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xué)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傅德芳 
《忘憂草》歌聽了很多年,每次聽都撥動心弦。自從知道了忘憂草就是黃花菜之后,和它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原來忘憂草就是它呀。(注意,雖說有人叫它黃花菜,可是這種叫忘憂草的黃花菜據(jù)說不能吃,有毒。)生活中早就見過它了!只是單見其美麗的外表,卻還不知道代表它美麗靈魂的名字罷了。 忘憂草又叫萱草,《詩經(jīng)》里有記載?!对娊?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边@首詩在講一位獨守家中的女子思念在外征戰(zhàn)的丈夫,于是在樹后種植萱草,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排解憂愁。可以看出,早在《詩經(jīng)》流行的時代,人們就開始栽種萱草,不僅是栽種,還賦予其忘憂的生動內(nèi)涵。據(jù)晉張華《博物志》記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這里又說可以吃,不知到底哪一個說法對?)這首《伯兮》所講萱草是女子思念丈夫的載體,代表愛情;而同樣出自《詩經(jīng)》的“北堂幽暗,可以種萱”(《詩經(jīng)疏》)的萱草,卻又成了母愛的象征。此后,以“萱草”代表母愛的詩日益繁盛。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對萱草特別鐘情,他在自己的畫作《墨萱圖》上題詩:“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fēng)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朱熹也曾作詩詠萱草:“西窗萱草叢,昔是何人種。移向北堂前,諸孫時繞弄。”而最為出名的當(dāng)屬孟郊的《游子》,借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繪了這樣一幅動容畫面:“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另一首婦孺皆知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寸草,也是說的萱草。拳拳母愛,萱草可見。萱草盛開的時節(jié),卻是游子將要出門的季節(jié)。游子遠(yuǎn)行,母親因思念而站在門前久久地凝望著,目送著漸行漸遠(yuǎn)的游子。雖然堂前的萱草花有忘憂之效,但兒行千里,母親如何能不憂?無論游子走到哪里,母親的心永遠(yuǎn)追隨到哪里。萱草,無論它代表愛情還是象征母愛,人類以萱草解思忘憂卻是共同的。所以,我尤其喜歡叫它忘憂草。《忘憂草》這首歌表達(dá)的就是詞曲作者的真切愿望,真摯情感。它不僅旋律優(yōu)美,歌詞更是美得有些憂傷,美得讓人心疼——讓軟弱的我們懂得殘忍 狠狠面對人生每次寒冷 依依不舍的愛過的人 往往有緣沒有分 誰把誰真的當(dāng)真 誰為誰心疼 誰是唯一誰的人 傷痕累累的天真的靈魂 早已不承認(rèn)還有什么神 美麗的人生 善良的人 心痛心酸心事太微不足道 來來往往的你我與他 相識不如相望淡淡一笑 忘憂草忘了就好 夢里知多少 某天涯海角 某個小島 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次擁抱 青青河畔草 靜靜等天荒地老 …… 端午時節(jié),忘憂草花開得正好。作為景觀花,街邊公園,道路兩旁,一行行一片片,隨處可見,奪目絢爛。它比我們吃的黃花菜好看得多了去了。黃花菜純黃色,忘憂草是黃里帶點紅。紅黃雜在一起,就特別美。美得有點炫,美得像要燃。當(dāng)你憂傷無法排解的時候,就去看一看正在盛開的忘憂草花吧。它顏色的熱烈奔放能驅(qū)散你的憂傷,倘若在欣賞它迎風(fēng)搖曳的身姿時,能戴上耳機,聽一聽《忘憂草》這首歌,那就簡直了!——

作者簡介:
傅德芳,高級講師。喜花草以怡情,喜寫文以自娛。偶有發(f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