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習上有成果,離不開強有力的專注力。并不是當孩子注意力渙散的時候,才需要培養(yǎng)。要了解一下,為什么要培養(yǎng)專注力呢?當孩子在課堂上跟著老師學,一節(jié)課能夠全神貫注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而基于興趣的專注,那是可以持久的。當遇到孩子厭學,面對家長催促,而有脾氣的時候,家長卻手足無措。幼兒園階段,孩子對玩是很專注的;小學的時候,孩子要對課本有專注。如果小學的時候,還是對玩很專注;那家長就開始不愿意了。所以,當家長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孩子對玩很專注,在學科知識上,就很少取得成果??梢?,此時并不是專注力的過錯,而是對玩的興趣,需要及時舍去;專注到學習上,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到還有感覺的興趣。 啟蒙階段的孩子,對待事物,剛開始還算不上興趣,而是稍有點好奇和新鮮感。幼兒園階段,培養(yǎng)的是閱讀和實踐能力。能力培養(yǎng)出來了,不要什么都不管了。要學會使用它,增強它,才能承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為大家做出更多貢獻。如果孩子的目標很小,就是為了自己成績好,那就局限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家庭教育中,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能交好朋友;學會分享和交流,能鍛煉溝通能力。當孩子有了專注在一件事,如果沒有收獲,就是不能通過思考,得到體會。沒有體會,就沒有思路;沒有思路,就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時候,老師提問或?qū)嵺`的時候,就沒有根基。家長要明白,這并不是孩子不用功,而是我們常說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 當孩子有了專注力之后,在學習上還是沒有收獲,那該怎么辦呢?有了收獲,但還是沒有興趣,又該如何呢?作為家長,要好好用心去考慮一下了。此時,需要做的是什么呢?當孩子通過專注,能夠取得成果。聰明的家長,會夸獎孩子,從而對才努力的過程,產(chǎn)生快樂的感覺。這個快樂,會牽引著孩子不斷努力。所以,有專注力的時候,沒有收獲,是因為沒有得以實踐;體會的越少,對事物就掌控得越少。總結的越少,思維就越狹窄。有了收獲,還是沒有興趣。那是因為收獲之后,無法獲得家長認可,而感受不到快樂。 專注力是要不斷維護的。不要說,孩子有了專注力,學習就沒問題。專注力是為了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習也是為了澆灌專注力的。怎么維護專注力呢?就是要有溫故知新的習慣。有時候,孩子學習很努力,閱讀也很認真,就是解決不了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專注力的過程中,沒有學會總結,并有所思考。當感到很艱難的時候,要一步一步地來;選擇自己的優(yōu)勢,從易到難,從細節(jié)到整體。不明白的對方,就從行動中去尋求。如果不明白了,還一直想;精神會很容易疲倦,專注力就容易受到損失了。詢問老師或家長,都是帶著思考來的,就是在尋找思路。家長和老師不給孩子思路,又如何引導學習有出路呢? 使用專注力有了豐碩的成果,遇到新的知識,也會集中精力去解決疑問。當思路成熟了,解決困難能力是很強大的。當思路迷茫的時候,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被吸引過去。有時候,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坐著上課,但是思路已經(jīng)跑到九霄云外了。此時,也很專注。為什么學習不好呢?專注,就是把事情做精細了。同時,也要能夠?qū)R弧R痪褪菍W⒌幕A上,思路停留在事物的道理上。這樣,實踐的時候,就有自己的主見。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需求,不會為找不到學習目標而迷茫。 有家長說,孩子專注于上課學習。家里的事情卻很少做,遇到問題也無法解決,那怎么辦呢?專心學習,并沒有錯。也要學會教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去依靠知識;那是不夠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課本上的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會用到。那學了不是沒用了嗎?并不是的。正是有了知識,老師和孩子才能溝通。正是有了技能,小朋友之間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完成事情。傳授知識,是為了讓孩子能夠使用它。所以,關鍵點在使用上。如果不懂使用,存儲了那么多知識點;該用的時候,還是捉襟見肘。能夠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教會孩子使用什么思路,其實,就是提煉內(nèi)容中做事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