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魚膽可以明目”——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偏方”,可是,魚膽真的能治病嗎? 不久前,寧波市的一位男子以身試法,把自己吃進了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 據寧波晚報報道,就在不久前,寧波市第二醫(yī)院急診科收治了一名肝腎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 由于該患者沒有什么基礎性疾病,突然出現如此嚴重的情況,也讓醫(yī)生感覺很奇怪。 經過后續(xù)問診醫(yī)生才得知,原來,該男子在幾個小時前因為眼睛不舒服,看電腦感覺有些模糊,想起民間有魚膽可以明目的說法,就去菜場買了一條大草魚。 到家后他小心地取出魚膽,用水吞了下去。 剛開始沒啥感覺,過了一個小時,他開始腹痛、惡心,接連跑廁所,精神也越來越虛弱。 家里人趕緊把男子送到醫(yī)院。 急診科醫(yī)生檢查發(fā)現,該男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 由于魚膽中毒沒有特效解毒藥,需緊急血液凈化治療。好在,因為救治得當,男子總算脫離生命危險。 其實, 這并非第一起因吃魚膽而引發(fā)的急救事件。 早在2015年,浙江寧波鄞州的朱老伯也曾因生吞魚膽而入院。 蘇醒后的朱老伯對記者說:“你們報道一下,提醒大家不要再吃魚膽了,太危險了。” 小小的魚膽竟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這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 的確,魚膽曾是記錄在案的一味中藥,《證治準繩》中也確有記載,魚膽能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止痛的記載。 但是,它真的不能亂用。 浙江寧波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龔文波曾在采訪中介紹:因為多數的魚膽都有毒,即使少量食用也可引起中毒,所以,魚膽在正規(guī)醫(yī)院里是不推薦的。 而且,在中草藥中,能起到清熱解毒、清肝明目作用的替代藥物有很多,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吃魚膽 此外,根據現代藥理學分析,大多數魚的魚膽當中均含有毒素物質,比如膽酸、氫氰酸等有毒物質,毒性比同劑量的砒霜毒性還大! 此類毒素物質攝入過多容易造成肝腎功能的損傷,甚至有可能在短時間里造成肝、腎功能衰竭,嚴重者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 雖然并不是所有魚的膽汁都有毒,但是在生活中大家常吃到的鯉科類的魚均為膽汁有毒的魚類。 為安全起見,大家不要自行食用任何的魚膽。 尤其是對于鯉魚、草魚、鯽魚、胖頭魚等各種膽毒魚類,一定要摘膽后再吃,如果在處理的過程中不慎將其弄破,也要注意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凈。 “大魚吃小魚”是水生環(huán)境中典型的食物鏈。 體型越大的食肉魚,在食物鏈中的等級越高,體內蓄積的有害物質就越多,吃進人體對健康的影響也越大。 此外,年紀比較大的魚,個頭也多比同類魚大,魚體內就有可能富集更多環(huán)境污染物,肉質也多半較粗糙。 所以,買魚時不要總挑個頭大的。 當然,偶爾吃一次也是無礙的。 因為,大部分魚體內的污染物含量都是在安全范圍內的,只要不經常吃即可。 實際上,由于環(huán)境污染的存在和不確定性,野生魚往往更容易富集一些意想不到的有毒物質。 比如,很多魚類會因為捕食含有毒素的海藻、小魚、小蝦而在體內蓄積毒素,常見的有雪卡毒素、河豚毒素等,人一旦食用,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議大家不要一味迷戀野生魚類。 魚類被細菌、寄生蟲污染的情況是很嚴重的。它們一旦進入人體,有可能損傷中樞神經系統。不過經過高溫加熱,這些有害物質能夠被殺滅,所以魚做熟了是安全的。 如果生吃,一定要來源可靠,并經過非常嚴格的處理,急速冷凍是把魚在零下20℃以下冷凍7天,或在零下35℃以下冷凍15個小時,是殺死寄生蟲及其幼蟲和蟲卵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防御寄生蟲感染風險,又不過多地損害肉質口感。 魚頭容易“藏污納垢”,不建議多食。 首先,魚頭相對于魚身,膽固醇含量高,還有一些飽和脂肪。另外,魚鰓周圍的嫩肉是有毒物質、臟東西容易蓄積的部位。所以魚頭雖然美味,但并不推薦大家常吃。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
|
來自: 謝治順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