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原本是古代的名縣,后來經(jīng)過區(qū)域劃分,成為了平陰縣所屬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劉永禹在《東阿縣建置沿革簡述》中稱:“1943年1月,阿東辦事處和平陰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高集村合并,成立平阿縣。1945年8月,東阿全境解放,隸冀魯豫六專署。次年10月東阿撤銷,恢復各縣原建制。同年底,東阿一區(qū)劃歸平陰。” 而今這里被稱為東阿鎮(zhèn),在古代時東阿乃兵家必爭之地,清道光版《東阿縣志》中稱:“東阿,古之名邑也,會盟爭戰(zhàn),廢壘遺墟,見經(jīng)史者不一而足。東阿為南北沖衢,四通八達。東南負山,西北距河,為自古必爭之地。” 西山村 東阿古城始建于秦代,當時稱為谷城,據(jù)說神農(nóng)就是在這里嘗五谷而得名,但東阿古城因水害之故而多次遷徙。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將縣城遷于今址。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提到東阿人們都想到阿膠,曾有一度東阿阿膠廣告在電視上狂轟亂炸,此廣告的背景音是一男士故意壓低聲音報出此名,雖然不悅耳,卻令該產(chǎn)品世人皆知。據(jù)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阿膠稱為圣藥,而制作阿膠的主要原料是驢皮,東阿鎮(zhèn)在歷史上就盛行養(yǎng)驢,這里有獅耳山,此山盛產(chǎn)多種草藥,驢食用這里的草,使得此處驢皮與他處不同。 欞星門全景 但是,名品能讓世人皆知,在沒有電視宣傳的時代,必須要有所契機,此地阿膠就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展恩華在《平陰三“神”》一文中描繪說:“平陰縣東阿鎮(zhèn)是圣藥阿膠的正宗產(chǎn)地。清咸豐年間,皇帝的寵妃蘭貴人(后來的慈禧太后)患習慣性流產(chǎn),御醫(yī)用盡良策不見成效,后服用了平陰鄧氏樹德堂的阿膠,治好了血癥,喜得龍子,即后來的同治皇帝。皇帝龍顏大悅,遂賜鄧氏黃馬褂、手折子,賜阿膠以'福’字。于是,'福’阿膠大行天下?!?/p> 此膠在近百年來獲得了無數(shù)的獎項,想來天下的驢會把東阿鎮(zhèn)視之為地獄,但卻不影響人對此地特產(chǎn)的推崇之心。 文保牌 關于東阿文廟,楊書杰在《平陰文物古跡綜述》一文中說:“縣境內(nèi)平陰、東阿兩座古城池,原各有祭祀孔子及鄉(xiāng)賢名宦的文廟一處。東阿鎮(zhèn)文廟由于屢受水害和被糧所占用漸遭損壞,徹底毀于'文化大革命’。” 而今平陰文廟得以修復,東阿文廟僅存欞星門, 但在歷史上,這處文廟卻很有規(guī)模。對于其的創(chuàng)建時間及歷史沿革,道光版《東阿縣志》中載: 東阿縣儒學舊在城東南郭外,永樂間始遷于縣治西。成化間,知縣白棟、宏治間,知縣秦昂仍其舊制,相繼增修。萬歷七年,知縣朱應轂以明倫堂在大成殿后,地勢湫隘,改建于學宮之右闊處,而于大成殿后建文昌閣三間,因奉敬一箴于上,邑人孟一脈、于慎行各有記。萬歷三十三年,知縣王以旌重修。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徐天池重修,教諭姜銘鼎捐俸募化督工助之(有碑記)。四十二年,知縣張琬,四十三年,知縣張楷,五十五年,教諭南杭相繼重修。乾隆四年,教諭周思恒,五十年,知縣鄭奇樹、教諭王五,十七年,教諭王文錦、訓導梁云會相繼重修。賢書蒞任之二年,因風雨漂搖,殿廡將就剝落,遂捐俸重修,所費不過數(shù)百金,而廟貌煥然一新,可見隨時補苴,則事易為力,愿以告后之君子。 正對面是合作社 東阿縣學的創(chuàng)建時間,此文未曾提及,只是講到縣學原處在舊城東南城墻之外,明永樂年間遷到了縣城西側(cè),此后的一些年多有增建。清康熙年間,知縣與當?shù)氐慕逃賳T捐資予以維修。 但是,《東阿縣志》在這段記錄之后又寫出了如下一段按語: 按《山東通志》《泰安府志》俱載東阿縣儒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因遷邑創(chuàng)建,據(jù)舊縣志也。偶閱《兗州府志》,載師尙書事,云東阿縣儒學舊在城外南溪上。而孟中丞記云:吾邑儒學,相傳在城之東南郭外,師儒嘗以出入為艱,永樂中遷于縣治之西,則兗志所載不為無據(jù),然亦未知何人所遷也。及考官師表,知縣王季立于洪武三十二年蒞任,至永樂九年卸事,傳中不載其修學事。貝恒于永樂九年蒞任,至宣德元年卒于官,恒《傳》中有“學舍壇廟毀于兵燹,恒捐俸倡義,以次修舉煥然畢備,暇則詣廟學與諸生講論,亹亹忘倦”等語,則是遷儒學者,豈即貝恒歟?志以俟考。 這段話乃是考證東阿文廟究竟位于何處,在這段按語之后,又詳細列出了整個廟學的占地面積,同時提到大成殿為五開間,有三尺高的月臺。大成殿兩側(cè)東西廡均為七開間,另外有戟門、欞星門、泮池等基本規(guī)制。 三開間石牌坊 對于東阿廟學的記載,新修《東阿縣志》中簡述說:“東阿縣學設于縣城,占地1088平方米,建于何時不詳,設明倫堂5間。1579年(明萬歷七年),知縣朱應轂改建,1647年(清順治四年)邑貢生魏宸輔捐資重修。因縣學設于文廟院內(nèi),故稱廟學;其建筑形式類似宮殿,又稱學宮。以明倫堂為教室,培養(yǎng)生員,以貢納士?!?/p> 既然有痕跡在,我在2021年2月24日從北京開車前往此地探訪。先看了平陰文廟,而后在導航上查找東阿文廟,所有導航均未標出,于是先到西山村去探訪。從平陰縣城駛往西山之路頗為狹窄,但路面很平整,再加上車不多,很快便開到了西山村。站在村邊望過去,一水的新式建筑,不知那個欞星門是否已被拆掉了。 精美石雕 在路邊兩位行人,立即下車打問,兩人知道欞星門所在,年長的一位告訴我要穿村而過,但年輕的一位給我指出的方向完全相反,他讓我按原路退回,看到一座小橋后右轉(zhuǎn),前行不遠就能在路邊看到欞星門。我猶豫一番,覺得老人的所言可信度更高,于是謝過二人向村內(nèi)開去。 未曾想車還未開動就聽到那兩人為此事吵了起來,因問路而引起吵架,這是我第一次遇到,但感覺此事因我所起,不能一走了之,于是立即下車前去勸架。那位年輕人臉色已脹得通紅,他堅稱自己說得對,老人斥責年輕人胡亂講。 牌坊背面 這種場景讓我想到了一個廣告:某男第一次到女朋友家見丈母娘,因為女友的一個噴嚏引起了母女爭論吃西藥還是中藥的問題。此男兩邊應付,一邊夸丈母娘說得對,另一邊還要奉承女友說得有道理。母女二人最后逼問這個倒霉的小男人到底支持誰,此男急中生智說出了中西結合療效好。 我此刻的處境比他還糟糕,我看到兩人的陣勢像要動手,故決定和稀泥,我說道路太窄,需要先開到村內(nèi),然后再掉頭回駛。我從村中駛回原地后向兩人說我到另一個方向去看看,接著按照年輕人所指路線開行,這樣把兩人指的路線都跑到了,也算是一種平衡。 背刻太和元氣 開出不到一公里,果然在路邊看到了一座石牌坊,看來年輕人所指方向無誤,只是我不敢駛回,告訴二人誰對誰錯。我把車停在旁邊開始拍此牌坊,牌坊右側(cè)有文保牌,說明該牌坊乃是東阿文廟的欞星門。細看石牌坊上的字跡,欞星門三個字已經(jīng)被鑿掉,但仍能通過輪廓猜測是這三個字。 穿入小巷 下半截用石條砌就 ![]() 影壁上的磚雕 轉(zhuǎn)到背面,上刻“太和元氣”,我猜測牌坊的后方乃是文廟正門,但此處蓋起了新式房屋。沿著旁邊小路向內(nèi)走,在這里看到了一些古代的石房子,不清楚是否為文廟附屬建筑。此時從一個院落走出一個年輕人,我向他請教東阿文廟還有什么痕跡,他說僅剩那個石牌坊。我接著請問他家的房是否蓋在文廟之上,年輕人斷然否定,他說文廟在石牌坊的另一側(cè),其主要部分蓋成了教堂。 ![]() 再往前是田野 ![]() 田野中所見 年輕人說完后轉(zhuǎn)身離去,我對其所言半信半疑,于是穿過石房子繼續(xù)向前走。這一帶是大片的田地,看來他的所言在理。轉(zhuǎn)身回返,又走到那個年輕人剛才開門走出的院落,這組青磚建筑還有影壁在,雖然影壁的圖案已無,但上面的磚雕花飾依然精美,看來當年這里住著大戶人家。 ![]() 田野小屋 原路返回到牌坊前,于途中看到不少用石頭蓋的房子,不清楚這房子是否比磚瓦更結實,然其透出的古樸氣息,頗符合我的懷古之情。走到馬路對面,牌坊前的一個院落乃是農(nóng)機服務合作社。想起牌坊的周圍有一些似是廢棄的農(nóng)用機械,估計是這家合作社放在那里的。然合作社鎖著門,無法入內(nèi)打問。 ![]() 合作社旁的小路 ![]() 進入此院 ![]() 小鴨子 合作社側(cè)旁有一小路,沿此路向前走,五十多米后有一大院,院里面養(yǎng)著不少鵝,我剛走入此院,那群鵝大聲鳴叫拍著翅膀前來迎接,可惜面包放在了車上,無法滿足它們,只好退出繼續(xù)前行。 ![]() 教堂 這個院落的后方有一座基督教堂,大鐵門上著鎖,門上貼著因疫情暫停聚會的告示。繼續(xù)向前走,教堂后面又是大片的田地,只是在田地內(nèi)有一殘破的房屋,其說明了此處乃東阿鎮(zhèn)的邊界,估算起來,東阿鎮(zhèn)的這一端南北厚度不超過二百米。如此有名的古鎮(zhèn)不會這么小,我懷疑東阿鎮(zhèn)是窄長形,猛然想到西山村那位年輕人告訴我東阿文廟石牌坊距離古橋不遠,我決定前去看看他說的古橋。 ![]() 古橋不能行車 ![]() 阿膠汲水處 沿路開出去二百米,果然那座古橋橫在路前,這里有隔離墩,車無法通過,我把車??柯放?,在下車處看到了“阿膠作坊汲水處”的標牌??磥碇谱魃虾玫陌⒛z不僅驢皮特別,水也要有講究。 ![]() 墻畫 關于此橋的情況,《東阿縣志》載:“永濟橋,原名狼溪橋,在城中跨狼溪上。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縣秦昂修建,迭石為三空。因水壞,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知縣董錦改建,以木為空,高四丈,更名永濟。隆慶二年(1568年),知縣田樂重修,稍減其高。萬歷四十年(1612年)又壞,知縣李時馥乃選石為一空,平坦如地。國朝道光三年(1823年),邑人閆廷槐、孟尚泰、劉萬鰲、于萬英等募修?!?/p> 看來橋下的河名狼溪,不知狼是否吃驢,但是按照柳宗元在《黔之驢》中的所載,老虎肯定喜歡吃驢,如果這條河名虎溪,似乎更能說明此河之水能夠拿得住驢皮。 ![]() 小獅子 踏上此橋,精美的石護欄很吸引人的眼球。橋柱上雕著王浩獅子,每一個都形態(tài)不同,雖然數(shù)量比不過盧溝橋,但個頭卻比盧溝橋的大很多。但有些柱頭做成了壽桃狀,我在董珂、郭曉琳主編的《山東古鎮(zhèn)古村》中看到如下一段順口溜:“十八獅子一對猴,二八一十六個蘑菇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條流水溝?!?/p> ![]() 文保牌 ![]() 狼溪 這座古橋旁立有全國級文保牌,也許是因疫情影響,無人來觀賞這座古橋,只是有一位釣客站在那里紋絲不動地看著水面。但我卻腦補出了很多學子穿過此橋,讀書和祭孔的形象。 |
|
來自: 真友書屋 > 《閱讀 藏書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