。不久,因為范氏、中行氏行不仁之政,弄得朝野怨謗,他們被趕出了國都,于是剩下了后面的四家,這四家開始火并,舊史一般把這一時期當做戰(zhàn)國的開始。
在這四家當中,智氏的勢力最強,但也最驕橫,趙氏的力量較弱,但能夠勉力勤政,愛惜人民。這四家同為晉卿,各自的性格特點卻大不相同,這就埋下了日后興敗的種子。在晉陽之役中,智氏徹底滅亡了。
當初,智宣子準備讓他的兒子瑤做繼承人。智果說:“他不如宵?,幈葎e人強的地方有五點,比不上別人的地方有一點?,幟蓝L,是他強的地方;射箭、駕車有很大的力氣,是他強的地方;技藝很完備,是他強的地方;巧于文辭,辯論機智,是他強的地方;剛強堅毅,敢作敢為,是他強的地方。他比別人強的地方如此多,但卻極不仁慈。憑借他在五個方面的才能而凌駕于別人之上,卻用不仁慈的行為來行使政權(quán),難道有人能像對君主那樣地好好待他嗎?你果真立瑤做繼承人的話,智氏宗族必定滅亡?!敝切硬宦牎?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智果就到太史召那里與智氏家族分開,為另一家族,成為“輔氏”(這樣做的意思是說他已經(jīng)不是這個家族的人,將來就不會招致災(zāi)難)。
趙簡子的兒子,大的叫伯魯,小的叫無恤。趙簡子也要確立繼位人,不知道應(yīng)該立誰為好,便在竹簡上寫了些教訓(xùn)和勉勵的話,把它交給兩個兒子說:“認認真真地記住它!”
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關(guān)于竹簡的事,伯魯說不出竹簡上面的話;又問及竹簡,伯魯已經(jīng)把它丟失了。趙簡子問無恤,無恤能背誦竹簡上面的話,顯得十分熟練;又讓他拿出竹簡,他便從袖子中拿出來呈上。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德,便立他作為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問道:“把它當做繭抽絲呢,還是當做城堡的屏障?”趙簡子回答說:“要做屏障啊!”于是,尹繹減少了晉陽城的戶數(shù)(這樣一來就可以少交賦稅,有利于城中的百姓)。趙簡子對無恤說:“晉國如果遇到災(zāi)難,你不要以為尹鐸的人少,不要認為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把它當做你的歸宿?!?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等到智宣子死了,智伯在掌管晉國的政權(quán),智伯同韓康子、魏桓子飲宴時戲弄韓康子,又侮辱段規(guī)。智國聽說了,說:“人主不做好應(yīng)付意外變故的準備,災(zāi)難必定要到來!”
智伯說:“災(zāi)難出現(xiàn)與否將由我來決定,我不發(fā)難,又有誰敢作亂呢?”智國回答說:“不然。《夏書》上有這樣的話:一個人如果多次出現(xiàn)錯誤,就會引來怨恨,人們的怨恨難道只在你有明顯錯誤的時候產(chǎn)生嗎?在人們尚未發(fā)現(xiàn)你的錯誤時,你要想辦法改正它。君子能精心地對待小事,因而不會遭到大的災(zāi)難?,F(xiàn)在您僅僅一次約會上就使人家的君、相蒙受恥辱,而又不做好預(yù)防意外的準備,說別人不敢制造災(zāi)難,恐怕不可以吧!螨、蟻、蜂都可以傷人,何況是國君和相呢!”智伯不聽。
智伯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不給想他。段規(guī)說:“智伯貪婪而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土地,就要攻打我們;不如給他地,他得到地,必然又會向別人索要,別人如果不給他,他一定會極力對付人家,這樣,我們便可以免于禍患,等待事態(tài)的變化,再趁機而動?!表n康子說:“很好。”派使者給智伯一座擁有萬家人口的城。
智伯十分高興,就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給他,任章說:“為什么不給他土地呢?”魏桓子說:“無緣無故地索取土地,所以不給他。”任章說:“無緣無故地索取土地,說明各位大夫必然害怕,我們給他土地,智伯必然驕傲,智伯驕傲而輕敵,這里卻由于害怕而彼此親近;用相親之兵去對付輕敵之人,智伯的命運必定不長了?!吨軙飞险f:‘打算戰(zhàn)勝他,一定先暫時輔助他。打算從他那里獲得,一定先暫時給予他。’你不如給他土地,使他驕傲,然后便可以選擇能夠聯(lián)合的人去圖謀消滅智伯,為什么單把我們作為智伯的斧質(zhì)、箭靶呢?”魏桓子說:“很好?!庇纸o智伯一座擁有萬戶人口的城。
智伯又向趙襄子無恤索要蔡、皋狼一帶的土地,趙襄子不給,智伯十分生氣,率領(lǐng)韓、魏兩家的軍隊去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逃出國都,說:“我跑到哪去呢?”隨從的人建議說:“長子離我們近,而且城大,城墻完整堅固?!壁w襄子說:“老百姓耗盡體力筑墻,又要拼死來守衛(wèi)它,那誰還肯跟我同力抗敵呢?”隨從又說:“邯鄲的倉庫十分充實。”趙襄子說:“榨取百姓的血汗來充實倉庫,又接著使他們遭到殺害,那誰還肯跟我同力抗敵呢?還是到晉陽吧,那里是亡父托付給我的地方,又是尹鐸厚待人民的地方,人民一定與我同心協(xié)力?!庇谑潜阃侗嫉綍x陽。
智、韓、魏三家率領(lǐng)軍隊包圍了晉陽,用水來灌城,墻沒有被淹沒的地方只剩下六尺了;居民的爐灶都沉沒在水里,灶里都生出了青蛙,然而,軍民沒有背叛的意思。
智伯坐在車上,在水上行走,魏桓子與韓康子為他駕車。智伯說:“我如今知道水的妙用了?!蔽夯缸佑酶觳仓馔表n康子,韓康子反過來踩魏桓子的腳趾,這是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的安邑,而絳水可以灌韓國的平陽。
瑕疵對智伯說:“韓氏、魏氏一定要背叛?!敝遣f:“你根據(jù)什么知道這些的呢?”瑕疵回答說:“根據(jù)人事就可以了解的。率領(lǐng)韓、魏兩家的軍隊去攻打趙氏,趙氏滅亡后,災(zāi)難必然要落到韓、魏頭上?,F(xiàn)在你們約好打敗趙氏以后,三家平分趙氏的土地,如今,晉陽城城墻沒有被浸沒的地方只剩下六尺了,城內(nèi)已有了人吃人的現(xiàn)象,攻破城池已經(jīng)指日可待,而他們二人沒有高興的意思,卻顯出憂慮的神情,這不是反叛又是什么?”
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話告訴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回答說,“這是個讒佞之人,他想替趙氏做游說,使你懷疑韓、魏二家而放松對趙氏的圍攻。不然的話,我們二家難道會不把馬上瓜分趙氏的土地看做利益所在,而想那些有危難又不能成功的事情嗎?”二人走出去,瑕疵進來說:“為什么把我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伯問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瑕疵回答說:“我看他們倆見到我就端正了身子小步快走,那就是因為知道我獲知了他們內(nèi)情的緣故。”智伯并不改悔。瑕疵請求出使,到齊國去了。
趙襄子派張孟談悄悄出城去見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聽說,沒有嘴唇的話,牙齒就會受到寒冷的威脅?,F(xiàn)在智伯率領(lǐng)韓、魏兩家來攻趙氏,趙氏滅亡了,韓、魏二家就會接著滅亡?!倍诱f:“我們心里明白事情會是這樣的,只恐怕舉事不成而計謀泄露,那么災(zāi)禍就會馬上到來。”張孟談?wù)f:“謀劃從二位大人口中說出,從我的耳中聽入,有什么妨礙呢?”韓康子、魏桓子于是秘密地同張孟談商定消滅智氏的計劃,定下日期以后,便把他送回。
趙簡子夜間派人殺了守衛(wèi)河堤的軍吏,扒開河堤將水灌入智伯軍中,智伯軍隊因為救水災(zāi)亂作一團,韓氏、魏氏兩家的軍隊從兩側(cè)攻打智氏的軍隊,趙襄子率部屬從正面出擊,把智伯的人馬殺得大敗,接著殺了智伯,消滅了智氏家族。只有輔果的家族存留下來。
智氏和趙氏兩家選擇接班人的條件截然不同,早就為兩家的勝負埋下了伏筆。智家講究強權(quán),借權(quán)謀和獨裁專斷來奪取晉的政權(quán),趙家卻注重通過人的品性的考核,選立賢德誠信的人接班。而且以“使尹鐸為晉陽”一例,告訴接班的人要施行仁義,要寬待人民,把人民看做城堡和屏障;而智家以恃有強權(quán)的智瑤為后嗣,趙家以誠實信義的無恤為后嗣(即趙襄子),說明兩家的政治方式不一樣,這也決定了兩家的政治命運殊途各異。智氏滅亡的經(jīng)過,真實地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斗爭。在斗爭中,誰得民心誰就可能取得勝利。智伯恃強狂妄、貪婪殘暴、執(zhí)拗自大、不仁不義、無視民心,始則擴張土地,最終全軍覆滅,家族滅絕。這個人物在軍事斗爭中的表現(xiàn),形象地說明了:仁,則民心所向,不仁則民心所背。
其實,從根本意義上講,這是一段早有預(yù)言的歷史,透過其中曲折復(fù)雜的情節(jié),可以看到,成敗的種子早在選擇接班人時就已經(jīng)埋下了。看來,如果掌握了上述的方法,普通人也可以成為歷史的預(yù)言家。然而,問題是,歷史真的是按照上述的“規(guī)律”發(fā)展的嗎?這,恐怕就不是普通人能懂得的了!
(參見《資治通鑒》等)
來源:冷成金《讀懂中國智慧》
感悟:中國智慧本質(zhì)上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只有身心滲透了這種文化,才能成為真正的大謀略家、大智慧家。 “以智論史,以史說智”,博采史實,剝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核,詳實解讀生動地向今人闡釋了中國智慧。最深刻的儒家智慧,從征服人心入手,謀圣而不謀智;最圓融的道家智慧,通過“不爭”,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脫的佛家智慧,在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中選擇追求內(nèi)在本心。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