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1-27 文:艾莉森王來源:醒awake(ID:wakeupfirst)我們今天聊一聊多巴胺。 了解我的小伙伴知道過去這幾個月我都在密集地學習腦科學基礎知識,在朋友的引導下我追隨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老師(之一),Robert Sapolsky,他的課程與書籍,淺淺地入個門,也打破了許多我過去對一些常見的神經遞質或是荷爾蒙的誤解,如果大家對NeuroScience有興趣,真的非常推薦這位斯坦福大學教授的課程,他的知識不僅僅是豐厚,還可以睿智到令你和觀眾哄堂大笑(課上的笑話是真的搞笑)。 今天的話題是多巴胺,在聊天過程中我發(fā)現包括我自己還有很多人都對多巴胺有所誤解,如果我們清醒過來看見欲望的運作機制,那么生活真的會自然而然地絲滑暢快起來。 有件事情點破說出來,大家應該不會有反對意見吧? 無論是對個人成長的追求,對思維認知的升級,解碼財富的秘密,還是向往神秘絢爛的愛情,我們?yōu)榱松钏龀龅囊磺信?,都不過是為了一個目的:快樂一點。
如果誰有讓快樂延續(xù)的方法,那他一定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
最近Elon Musk變成了地球首富,倒也不奇怪,他還會是火星首富。雖然銷量與產出都遠遠不及德國一眾聲名遠揚的汽車名企,但是他名下的特斯拉,SpaceX,Hyperloop,OpenAI,以及NeuralLink等公司,分別涉及了能源行業(yè)、交通產業(yè)、航空發(fā)展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以及腦機接口黑客帝國般的探索??偨Y來說,他販賣的可不只是那幾臺電動汽車,而是整個人類未來的希望。我從2012年在新東方做美國高考寫作老師時,和學生聊到他就興奮不已,好多次全班都為他的夢想與行動一起嗨了起來。
那看看第二名,也是曾經長久停留在世界首富的創(chuàng)業(yè)家,Jeff Bezos。實話說亞馬遜創(chuàng)辦人貝佐斯的故事就沒那么精彩了,但是他所創(chuàng)辦的電商公司以及國內相照應淘寶的崛起,這一切的一切,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同時是最刺激我們大腦神經系統(tǒng)的行為塑造。
事實上,不僅僅是Elon和Jeff,放眼望去你生活的點點滴滴,不管是街角那家好吃的麻辣燙,還是已經成為人類幻肢的智能手機,或是刷也刷不停的社交網絡,它們都在反復戳著我們大腦中的那個G點,甚至開創(chuàng)了比傳統(tǒng)廣告行業(yè)更邪惡,也是更振奮人心的蠱惑人心手法:神經營銷。
那個G點有個人盡皆知的名字:多巴胺,dopamine。
(先別走,正如我們在學習的底層原理說明的那樣,knowing不代表understanding。真的還有好多人,在誤解多巴胺呢)
多巴胺是一個我們并不陌生的生理學詞匯,它出現在媒體的報道,自媒體的渲染,也一定在你某個朋友的口中出現過。二十世紀中葉,第一批發(fā)現多巴胺的科學家誤以為自己找到了「快樂因子」,以為它的激活便可以帶來快樂。后來某些不把科學報道讀完整的寫作者,就給多巴胺安上了「快樂」的帽子,直到今天你可能都會看到一些流量巨大的自媒體,一不小心露出根本沒思考的馬腳,強行稱它為「快樂激素」。 多巴胺確實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但是它絕不是快樂本身,如果不仔細了解還可能會弄巧成拙,把多巴胺的分泌變成生活里最大的壓力來源。 先來簡要回顧一下多巴胺的發(fā)現,那是一個經典的科學實驗意外。說的是兩位科學家給老鼠的大腦里裝電極,結果老鼠立刻愛上了這份刺激,寧愿不吃不喝也要拼命按下按鈕,打開電極。 首先這個實驗是一次科學史上的經典意外事件,因為裝電極的那位科學家是一個社會心理學家,他對大腦的認識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所以其實是誤打誤撞剛好裝在G點上。結果就是,他們實驗室也以為自己找到了快樂中樞,畢竟小老鼠連傳宗接代的興致都沒有了,飯都不吃了,這不是快樂是什么呢?你可能常常會讀到有人這么形容,“小老鼠把自己爽死了”。 這是一個錯覺。 二十世紀的下半葉,那是一個科學家還可以在人類身上做實驗的時代。這下研究對象的心思終于不用悶頭猜,一開口,腦科學家就發(fā)現不對勁,雖然他們確實也像老鼠一樣,喜歡去刺激大腦中的那個電極,甚至每分鐘平均電擊自己40次,但是他們都不怎么快樂,相反,他們都有點焦慮,直坦言“這種感覺令人非常沮喪”,卻也仍然無法停止瘋狂按下按鈕的欲望。 是的,小老鼠不是爽死的。因為多巴胺分泌而亡命之人,不可能是爽死的。 我們沒有找到快樂,我們找到了困擾人類幾千年的精神折磨,欲望的本質。 腦科學界這時才意識到,小老鼠和這些人們不停地刺激自己,不是因為他們按下按鈕就可以立刻獲得快樂,而是每一次按下按鈕之前,就產生一種「還想要」的渴望,如此循壞往復,每一次刺激都會讓個體尋求更多的刺激,直到徹底忘記一切,瘋狂的時候還可能丟棄生命本身。 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都不陌生,這是一種上癮的癥狀,而且它可絕不是毒品的專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一定接觸過這種著迷的感覺,對糖、酒精、金錢、愛情、尼古丁、未知與新奇,還有一切性刺激的內容,我們都從最初的興奮不已,到想要更多。 這下你可以明白Elon和Jeff的成功了嗎?這世界上一切有價值的服務,或是無價值的消費,都建立在對多巴胺的利用之上。不過最讓人警醒的還是,一個新的市場營銷手段正在鼎盛期,神經營銷學。如果不想繳納那么多毫無必要的智商稅,我們應該學學如何反攻現代商業(yè)巨頭的神經營銷。 你的朋友【多巴胺】多巴胺到底是什么? 老鼠和人們按下的那個按鈕正是分泌多巴胺的開關,它是大腦神經網絡相互交流的其中一種信使,你可以想象某個腦區(qū)會在這時發(fā)光發(fā)亮,神經元開始通話,大腦產生渴望,你可能正蠢蠢欲動準備做出行動了。 這是大腦的一種獎勵機制,畢竟,我們是在行動中獲得生存的意義的。 也就是說,每當大腦發(fā)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會自動釋放多巴胺。 總結來說,多巴胺不會令我們快樂,而是讓我們更強烈地去追求快樂。 這很符合我們對基因進化的理解,為了更豐富更成功地繁衍后代,我們的大腦得先讓我們對生命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食物、例如性,這是多巴胺的美好,同時又欲求不滿以期獲得更多,這是多巴胺的陷阱。 多巴胺分泌的那種感覺倒是妙不可言,這正是我們最興致勃勃的時刻,你會渾身充滿了力量,雙眼也正放著光呢!這是什么?是一種你覺得自己很快就要獲得獎勵的興奮,注意獎勵還沒到,令人激動的是那種期待。我在一篇文章《十年以后,我終于學會了如何活在當下》里有描述過這種心情,德語中那個詞,vorfreude,剛好切題地描述了多巴胺帶來的感覺。 誠然,它的存在可以令生命的體驗更豐富,也是人類卓越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源。但是,欲望,誰都知道,正是佛口中的眾生受苦受難之本源。也是我們上篇文章《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間感》留下的一個疑問,既然生命感大多源于豐富的經驗,那么如何平衡對新鮮感的追求呢? 我們還聽過「無欲則剛」,說的好像是無欲無求的人是最剛強而不可擊倒的,倒也符合邏輯??墒侨绻勺置嬉饬x來理解,那個無所欲求的人還能稱為是活著的人嗎?人只要擁有生命,就有生存的本能,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本能就是欲望,欲望才帶來了生命。 孔子在《論語》里也沒提過「無欲」才是剛的。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驅υ唬骸吧陾??!弊釉唬骸皸栆灿?,焉得剛?” 錢鐘書對其解說,孔子說的是:“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么會是剛強的人。”此「欲」更多是指一種非分之想,恐怕是那些配不上的欲望,而不是欲望本身。 多巴胺的存在當然不是為了讓我們痛快享樂的,果真如此的話,世界上就根本不需要什么科學家哲學家或是算命先生了,欲望激勵我們行動,卻也是壓力與焦慮的直接來源。 這是我們今天真正的主題,我們不是要剝離多巴胺成為無欲之人,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和多巴胺握手言和,恰好借此機會聰明地領取快樂。 你的敵人【多巴胺】我是在大學畢業(yè)那年第一次明白了滿足欲望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我花了整整大三一個學年努力復習準備考研,那時還保有成為一位記者的夢想,我以為先考上研究生會讓這一切更加順利,我可能也不想你想象中那么用功,因此在通知書出來以前,記得自己百般默念,“天啦,如果我考上了上外,我一定會開心到爆炸”。
最后,當我通過面試,在榜單上看到自己名字的時候,我記得,我到現在都記得那種「沒有任何感覺」的感覺。更糟糕地是回到大學里,身邊的朋友都為你興奮不已的時候,你真的感覺不到什么。
今年恰好皮克斯推出了又一部高分成人動畫《心靈奇旅》,說的不正是這樣一種感受嗎?當爵士樂鋼琴手的男主歷盡萬難,才發(fā)現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時,留下的是一種「空」的感覺,不正是這樣一種心情嗎? 最掃興的是,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fā)現,實現欲望的時候正是快樂消磨殆盡的時刻,你會發(fā)現大腦對一件新鮮事的刺激會很快回到基準線,回到一種生物最基本的內穩(wěn)態(tài)平衡*,homeostasis。而下一次產生這種興奮的心情則需要更大,或是更新奇的刺激,也就是著名的閾值提升,俗稱上癮。 多巴胺閾值的提升會導致多巴胺劫持。 當獎勵真正發(fā)生的時候,當你吃下第三塊你最喜歡的蛋糕時,當你連追了3部美劇時,當你和令你著迷的那個人在一起的第三年時,你都會發(fā)現自己不如最初那么興奮了,這是因為大量地接觸同一種新奇,多巴胺就不再那么容易分泌了,它需要你給它更大的刺激,這也是為什么那些人類實驗對象會說,“到最后這種感覺非常令人沮喪”,因為他們越來越不能滿足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 在我們討論數字極簡主義的文章里聊過為什么社交網絡有其設計的陷阱,也正是源于多巴胺的分泌,每一個贊,一個評論互動和無盡的信息流,都讓我們充滿了好奇地繼續(xù)點擊?,F在的腦科學家都不需要再給實驗對象安裝什么電極了,只要找?guī)讉€對抖音、朋友圈或是淘寶上癮的人來觀察研究,就可以對多巴胺了解透徹。
張愛玲對此也有過經典的描述: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p>
這便是多巴胺閾值提升帶來的結果。
但是張愛玲忘了紅玫瑰與白玫瑰也是可以擁有流動性的,這兩支玫瑰大可塑造一個全新的自己,成為粉玫瑰,藍玫瑰,黑玫瑰。別忘了,她們也會對那個娶了自己的愛人產生厭倦。著名心理醫(yī)師諾曼·道伊奇是這樣給戀人們提出意見的:“可以去度個浪漫的假,嘗試新奇的活動,穿新的衣服,或是想辦法讓對方驚喜。他們要用新奇感來打開大腦中的快樂中心,使他們的經驗(包括彼此)帶給他們快樂和興奮?!?/p>
是的,欲望自身不是問題,何況為了能夠更好地活下去人類原本就極度依賴于欲望,失去了多巴胺分泌的人正是那些正在體驗抑郁,無聊,找不到理由繼續(xù)生活的人們。我們需要小心地只是自己究竟是如何讓多巴胺分泌的閾值提升的。 這就要為快樂做一個所謂的區(qū)分了,一、生活里有許多廉價的快樂,例如買買買,例如社交網絡,例如口腹之歡,它們當然也是快樂,不過很容易走火入魔,這是一種即時享樂,很明顯這是一種被動并且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取的快樂; 二、生活里還有一種更有價值的快樂,我們姑且稱其為樂趣,例如寫一首詩、品一杯茶,它們也是快樂,不過回報來得不那么即時,這是一種延后的享樂,很明顯,它需要更多的自我在參與。 它們都很重要,但是可以想象,如果要多巴胺變成我們的朋友,那我們首先需要馴服對即時享樂的追求。 *內穩(wěn)態(tài)是生物有機體生存的基本功,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環(huán)境下,生物體自身通過調節(jié)回歸生命基準線的功能,例如天氣很冷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不自覺地縮起來,運動使體溫增高,則大量流汗等等。 你的鑰匙【多巴胺】排毒“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最想要的東西。 ”
是的,我們都有「神經」病。 每天生活的感知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大腦的神經元是如何通話的,這不僅僅取決于你是誰,也就是說那些你無法改變的基本構建,例如出生家庭、成長環(huán)境以及基因排序,更在于你在后青春成長時期是如何接觸這個世界的,也就是我們在《聽說年齡會讓一切越來越好》這篇文章里解說的前額皮質。(如果你順著閱讀我過去寫下的那4篇文字,你會發(fā)現我?guī)е阋黄鹫谇那娜腴T腦科學,眨眼) 所以,是被欲望掌控,還是你反過來認識欲望。
注意,不是控制欲望,任何控制的意圖都是一種對抗,任何對抗都是一種內心的矛盾,任何的矛盾都不會帶來絲毫的安寧,所以,我們要學會的不是控制情緒,不是控制欲望,而是,由內而外地與自己的欲望統(tǒng)一聯合。
我們應該明白了一個恒常的道理,人們對新鮮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你我都一樣。甚至是離群索居的僧人禪心也一樣,那些住在寺院的人其實不是我們想象中清心寡欲的圣人,只要活著,我們就都擁有共通的欲望與苦難,他們也會快樂,那就一定也會悲傷。區(qū)別不是他們如何放下了欲念,而是,他們如何選擇看見欲念。 下面我想分享三個與多巴胺握手言和的方法,如果能夠做好,你會發(fā)現,你可以接受任何苦難(你不會永遠快樂,誰向你保證去做了什么就會活在幸福里,趕緊逃走)。 看見欲念 大腦是自動運行的,我們最普遍的問題是:以為神經連接的一切沖動與受難,就是我們自己。其實,大腦的思考不是你,這個話題我已經在「冥想」的分享中反復強調過了,大腦中持續(xù)的背景音不是我們自身,然而,如果我們忽略它這24小時7天不間斷的「喧囂」,那么大腦的既定思考程序就會變成我們的主人。 什么叫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就是你從不觀察自己的腦袋里在發(fā)生什么。
無論你如何稱呼它,冥想還是打坐,或是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靜坐下來與自己的大腦親密相處的時光正是那個可以幫助我們清醒的元技能,就是我常說的「醒著生活」。
當然,這不是說學會了觀察就可以掌控思緒的方向,恰恰相反,我們冥想所做的事情不是控制自己不去想什么,而是「看見」自己在想什么,這種感覺一定要你親身體驗,才可以恍然大悟的。一旦我們看見了自己思緒的蛛絲馬跡,我們就可以通過了解自身,從而改善行為。
那句話是這么說的:只有在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時候,我才有機會改變自己。
升級自我 我過去這幾年所寫的全部文章就是為了賦予所有閱讀的人一種「雙眼放光」的體驗,其實說白了,就是在激發(fā)你的多巴胺分泌。但是這份多巴胺可不是那種用轟動博眼球的信息來交換的,你們發(fā)現我的文章越寫越長,就連做的視頻節(jié)目,也偏向于長時間的瑜伽陪伴。 倒也與時間長短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關鍵仍然是我雖然寫的是自我提升,但是不像知識付費那種允諾一種即時回報,這里說的可都是是那種沒有捷徑可走的自我提升,是需要你思考、整合,最終做出行動的。
現在你會明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多巴胺刺激,乍一看學習新的東西,認真閱讀一篇經過作者思考過的文章,是一種需要「高度投入」,卻在短期內收益不明顯的感覺,但是世界上最懂得自我發(fā)展的人,恰恰是花了最多的時間在那種需要高度投入,短期內低收益,長期卻可能產生巨大收益的行動。 這些事情,在不理解的時候,做得不好,那就變成了自律,做得好,其實就是樂趣。 例如認真讀一本高價值的書、創(chuàng)辦公司、花近1萬個小時拉小提琴(這個只是在調侃1萬小時定律,我們之前的文章也分析過了)、長期保持鍛煉等等,事實上,幾乎是全人類都知道但是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比起花2個小時讀一本哲學著作,刷手機或是追綜藝的時間當然更輕松,更愉快了,但是這種明顯是「低投入,短期高回報,長期零回報(甚至是負面損失)」的即時享樂行為,正是多巴胺的陷阱。正如27歲時,拼命看電影看電視劇的我驟然落入人生低谷,陷入抑郁這般的結局(更不用說因此而扭曲的時空體驗,白白浪費的人生,《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間感》)。
“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我們就必須得不斷地學習?!?/strong>
不斷去發(fā)現一個新的自我是我寫作的方向,關注自我成長,學習新的東西正是一種給生活持續(xù)注入新鮮的最佳方案,因為它恰恰需要你做出那種需要「高投入」卻短時低回報的事情,只不過,一旦高投入的行為想要給你回報,那就可能是一種黑天鵝般的不可預估的高回報體驗。
未來最成功的人一定是那些終身學習的人,仔細觀察看看他們的行為模式,你會發(fā)現,他們也一定是最快樂的那群人,因為多巴胺都變成了他們的朋友。再說了,哪怕只是最微小最無抱負的自我提升,還會給親密關系帶來更多的新鮮與甜蜜呢!幸福的伴侶關系一般都來源于自身。
選擇性無聊 我在《數字極簡主義,如何戒掉信息焦慮》那篇文章,第一次介紹了我先生對待手機以及互聯網的態(tài)度,他從2015年起就開始「強制性」放下手機,并且共同商定家里的臥室不得有電子設備參與,也就是不要在睡前刷手機。
2019年夏天我回國陪伴父母,去見我的發(fā)小閨蜜準備留宿過夜,當我關掉手機留在客廳時,她驚訝不已,我把家里的情況告訴她,她哭笑不得:“憑什么他要規(guī)定你什么時候不能用網絡???你居然受得了?”
我為什么答應我先生的提議?這其實不難理解,雖然當時我們也才二十三四歲,正是對社交網絡難以割舍的幼稚期,我當然不能立刻理解他的用心,但是我知道,他的決定是正確的。而且,我們直到今天都在為這個決定而深深受益,我們擁有了更多嬉笑打鬧的時間,更加認真地聆聽對方的傾訴,也因為剝離網絡信息的轟炸而睡得更好了。
這是我第一次明白,選擇性無聊的力量。
其實很好理解,假如我們每天都吃最愛的麻辣燙,那么根據多巴胺閾值提升的效應,大概到第10天,只要聞到麻辣燙的味道你就會想吐了。但是假如你斷食了10天,只喝水,結果是原來那不太有吸引力的胡蘿卜沙拉,也會在這時變得誘人無比。這正是選擇性無聊的力量,我有在間歇性斷食與48小時長斷食的文字里分享過。
當我們降低了新鮮事物對自己對刺激,那么一場雨會比音樂動聽一萬倍,這多有趣呀!這正是通過降低「低投入,高回報」的娛樂活動,來讓自己「更容易快樂」。
腦科學家對長期冥想者的實驗研究發(fā)現,他們更容易快樂,我相信你現在也明白這是為什么了。
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我們已經分享過許多次了,羅馬帝國首富塞內卡家財萬貫,聲名顯赫,卻偏偏每個月都要讓自己吃最簡單的食物,直接睡在地板上,這種主動選擇單調,選擇簡單生活的能力,是一把制服多巴胺的金鑰匙。
事實上,全世界正在經歷的這場疫情正是一個給我們踩剎車的機會,當然也有人因此而陷入更強烈的娛樂刺激圈套,但是終究你會發(fā)現,那些即時的快感多了一層低潮的陰影。疫情當然不是我們主動選擇的,也正因為如此它顯得更加難以忍受,但是換一個角度,如果主動一點,我開始慢一點,不用那么多消費,不用那么多聚餐,那么接下來的每一次消費與和朋友的簡單散步,都會變得更加令人滿意。
時間來到2020年,新冠疫情打斷了數字游民自由來去的旅居生活方式,我和先生還有許多朋友也進入了一種更為被動的狀態(tài),要么停滯旅行,要么被迫前行。我們在德國小鎮(zhèn)的森林里度過了一整個春天,那段每天在林中散步還訓練起了跑步的時光充滿了生機,我也算是親眼目睹了一整片森林從冬季的復蘇。正是在這樣的時日里我寫下了《如何享受閑暇》這篇文字的。
“我發(fā)現自己可以在家里的地毯上花幾個小時,只是觀察一片樹葉,從氣味、形狀到紋路,仔細感覺它在手指手心的獨特觸感,一寸一寸地重新認識一片簡單的葉子。這令我感到很快樂,一是突然尋回了小時候蹲在地上觀看螞蟻搬家的整個整個下午的感覺,二是我竟然在二十歲的最后幾年學會了如何與一片葉子度過一些簡單又干凈的獨處時間?!?/p>
我最喜歡的當代思想家Nassim Taleb就曾說過:“獎勵不用太大,只要頻繁就行?!?/p> 結語|Final Thoughts最后我有一個小小的消息在這里第一次公布。 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對上篇《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間感》的補充,多巴胺這個話題原本就是指引生命方向與幸福感的第一原理,再次提醒,多巴胺的分泌不會帶來幸福。如果你肯更深入地去研究,去觀察,去探索,你會發(fā)現,命里的一切懊惱與疑惑都會迎刃而解。
正是因為和多巴胺變成了朋友,我才堅持寫下了那么多的文章。 寫作這件事情從2019年起就不再為我?guī)砣魏蔚氖杖肓?,我不再接稿,而是做自己的產品,我也不花時間接無謂的廣告,公眾號的文章就突然變成了一件最為干凈與純粹的事情。我順著成長的軌跡,只寫那些真正重要的話題,經過時間考驗的話題。 (當然,這不是說賺錢就是骯臟的,當然不是,賺錢至關重要,我們未來也會聊更多這方面我曾避而不談的話題)但是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在如何賺錢,這也與多巴胺有關,不是嗎?
寫到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我的「長時間高投入,短期低回報」的付出,也就是寫作這件事情,得到了我曾從而使就夢寐以求的結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有三到四個出版社聯系到了我,這樣一個微小的存在,我經過熟慮也選擇了其中的一個可能性,拿到了圖書出版合同,這當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地的事情,編輯甚至直言告訴我,這也絕不是一個賺錢的付出,如今的圖書銷量與成本在國內是極為不成比例的。 只是,于我個人來說,它所帶來的喜悅是多巴胺無法完成的,當然,這其中還需要多巴胺的協助,助我一臂之力完成高價值內容的書稿。我也會在書里更加詳盡地去訴說,我是如何借助多巴胺以及其他更多的神經遞質的幫助,過上夢中的生活的。多巴胺甚至變成了我最好的朋友,讓我選擇去做那些「更困難,但是長期價值更高」的行為。
我在2020年年初推出過一本電子雜志《創(chuàng)造幸?!?,你們很多人都詢問我為什么不做一個紙質版的,希望接下來我們也會在紙張里再次碰面。
這篇文章寫了很多心里話,文風也更隨意了一些,謝謝你們在這里,謝謝你們成為那部分「醒著生活」的人。 作者簡介:艾莉森王。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醒awake(ID:wakeupfirst),醒著生活,探索自由|Allison寫字的地方。責任編輯:小鯨魚 耐高溫淀粉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