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周王朝春秋、戰(zhàn)國的分水嶺。春秋末年,中原霸主晉國國君的權(quán)利逐漸衰弱,實權(quán)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范、中行)把持,后來韓趙魏智四家聯(lián)合把范、中行氏滅掉,再后來趙又聯(lián)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三家分晉”是一件持續(xù)了至少50年的歷史事件,大致從公元前453年趙魏韓聯(lián)合打敗智伯,到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為諸侯止。 三家分晉 故事的前情,從智氏和趙氏選擇家族繼承人開始。 智氏、趙氏選擇繼承人 此時的智侯是智宣子,欲立智瑤為后,族人智果勸說:智瑤雖有優(yōu)于別人的五個優(yōu)點,但卻沒有仁德之心,“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智果認為若立瑤,智氏將有滅族的危險,但智宣子并未聽取勸說。 三家分晉疆域 趙家族長趙簡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在不知道選擇誰做繼承人的情況下,將一些訓誡之語寫在兩個竹簡,交給兩個兒子,叫他們學習。三年后,問竹簡上的訓誡之語,伯魯不能說出,并且已經(jīng)遺失了竹簡,而無恤,“誦其詞甚習”,于是,立無恤為后。 智伯國諫襄子 智襄子瑤執(zhí)政后,曾在藍臺設宴,請了韓康子、魏桓子。戲耍韓康子并侮辱韓康子國相段規(guī)。智國聽聞后,規(guī)勸襄子:要做好防備,否則麻煩將至。襄子很自大:“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智國說:《夏書》云:“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你今天羞辱了韓國的國君和國相,而又不做防備,并且說別人不敢責難,這樣恐怕不可以!襄子剛愎自用,弗聽。 趙康子 智伯求地 智伯向韓康子要城池土地,康子不想給,段規(guī)勸說:智伯剛愎自用,不給他就會討伐我們,不如給他。這樣他覺著這樣容易,就會向他人索要,他人不給,智伯就會討伐,我們就可以坐山觀虎斗。于是韓康子給智伯土地。 智伯求地 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桓子一樣不想給,但任章勸到:我們給智伯土地,智伯必然心生驕縱,驕縱就會輕敵,由此可見智氏的命運不長了,《周書》云: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我們可以給他土地,然后選擇同盟滅智氏!同樣,也給了土地。 智伯驕縱,又向趙襄子求地,襄子不予,引發(fā)了智伯帥韓、魏一起攻打趙氏,襄子于是逃到晉陽。 水灌晉陽 晉陽是趙簡子命尹鐸經(jīng)營的后方之地,頗有當年國民黨經(jīng)營臺灣的意思。智、韓、魏三家圍困晉陽后,決定以水灌之,城墻只剩六尺露出水面,但百姓并無反叛之意。此時智伯說了一句話,讓魏桓子和韓康子頗為震動,智伯說:“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魏韓害怕智伯用同樣的戰(zhàn)術(shù),消滅自己。此時,智伯的謀士絺疵(chī cī )說:韓、魏一定會反,我們聯(lián)合韓、魏攻趙,假如趙亡,隨后災難必殃及韓、魏,我們約定趙亡,智韓魏三分其地,現(xiàn)在晉陽城,“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但是桓子、康子面無喜色,反而很憂慮,這不是想反叛又是什么? 智伯把絺疵的話告訴了魏桓子、韓康子,這兩個人說:這是奸佞之人為趙襄子游說,是您懷疑我們,而懈于攻打趙氏。我們馬上就可以分到趙氏的土地,又怎么會去做這種危險的事情呢! 水灌晉陽 另一面,趙襄子派遣張孟談悄悄來見魏桓子、韓康子,講述唇亡齒寒的道理,二子云:我知道是這樣,但是害怕還沒有開始就泄露了計劃,致使災禍降臨。孟談說:計劃從二主的口中說出,進入我的耳中,不會有你們的擔心。于是約定好時間舉事。趙襄子夜里派人殺了守堤的官吏,把水引向了智伯軍中。智伯軍亂做一團,韓、魏從兩翼攻打,趙襄子率兵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于是就殺了智伯,滅亡了智氏一族。韓、魏、趙三分智氏之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這一紙任命,開啟了群雄并起、紛爭不斷的戰(zhàn)國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