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291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李老這幾則醫(yī)案,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方面學習脈診,一方面體會火郁證的特點和原理。要深入學習溫病思路,推薦大家聽聽范英志老師的溫病課。(編輯/王超)
高血壓案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
高血壓屬多發(fā)病、常見病,可引發(fā)心、腦、腎等多種并發(fā)癥。西醫(yī)對此病的控制,快速而有效,但多是治標,且需終生服藥,中醫(yī)對此病有明顯優(yōu)勢。但如何將高血壓與中醫(yī)理論體系掛起鉤來,我們主要是通過高血壓頭暈、頭痛等常見癥來辨。頭暈頭痛原因甚多,郁火乃其一也。所以清透郁火,亦為治療高血壓的一項重要法則。
例102:寒邪痹阻,熱郁化風
李某,男,44歲。2007年8月31日初診:高血壓已四年,原為150/105mmHg。服卡托普利6片/日。即刻血壓140/90mmHg,血糖6.3mmol/L。每日飲白酒1.5斤。無何明顯不適。脈沉弦勁拘滯而數(shù)。舌絳,苔少。
證屬:寒邪凝痹,熱郁化風。
法當:散寒清熱,息風解痙。
方宗:防風通圣散加減。
麻黃7g,荊芥6g,炒枳殼9g,赤芍12g,連翹15g,桔梗10g,川芎8g,丹參18g,石膏30g,黃芩9g,川軍6g,梔子10g,懷牛膝15g,全蟲12g,蜈蚣15條,僵蠶15g,蟬蛻8g,地龍15g,生姜8片。
3劑,水煎服。囑停降壓藥,加輔汗三法,取汗。
2007年9月30日:服藥二次,汗已透?,F(xiàn)無何不適。血壓130/90 mmHg。脈寸弱,陰脈弦遲減。舌尚絳。
證屬:陽虛,飲邪上干。
法宜:溫陽化飲,息風解痙。
炮附子15g,茯苓15g,白術(shù)12g,白芍10g,半夏12g,生芪15g,升麻6g,全蟲10g,蜈蚣15條,天麻15g。10劑,水煎服。
〔按〕脈沉拘滯,乃寒凝之象;弦且勁,乃肝風內(nèi)旋;沉而數(shù)且舌絳,為熱郁使然,故診為寒邪凝痹,熱郁化風。法予散寒清熱,息風解痙,在停用降壓藥情況下,血壓并未反彈,反略降低。可見,汗法對高血壓病,并非禁忌。當然,不可能一汗而愈,待寒祛后,再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例103:寒束熱郁
陳某,女,46歲。2003年4月22日初診:患高血壓已五六年,血壓波動在140~220/105~110mmHg之間,服卡托普利、尼莫地平、復方降壓片。頭眩暈欲仆,心中空懸,心煩意亂,腰酸痛,難以站立。脈沉弦緊滯兼小滑數(shù)。舌暗紅苔少。面色暗紅。即刻血壓150/100mmHg。
證屬:寒束熱郁,血行不暢。法宜:散寒透熱,佐以活血。
方宗:防風通圣散加減。
麻黃6g,桂枝9g,荊芥7g,防風8g,僵蠶12g,蟬蛻7g,赤芍12g,地龍15g,石膏20g,黃芩9g,梔子9g,大黃5g,連翹12g,薄荷6g。3劑,水煎服,一日三服。啜粥,溫服取汗。
2003年4月25日:藥后汗出且利,周身舒坦,上癥皆減。脈沉滑欠暢,舌暗紅已輕,苔薄白,面色如前。血壓140/90mmHg。
證屬:寒束未盡,痰熱郁伏。
法宜:清化痰熱,兼以透散。
僵蠶12g,蟬蛻7g,防風8g,蒺藜15g,蔓荊子10g,茺蔚子12g,陳皮10g,半夏12g,茯苓15g,膽星10g,菖蒲9g,枳實9g,地龍15g,鉤藤15g,懷牛膝12g。
2003年5月23日:上方共服27劑,除腰尚痛外,其他癥狀已不著。血壓維持在130/90mmHg,原有的降壓藥未停亦未減。上方加炒杜仲15g,繼服10劑。
〔按〕依脈沉弦緊滯,診為寒凝,患者無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等癥,知此寒未在肌表,而是寒凝于里,且緊滯有力,當屬寒實凝痹。脈沉小滑數(shù),乃熱邪郁伏之象。熱從何來?或為陽氣郁而化熱;或為寒未解,伏郁之寒邪已然化熱,總而言之,內(nèi)有熱邪郁伏。
脈滯與滑,乃相互對立之脈,何以能并見?寒阻,氣血收引凝泣,氣血不得暢達以鼓蕩血脈,故脈沉弦緊滯;但又有火熱內(nèi)郁,熱乃陽邪,主升、主動,熱被寒束于內(nèi),必不肯寧靜,奔沖激蕩,故脈滑數(shù)。正如《醫(yī)家心法》所云:“拂郁之脈,大抵多弦澀遲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shù)非數(shù)躁動之象?!薄逗疁貤l辨》亦云:“溫病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于少陰,斷不可誤為虛寒?!背料揖o滯,與沉小滑數(shù)之脈確可并見,并不抵牾,恰恰反映了寒凝熱郁之病機。
既有寒閉熱郁,自當散寒清熱,方選防風通圣,發(fā)汗泄熱。藥后汗利并作,邪勢挫而周身舒坦,血壓隨之下降。這再一次證明,汗法是治療高血壓的一大法門。
汗后寒挫,病轉(zhuǎn)痰熱,故清熱化痰佐以宣透。此例降壓之西藥一直未停,并未治愈,只能說有效而已。
例104:肝經(jīng)郁火化風
趙某,女,69歲。2004年9月17日初診:血壓高已六七年。頭暈,惡心,視物模糊,急躁,小腹涼,四肢涼,轉(zhuǎn)筋,食、眠、便可。
服硝苯地平、異山梨酯(消心痛)、復方降壓片、羅布麻,皆每日3粒。血壓控制在140/70mmHg。脈沉弦躁數(shù),舌紅苔少。
證屬:肝經(jīng)郁火。
法宜:清透肝經(jīng)郁火。
方宗:升降散合四逆散加味。
僵蠶12g,蟬蛻6g,姜黃12g,川軍4g,連翹15g,梔子9g,丹皮12g,柴胡7g,枳實8g,白芍10g,炙甘草6g,鉤藤15g,天麻15g。
囑:停西藥。
2004年10月18日:上方加減,共服28劑,癥已不著。血壓135/70mmHg。
脈弦滑數(shù),躁數(shù)之象已除。舌尚可。
證屬:風痰。法宜:清熱化痰息風。方宗:天麻鉤藤飲合黃連溫膽湯化裁。
天麻15g,鉤藤15g,生石決明30g,黃芩9g,梔子10g,川牛膝12g,瓜蔞18g,膽星12g,竹茹7g,天竺黃12g,枳實8g,菖蒲8g,僵蠶12g,桑葉9g,菊花7g,水紅花子12g。14劑,水煎服。
〔按〕脈沉弦,是肝氣郁結(jié);躁數(shù)是火郁于內(nèi),故本案診為肝經(jīng)郁火。郁火上攻而頭暈、視物模糊,肝火犯胃而惡心,擾心而急躁,走竄于筋而轉(zhuǎn)筋,火郁于內(nèi)而腹涼、肢冷。諸癥皆可以肝火而得到合理解釋,則肝經(jīng)郁火之診斷無疑。方予升降散透達郁熱,四逆散疏達肝郁,佐以天麻、鉤藤息風解痙。在停降壓藥的情況下,血壓并未反彈。
二診脈已不沉,示氣機已暢;脈轉(zhuǎn)弦滑數(shù),滑數(shù)為痰熱,弦主風。痰熱何來?緣熱郁于內(nèi),可爍液成痰,痰熱而生風,故二診改清熱滌痰息風。
脈未和緩,自行中止治療,雖有感輕,恐難鞏固。息風解痙藥中未用全蝎、蜈蚣,非不當用,而是慮其經(jīng)濟負擔。
例105:郁火生風
孟某,男,42歲。2006年9月8日初診:高血壓一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等降壓藥,控制在140-150/100-110mmHg左右,即刻測140/110mmHg。
頭懵面脹,目花,胸悶,右臂時麻,足冷,晨起惡心,大便溏日三次。
脈沉弦滯而數(shù),舌暗紅苔白少。
證屬:氣滯熱郁化風。法宜:宣透郁熱,息風。方宗:升降散加味。
僵蠶15g,蟬蛻9g,姜黃12g,梔子12g,連翹15g,赤芍12g,葛根15g,桑葉10g,菊花8g,苦丁茶8g,薄荷5g,全蝎10g,蜈蚣10條,鉤藤15g,地龍15g。7劑,水煎服,囑停西藥。
2006年9月15日:癥減,血壓130/90mmHg,脈轉(zhuǎn)沉滑數(shù),舌同上。
上方加膽星10g,竹茹8g,天竺黃12g,黃連8g。
2006年10月14日:上方共服28劑,已無何不適,血壓130/90mmHg
脈滑略數(shù),舌略暗紅。
上方繼服14劑。
〔按〕脈沉弦而滯,乃氣機郁結(jié);沉而數(shù),乃火熱內(nèi)郁。郁火上攻而頭懵胸痛,陽郁不達而足冷。便溏日三次,因脈為火郁,故此便溏不以脾虛看,乃郁火下迫使然。“火郁發(fā)之”,即祛除壅塞,展布氣機,透熱外達。方取升降散合梔子、連翹、桑葉、薄荷、葛根等,皆為透熱而設。蜈蚣、全蝎、地龍、鉤藤等,息風解痙。在停降壓藥后,仍獲效。
例106:痰熱化風
王某,女,66歲。2006年3月6日初診:高血壓三年,160~170/90~100mmHg,頭暈頭痛,胸痛背痛,心悸,下肢憋脹疼痛,腰髖酸痛,多夢,咽干。
即刻血壓145/95mmHg。血糖8.4mmol/L,心電圖:室早?,F(xiàn)服硝苯地平。異山梨酯(消心痛)、降糖藥等。
脈沉弦滑數(shù)。舌嫩紅,苔白少。
證屬:痰熱化風,氣郁不舒。法宜:清熱化痰,息風解郁。
方宗:小陷胸湯合升降散主之。
黃連10g,半夏10g,瓜蔞18g,枳實8g,僵蠶12g,蟬蛻6g,姜黃10g,丹參18g。
囑:除降糖藥外,其他西藥全停。
2006年5月15日:上方共服70劑,曾加膽星10g,天麻15g,全蝎10g,蜈蚣10條。咽尚干,目澀,他癥已不著。血壓110/70mmHg,脈弦滑,舌可。
上方繼服14劑后,停藥觀察。
〔按〕因脈沉弦滑數(shù),弦主風,滑主痰,數(shù)主熱,沉主氣,故診為痰熱生風,氣機郁滯。痰熱夾風上擾,則頭暈頭痛;擾于心而心悸、胸背痛;竄于經(jīng)絡則肢痛脹、腰髖酸。故予清化痰熱,息風解郁。歷經(jīng)近三個月的治療,在停降壓藥的情況下,血壓得以平穩(wěn)。
痰熱何以生風?概經(jīng)脈之舒緩,必氣以煦之,血以濡之。若氣或血虛,失于溫煦濡養(yǎng),經(jīng)脈必拘攣而弦為風,此為肝虛風動;若因邪阻,氣機不暢,氣血不能溫養(yǎng)經(jīng)脈,亦可脈拘弦而為風。此屬實肝風。本案脈實,故為實肝風。
I 版權(quán)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