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 12 月 12 日馮老師在經方治療皮膚病學會上的講座文字整理稿 一、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證 經方治病啊,它不是講的病因病機,它注重在什么?癥狀反應,從這一條就可以看出了,它是從癥狀反應上來治病的,辯證的。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復發(fā)汗、復下、復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div> 為什么面色反有熱色的,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的,這瘧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 必癢?!本褪沁@個道理,這是后人總結的增加的,增加了這個些內容。 再一個體會,為什么說如瘧狀?如瘧狀為什么不用小柴胡?為什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啊?這里頭有他的道理?!暗弥司湃铡币话銈柌∫粌商炀秃昧?,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還沒好,這還在表嗎?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現(xiàn)了如瘧狀,這已經說,好像不在表了。但是還出現(xiàn)了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這是說什么呢?這是告訴你不在少陽。雖然如瘧,癥狀如瘧,寒熱往來的屬于瘧疾啊,但是他不嘔,不嘔是沒有在少陽。清便欲自可,告訴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陽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和半表半里的可能。雖然得病八九日,已經出現(xiàn)寒熱往來,但是卻不是在少陽,不是小柴胡湯證,仍是什么?太陽病。那原先是太陽病啊,是麻黃湯證,還是桂枝湯證?。坎皇?。因為他發(fā)熱惡寒,根據太陽病提綱,這是符合的。熱多寒少說什么?這是個陽證。因為有些病啊,咱們看《傷寒論》啊,有些是發(fā)汗,大汗出,汗出淋漓,這個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為出汗傷津液,雖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陰病,津液傷得厲害,這個少陰病在表啊,但是只惡寒沒有發(fā)熱,是陰證了。這個是發(fā)熱,熱多寒少,說明也不是少陰,所以還是在太陽,太陽病是個陽熱證,不在少陰,不在少陽,也不在陽明,那在哪,還是在太陽。他這一個條文,理解這個條文,等于把這個《傷寒論》的三陽,少陽、陽明、太陽這三個都給鑒別了,再一個就是少陰,少陰表證,他講的是涉及到三經的內容。所以這個病啊,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他主要特點是什么?熱多寒少,寒熱往來,這個原因是什么?身上癢。這個癢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這里頭沒有說,實際暗藏著什么,身必癢,這個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個是表邪,還一個是什么?夾濕。為什么會夾濕?。克匀梭w一虛了以后,一出汗,人體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濕留到身體里了。所以這種癥狀,你看看大青龍湯證就知道了。39 條:“身不痛,但重?!币彩菨裨诒淼囊粋€表現(xiàn),一個特征。 所以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它治療身癢、治療皮膚病的原理就是小發(fā)汗。小發(fā)汗是什么? 這個痙濕暍病治療風濕,就要小發(fā)汗嗎,這樣風濕俱去,小發(fā)汗。這個小汗出要注意,不是 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說讓風邪、寒邪和濕一塊兒出去。所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的它這個病 因病機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漸總結認識到了,發(fā)汗,這個癢就是濕在表,所以這個濕, 在表,引起了癢,所以解表、小發(fā)汗、祛濕是治癢的一個辦法。所以就在《傷寒論》總結這 么一個經驗。 病例:癢因濕在表 例 1,王某,女,13 歲,2003 年 3 月 6 日初診。自感身癢 1 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 顯,白天癢輕,晚上癢較重,用手撓之起小丘疹,白天卻看不到,有時感面熱,無汗出,口 中和,別無所苦,舌苔薄白,脈細寸微浮。證屬太陽表不解,營衛(wèi)不和,濕郁皮膚,為麻黃 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湯: 桂枝 5 克,麻黃 3 克,白芍 3 克,生姜 2 片,炙甘草 3 克,赤小豆 10 克,白蒺藜 6 克, 大棗 2 枚。 結果:上藥晚上服一劑,身見微汗,身癢未再發(fā)作。 從這一個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們看一看吧,這個小女孩,十三歲,她身癢一周多,自 服息斯敏,癢不見輕,白天癢的很輕,到晚上就厲害了。用手撓一撓,就起那種小丘疹,白 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顯。她自已感到臉上發(fā)熱,沒有汗出,口中和,別的沒什么痛苦 了,小孩敘述癥狀不會太清楚。舌苔薄白,脈細寸微浮。這個病屬于什么?太陽表不解,營 衛(wèi)不和,濕郁肌膚。這是麻黃桂枝各半湯加赤小豆、蒺藜。 二、桂枝加荊防湯方(胡老常用方) 跟桂枝麻黃各半湯一樣。不過胡老經常用的,小發(fā)其汗,在桂枝湯基礎上加了荊芥、防風。荊芥、防風相當麻黃,與麻黃近似,也是小發(fā)汗、微汗,不過荊芥和防風發(fā)汗的力實際上比麻黃不相上下,麻黃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發(fā)大汗,就換荊防了。 病例:姜某,女,50 歲,08,10,11 日:一周來,四肢皮膚癢,粟粒樣濕疹,下肢成 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調,苔薄白,脈浮細。太陽陽明合病,榮衛(wèi)不和挾濕,為桂枝加荊 防苡仁敗醬槐花湯:桂枝 10,白芍 10,生姜 12,大棗 4 枚,荊芥 10,防風 10,炙甘草 6,白蒺藜 15,生苡仁 30,敗醬散 30,炒槐花 10。 因為這個病例,合并了里癥,所以又加了入里的方子。這個女的是08 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膚癢,粟粒樣濕疹,下肢明顯,還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調,脈浮細。所以這個有微汗出,是桂枝湯證,不是完全麻黃湯證,有口干是有里了,陽明里,苔薄白,脈浮細,這個病是什么?是太陽陽明合病,薏苡附子敗醬散,。桂枝麻黃各半湯這是治療有濕在表的皮膚癢,出現(xiàn)濕疹或風疹、蕁麻疹都是一類的,經方看這就是濕在表, 屬于表不解,當然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了,或者用麻黃湯小發(fā)其汗,兩個方子量用的很小。 這個合并了陽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陽明熱了,合并治里陽明熱的,用的白蒺藜、生薏仁、敗醬草、炒槐花這些清解陽明里熱,所以根據六經辨證,而不是單純表證了,它是由太陽陽明合病,濕疹。所以這就是方證對應。 二、麻黃連翹赤小豆方證 條文就是 262 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關于身發(fā)黃,這個跟太陰有關系,還跟陽明有關系,如果濕勝那就要發(fā)黃,如果熱勝就是陽明里實熱證,那就不發(fā)黃了。所以這個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就是濕勝在表,所以這是表、濕、熱在表,同時也有陽明里證,所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它這個方子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方子。 連翹,清陽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濕的。桑白皮是清熱利濕的。有的用白蘚皮,白蘚皮有強壯作用,所以這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一個濕與熱的合發(fā),濕在表。所以中醫(yī)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病例:尹某,男性,40 歲,病歷號 192297,1966 年 3 月 4 日初診。近 2 個月右上腹 疼痛,經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自昨日起發(fā)熱惡寒、身目發(fā)黃、身癢、口黏不思飲,小便 黃少,苔白膩,脈浮弦。證屬外邪里濕,郁而化熱,治以解表化濕,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 6 克,連翹 10 克,赤小豆 30 克,桑白皮 10 克,炙甘草 6 克,大棗 4 枚,生姜 10 克,杏仁 10 克。結果:上藥服三劑,熱退,癢已,但黃疸不退,且逐漸加重,后確診有胰頭癌,不及 2 個月病逝。 像這一個病人,40 歲,這個病啊是兩個月有右上腹疼痛,經過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 昨天起發(fā)熱惡寒,身目全身都發(fā)黃,身癢,口粘不思飲,小便黃少,苔白膩,脈浮弦,從這 個癥狀辨證屬于外邪里濕,郁而發(fā)熱,治療需解表發(fā)熱。它的方證是什么?麻黃連 翹赤小豆湯:結果吃了 3 付,這個病人熱退,陽證沒了,但黃疸不退,后來逐漸加重,后來查了是胰頭癌,黃疸沒去,癢是去了,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有止癢的作用。就是根據發(fā)黃,濕郁在表,通過發(fā)表利濕治療太陽和陽明,平陽明里熱,表里雙解。但黃疸沒去,濕熱厲害的胰頭癌,最后病人死于胰頭癌了。就是說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它治療皮膚病的機理是濕郁,和桂枝麻黃各半湯道理是一類的,都是濕在皮膚。 三、當歸四逆湯方證 《傷寒論》351 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四逆湯主之。都是用四逆,厥逆。這一條卻用了“厥寒”。厥,就是血液不通,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厲害,所以用厥寒這個詞,用這個當歸四逆湯,出現(xiàn)厥寒的這么一個特點。再一個就是血虛血瘀容易生瘡,為什么?人體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這個病人是胡老治療的一個病人,是 1965 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 歲,華北無線電廠工人,初診日期 1965 年 12 月 6 日。四肢關 節(jié)疼 10 余年,遇冷即發(fā),近三四年來發(fā)作較頻,常有頭暈、四肢逆冷,天氣剛冷手足即出 現(xiàn)凍瘡,口中和不思飲,苔白潤,舌質暗紅,脈沉細。此屬外寒內飲,寒凝血滯之證,治以 調榮和衛(wèi),溫通氣血,與當歸四逆湯:當歸 10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細辛 10 克, 炙甘草 6 克,通草 6 克,大棗 5 枚。 結果:上藥服三劑,四肢覺溫,繼服 20 余劑四肢冷及關節(jié)疼、瘡消除。 四、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證桂枝加黃芪湯方證 這兩在一塊講,這兩相近。在《金匱要略·水氣病》第 28 條:“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边@是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證的原文。 桂枝加黃芪湯是 29 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 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己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潤,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寬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這是原文條文,這個條文說明什么?它是治療黃汗,但是黃汗與皮膚病有關系嗎?剛才 我已經按條文講了,發(fā)黃這個也是,而且有表虛了,這個表虛就更厲害了,用黃芪了。這個 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所以這種黃汗,往往伴隨這個一些瘡瘍、濕疹都可以見到。所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證這個咱沒見識著,這個拿胡老的一個病例,他說他一生也就見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 1、李某,女,30 歲,北京市工人。因長期低熱來門診治療,屢經西醫(yī)檢查未見 任何器質性病變,經服中藥亦未效。癥見口渴、汗出黃黏、惡風、虛極無力、下肢浮腫、自 感身重,舌苔薄白,脈沉細。查黃疸指數(shù)正常,身體皮膚無黃染。此為黃汗表虛津傷甚證, 擬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生黃耆 15 克,白芍 10 克,桂枝 10 克,米醋 30 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諸癥盡除。 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的黃汗,這個黃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傷,傷的厲害,所以這種情況 用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有黃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這個方子,用黃芪固表來止汗、調和營衛(wèi),桂枝湯,生姜大棗都去了,因為汗出厲害, 只是用黃芪來利濕固表,不用生姜發(fā)汗,為什么,因為傷汗,汗出太多了,傷津液太厲害了, 所以不但不用生姜發(fā)汗,還用黃酒、米醋酸斂一下,斂汗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病人吃了 6 付藥,病就好了。 第 2 個是桂枝加黃芪湯方證,這個病人也挺特殊。 病例 2、韓某,女,41 歲,哈爾濱人,以“肝硬化”來門診求治。其愛人是西醫(yī),檢查詳 盡,診斷肝硬化已確切無疑。但黃疸指數(shù)、膽紅素皆無異常,皮膚、鞏膜皆無黃染。其人面 色黧黑,肝脾腫大,常有胸脅串痛,曾經多年服中西藥不效,而特來京求治。初數(shù)與疏肝和 ? 血藥不效。后見其內衣領黃染,細問乃知其患病以來即不斷汗出惡風,內衣每日更換,每日 黃染,伴見腰髖痛重,行動困難,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膩,脈沉細。經復診確認為黃汗,證 屬表虛濕盛,為桂枝加黃耆湯證,與該方以益氣固表、利濕祛黃為治: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10 克,大棗 4 枚,生黃耆 10 克。囑其溫服之,并飲熱稀粥,蓋被 取微汗。 結果:上藥服三劑,汗出身疼減,服六劑汗止,能自己走路。繼依證治肝,逐漸恢復健 康,返回原籍。2 年后特來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見黃汗之證,黃汗不去,則肝病長期治療不效,當把黃汗治愈后,再治 肝病,則肝病很快好轉。提示了仲景學說的“先表后里”治則的正確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黃 汗的正證、正治,對其變證、變治也當熟悉。還值得注意的是,本案雖是肝病、黃汗并見, 但黃疸指數(shù)、膽紅素等皆無異常,黃汗之黃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這一條,黃汗,所以就不按肝硬變治療了,就是按照黃汗治療,他一看是 桂枝加黃芪湯,有汗出惡風得厲害,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不行,再加黃芪,加黃芪,一個是固表, 一個是利濕退黃,所以黃芪有利濕退黃的特長,溫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藥以后接著喝 一碗稀粥,加被,見微汗,這樣調和營衛(wèi),微汗出,剛才前面講的桂枝麻黃各半湯一樣,讓 他微微出汗,這樣達到驅邪的目的、祛黃的目的。這 樣他服了三劑,汗出,身痛減,服六劑 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繼續(xù)醫(yī)治,黃汗沒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據證、病,重新辨 證嗎,治療肝硬變,慢慢、慢慢好了。兩年以后,來了人告訴我,這個病也好轉了。 這個病人,體會是什么?肝硬變并發(fā)黃汗,黃汗不去,肝病長期治療無效,把黃汗治愈 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轉,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則,他的證的重要性。桂 枝加黃芪湯,這是一個黃汗的證,用這個桂枝加黃芪湯治療他的正證,還有其他的變證,變 治。剛才黃芪芍藥桂枝湯這是變證,所以中醫(yī)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證用什么方,它是這么一個 原則。這里沒提到瘡瘍,實際上有瘡瘍的時候,有一些濕疹啊,這個方子就可以治療,應該 用這個方子。 五、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證;薏苡附子散方證 “ 薏苡附子散”出在“胸痹”篇,是治療心痛短氣的,條文很簡單,“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敝委熓裁茨?,治療冠心病,胸痹,中醫(yī)說有濕,有寒濕,又有寒又有濕,這個是什么?是陽明太陰合病,所以治療冠心病胸悶、短氣,胸痹,緩急就是說一會急一會厲害的,屬于陽明太陰合病的,用“薏苡附子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在《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 3 條:“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 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這個方子是上熱下寒,屬于陽明太陰合病,所以這是治療陽明太陰的皮膚病, 有些皮膚病,濕疹、腸癰、瘡瘍,出現(xiàn)上熱下寒的時候,就用薏苡附子敗醬散。瘡瘍多見于陽明太陰合病,并不是說單純的陽明病,陽明病也能見,但是比較多見的是陽明太陰合病,所以治療腸癰也用,治療皮膚病也用。 病例:1972 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腫癢流黃水,即所謂鵝掌風的劇證,久治 不愈,思與本方,因當時無敗醬,即以生苡仁 30 克,附子 6 克為方與之,一劑知,連服六 劑即復常,為效之速,實出意料。 吃了一付,就恢復了,明顯見效,吃了六付以后完全好了?;貋碇v的這么一個典型病例。皮膚病陽明太陰合病。用這個治療陽明太陰的方、藥,薏苡、附子這兩味藥,所以方藥對癥他就見效了,不在多少。 再一個就是“薏苡附子敗醬散證”, 病例:董某,男性,10 歲。頭面及四肢發(fā)黃水瘡,瘙癢而流黃水,此起彼伏,已 2 個 月不愈,曾用西藥青霉素等消炎治療無效。飲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脈細數(shù)。此屬內 有瘀熱,郁久成癰毒而發(fā)于外,為薏苡附子敗醬散的適應證,與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生苡 仁 30 克,制附片 3 克,敗醬草 30 克,山梔 10 克,連翹 18 克,銀花 18 克,甘草 6 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流黃水減,服六劑,黃水瘡消失。 黃水瘡,皮膚病。生活條件不好的經常出黃水瘡,實際是濕疹流黃水,嚴重的流黃水,癢,癢的厲害,2 個月,便干燥,苔白厚脈細數(shù),這個辨證屬于有內熱,內熱久郁成癰毒,發(fā)于外,所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主要是薏苡仁 30 克,制附片 3 克、敗醬草 30 克,還加了連翹、銀花、甘草,用附子很少,這個附子振興沉衰作用,加強人體的機能作用,無陽陰無以化,我們辯證是陽明太陰合病,以陽明上熱為主,太陰有濕嘛,去濕必需用溫藥,“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治療水飲當用溫藥和之,有了濕以后一定要用溫藥。 兩付,黃水就少了了,服了六付黃水瘡就就消失了。 六、甘草瀉心湯方證 甘草瀉心湯方證,是治療狐惑病,就是白塞氏綜合癥,按中醫(yī)說上熱下寒是厥 陰病。但是在臨床上看常見是是神經官能癥,神經官能癥出現(xiàn)了,如寒無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想睡覺睡不著,容易出現(xiàn)口腔潰瘍,不愿吃東西,臉色一會紅一會白的,口腔容易潰瘍,飲食不好的,咱們這地方經常碰到口腔潰瘍的。這里頭提到口腔潰瘍, 實際臨床經常見到口周皰疹,一樣的道理。這都是上熱下寒,用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還有這一條,“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你說這是什么呀?就是說上熱下寒,這就是厥陰病的特征。心下痞是人參證的一個特征, 所以甘草瀉心湯治療上熱下寒。甘草瀉心湯證,出現(xiàn)了上熱下寒這種癥狀出現(xiàn)了一些皮膚病 都可以用??谇粷円埠?、皮膚濕疹也好都可以用。這是胡老利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的筆記, 這是他自己寫的,這是他的筆記,我給它抄在《經方傳真》上了。 病例 2:史某,男性,42 歲,住東四六條,1965 年 11 月 15 日初診。反復發(fā)作口舌潰 瘍 2 年,本次發(fā)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潰瘍,因疼痛不能吃飯及說話,右脅微疼, ?
大便少微溏,苔黃厚,脈弦滑。證為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甘草瀉心湯:炙甘草 12 克,黃芩 10 克,干姜 6 克,半夏 12 克,大棗 3 枚,黃連 10 克,黨參 10 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舌疼已,進食如常,繼調半月諸癥消除。 七、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為什么治療皮膚病啊,也是因為上熱下寒這么個道理,屬于厥陰病。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 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 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 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 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膳c小柴胡湯,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這 148 條就是解釋 147 條的,解釋什么?就是解釋啊,為什么造成了微結,因為這個 148 條““胸脅滿微結””后世各個注家都有,各種說法都有。實際這個微結就是指的什么?胸脅苦滿,其實不是,微結就是指大便,大便干,津液傷引起的大便干。你看是這么說的:“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微細者,此為陽微結”。 這幾句話,就是解釋“微結”的,為什么造成“微結”,就是本來就傷寒,經過五、六天,汗、下、吐治療以后津液傷,津液傷以后入于半表半里,成為厥陰病,厥陰病津液更傷,比少陽證津液更傷。因為少陽?。ū咎柌〔唤猓D入少陽者,脅下鞭滿)到了厥陰哪津液更傷了,但這個傷啊,還不到陽明里證大便硬,微結是什么意思?是大便干不是因為熱,是因為津液傷,津液一傷再傷造成了大便干,所以這個“微結”就是指的大便干。所以大便硬,里頭說了,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就是解釋 147 條,為什么造成大便硬啊,就是因為津液傷的厲害所以導致半表半里陰證,所以這樣解釋就行了。這是半表半里陰證,與小柴胡他講的通嗎?講不通了。所以胡希恕先生經過了反復的閱讀、修改,然后對照條文來解釋、解讀,最后得出什么?“可與小柴胡湯,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湯”貼切,是幫助我們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和理解厥陰病的一個關鍵地方。所以這個厥陰病,還是個上熱下寒證,是半表半里的陰證。 所以這個痤瘡啊,經常出現(xiàn)半表半里的陰證。剛才好幾位同志都在上面講了,痤瘡也好,濕疹也好,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所以這個痤瘡哪上熱下寒經常見到,給這些人治療的,跟我在一塊門診的,病人經常見到。 病例:張某,女,39 歲,08 年 8 月 13 日:近一年來月經不調,量少后期,痛經,腰 酸痛,乏力,口苦,口周及面頰痤瘡,四逆,大便干,2~3 日一行,舌苔白根膩,脈沉細。屬上熱下寒,血虛水盛厥陰病,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方證:柴胡 12 克,黃芩 10 克 花粉 12 克,生龍牡各 15 克,桂枝 10 克,干姜 6 克,白芍 10 克,當歸 10 克,川芎 6 克, 生白術 18 克,澤瀉 18 克,茯苓 12 克,炙甘草 6 克。 服一周,面痤消,口苦減,大便日一行,繼調經。 這些癥狀分析起來是什么?上熱下寒,血虛水盛,這就是典型的厥陰病。她這個厥陰 病,當然還可能有血虛水盛,不光柴胡桂枝干姜湯,根據方證要求啊,你還得對她這個血虛 水盛啊,用這柴胡桂枝干姜治療厥陰病可以的,還有血虛水盛啊就差點,沒有血虛,合并什 么啊,還有當歸芍藥散方證,得用兩個方子合起來,就是柴胡、黃芩、花粉、生龍牡,我一 般龍骨和牡蠣一塊兒用,桂枝、干姜、白芍、當歸,白術,因為大便干,用生白術 18 克。 生白術通便,實際上大伙都熟悉了,因為《傷寒論》多處講到了用白術,28 條、174 條, 都見到了用白術,因為大便硬,大便不通的時候用生白術。炒過的白術啊,通大便的就差點, 用生的通便就好一點。澤瀉 18 克,澤瀉有通便作用,所以用量也大。這個病人第二周來啊, 她這個痤瘡啊好得特快,這一個我記得很清楚,口苦也減了,大便也通暢了,就是下邊,月 經不調,實際上月經不調,即使沒有痤瘡,還是有這個證,還可以用這個方。 皮膚病,痤瘡也好,濕疹也好,在六經來說沒有一個是專門治療皮膚病的藥、這個方。 但是,每一個《傷寒論》的方子都可以治療皮膚病,那就看你屬于六經中的哪一個經,它的 方證屬于哪一個方證就可以了。所以方證對應,先辨六經后辨方證,所以哪一個方證也不治 皮膚病,哪一個方證也治皮膚病,就看你辨證。有這個證就有這個方。 八、黃連粉和甘草粉蜜湯方證 九、蛇床子散方證 十、苦參湯方證 蛇床子和苦參湯,在臨床可能外用和內服都用得比較多,治療比較廣。我用內服啊 很少,這個苦參太難吃了,蛇床子也是,特難吃,煎完以后很難入口,但是外用非常好。 像這潔爾陰,開發(fā)地非常好。所以他就是說得這個病吧適應證非常廣,常用的。 十一、大黃蟄蟲丸方證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 18 條:)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 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wèi)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面目黯黑,緩中補虛, 大黃蟄蟲丸主之。 虛勞病,它不是今天的慢性病,現(xiàn)在臨床常見的,這個色素沉著。色素沉著,面部黧黑,其它部位,尤其長了瘡瘍以后,色素沉著不去。確實大黃蟄蟲丸比較好。臉上長瘀斑、蝴蝶斑,婦女月經不調的,屬于大黃蟄蟲丸方證,它聚所有的毒藥,水蛭、虻蟲什么都有了,最多了,還有一些什么大黃,它這個大黃是用熟的。君藥是干地黃,是補虛的,還可以補虛活血的 藥,這個補血活血的藥六經辨證指什么?這個怎么辨證???陽明。有活血的,有太陰, 實際上是陽明太陰合病。緩中補虛嗎,養(yǎng)血活血補血,還有一些苦寒的藥,但是它苦寒藥不 厲害。生地黃,生地黃也是一個補血涼血的藥,它治療不是在陽明。所以這個藥治的是瘀血, 是太陽陽明合病,所以凡是淤到面部、身體各部,有淤血的癥狀都可以應用。所以治療一些 個美容方面用得比較多,大伙在臨床用都有體會。 麻黃連翹赤小豆、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桂枝加荊防湯,這是表證。表陰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剛才講的也不少,少陰證。在里就是陽明,白虎湯,薏苡敗醬散,瀉心湯這些都是治療陽明熱的。黃連解毒湯也是瀉心湯變來的,治瘡瘍的。里陰證哪,就屬于太陰了,虛寒,腎著湯,四逆湯啊等這一類的;在半表半里的,小柴胡,四逆散,這個黃芩湯,治療少陽的。半表半里的陰證呢?上午咱們好幾個都提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湯、甘草瀉心湯,這些類的方子。治療瘡瘍,出現(xiàn)這些癥狀就可以。 所以這樣看來,六經治療皮膚病,用經方治療皮膚病,就是先辨六經,后辨方證,這么 個規(guī)律。當然,我是外行了,只是這么一個在學習《傷寒論》得出這么一個啟示。其它的經 驗,剛才幾位講得很多非常地生動,講得也非常動聽,我就磕磕巴巴地講得不太清楚,請大 家原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