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歡在中藥煎出來后趁熱服下,怕放涼了失去療效;也有人認為冷服比熱服好。其實,中藥湯劑是冷服、熱服或溫服應根據(jù)病情、藥性以及體質等方面來決定。 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宜采用溫服法,即放到不冷不熱時服用,溫度大約在30℃~35℃,溫服能和胃益脾,減輕胃腸道刺激,而且溫服苦味會減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 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熱服即是將煎得的湯劑趁熱服或將藥溫熱后服用,一般屬于溫中散寒、補益虛弱、理氣活血、發(fā)汗解表的藥劑應熱服,如補中益氣湯、四物湯等宜熱服,而且發(fā)汗解表的藥物服藥后可加喝熱稀粥以助藥力發(fā)汗、解表退熱。 清熱瀉火、解毒通利、祛暑的藥劑應冷服,如清營湯、白虎湯、導赤散、清瘟敗毒飲、清絡飲、龍膽瀉肝湯等宜冷服,這樣可以增強藥物的清熱降火、解毒通利的功效。 但是在疾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時,要有特殊的服藥方法,如真熱假寒證時應寒藥熱服,真寒假熱證則應熱藥冷服,如不這樣服藥,往往會發(fā)生藥汁下咽而嘔吐的抗藥現(xiàn)象,達不到治療效果。 老年人、兒童及孕婦和久病體衰的病人宜溫服或熱服,不可冷服,否則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腹痛。 您的點贊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