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卻吃掉了二分之一的豬肉。 根據(jù)2018年資料顯示,我國總計消費豬肉5400多萬噸,這個數(shù)字超過了世界豬肉消費總量的一半。 再說白一點,平均每一個干飯人一年要吃掉半頭豬。 可以說,豬肉已經(jīng)成為中國百姓餐桌上的最愛了。但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豬肉可沒受到這般喜愛,而且豬肉在肉食界的排序遠遠落后牛羊肉,甚至還比雞鴨魚鵝的地位低下。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讓豬肉受到中國百姓們的青睞?又是什么樣的原因,使得豬肉成為我們中國人經(jīng)常食用的肉類呢? 今天,我們不妨聊一聊關于豬肉那些事兒。 你們知道嗎?人類大腦的發(fā)育水平之所以高于其他靈長類,個中原因竟與“吃肉”有著巨大的關系。 不過,至于是哪位祖先成為第一口吃肉的人,我們不知道。但根據(jù)現(xiàn)有的歷史資料顯示,在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吃上烤肉的人類活動遺跡是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 若再細分誰成為第一個吃豬肉的人,咱也不知道。但要追溯人類最早吃豬肉的痕跡,考古學家可以站出來跟大家分享。 比如有考古研究表明,迄今為止,世界最早的家豬遺骸發(fā)現(xiàn)于安納托利亞東南部的cayonu遺址(土耳其亞洲部分),其年代距今約9000年,我國境內距今8000——9000的河北省武安磁山、內蒙古興隆洼、浙江省蕭山市跨湖橋和河南省舞陽縣也都發(fā)現(xiàn)存在家豬遺址。 ▲古代的豬并不好吃,直到元朝出現(xiàn)閹割技術,才改變了豬的腥味 小編在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豬肉占據(jù)國人餐桌的時間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 根據(jù)《史記》記載:“澤中千足彘(豬),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背酥?,出土的各種兩漢時期的陶俑中,有很多關于飼養(yǎng)家豬的場景。 其實,從另一層含義而言,“吃豬肉”儼然成為了窺視浩瀚歷史的一面鏡子。它與牛羊肉以及與普羅大眾之間,甚至和中國歷史上君王之間,都有著微妙的關系。 豬肉PK牛肉 我們作為農(nóng)業(yè)大國,國家農(nóng)耕文明非常發(fā)達。而且,耕種離不開耕牛,牛也是當時推動生產(chǎn)的主要勞動力。 所以,“?!睂τ诠艜r的人而言,不僅是勤勞的象征,更是一種代表生產(chǎn)力的“符號”。自然不可將其隨意宰殺烹煮。 ▲從秦漢到明清,歷朝歷代都嚴禁宰殺耕牛。如果必須宰殺,需要首先向衙門備案。 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漸淡出肉食行列。 ▲至于《水滸》中大塊吃牛肉的描寫,實在是一種梁山好漢對統(tǒng)治秩序的挑戰(zhàn)。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成為了肉食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相比之下,古時的豬肉地位就顯得很悲劇,不僅地位不高,而且它還成為了“骯臟”的代名詞,遭人嫌棄。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豬的天生雜食性,比起只食用草本植物的牛、羊而言,豬可從來不挑食,甚至糞便都可以直接對其進行喂養(yǎng)。 這么一來,誰還愿意吃豬肉呢? 豬肉PK羊肉 上述我們能看到牛肉占據(jù)第一名的位置是無法動搖的,豬肉根本無法與其相比,那么和羊肉呢? 答案是:不能相提并論。 我們就以唐朝為例。 在唐代,羊肉成為一種從皇宮貴族到普通老百姓都喜愛的食用的肉類。 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熱衷于突厥文化。他說得一口流利的突厥語,經(jīng)常身著突厥服飾,還設計了一個穹廬狀的帳篷,在里面用佩刀割下來烹熟的羊肉大嚼大吃。 ▲唐朝時,對于貴族和鄉(xiāng)紳家庭而言,豬肉甚至是不上餐桌的。 到了北宋時期,對于羊肉的熱愛更甚。據(jù)聞,皇宮中每日宰殺羊數(shù)以百計,有時候羊肉還直接作為官員的薪水發(fā)放。 為此,北宋時期的市場上羊肉的價格比豬肉的價格貴出百倍之多。 有記載顯示,宋真宗時期,御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減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時御廚一年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還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頭。 由此可見,豬肉一直到宋代,仍然處于尷尬的地位。 豬肉VS蘇東坡 或許,只有真正的吃貨才能發(fā)掘豬肉的美味。 ▲蘇東坡不僅喜歡吃豬肉,更對豬肉的做法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研制出了獨特的美味。 蘇軾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其還有一個特別名號——美食家。 蘇軾大文豪不僅可以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絕句,亦能寫出“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詩句。 這首《食豬肉詩》就是蘇軾被貶官至湖北黃州時所寫的。 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官湖北黃州。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而此時的蘇軾經(jīng)過“烏臺詩案”后,已變得心灰意冷。 公務之余,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蘇軾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制豬肉,還將豬肉的烹飪過程和技巧經(jīng)驗寫入了《食豬肉詩》中,讓更多的人知道豬肉的美味。 九年之后,蘇軾到杭州任知州。當時的西湖由于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蘇軾便率眾疏浚西湖,筑堤建橋,恢復舊觀。杭州百姓很感謝蘇軾,聽說他最喜歡吃豬肉,就以豬肉相送。 蘇軾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紅燒,再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人們親切地稱此為“東坡肉”。 在羊肉最貴的宋代,豬肉等來了它的貴人——蘇軾。 可轉念一想,如果他們二者沒有相遇,又會怎樣?比如,蘇軾沒有被貶到黃州,也沒有去到徐州,又或者蘇軾發(fā)現(xiàn)的并非豬肉,而是其他肉呢? 若真如此,那么“豬肉”的逆襲之路可能還要更久。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只有事實。蘇軾與“豬肉”的不解之緣在中華美食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豬肉的逆襲 “東坡肉”的誕生昭示著豬肉開始逐漸成為食譜中的主流。根據(jù)《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豬肉已經(jīng)能夠登上大雅之堂。 不過,真正讓豬肉實現(xiàn)逆轉的還是在清朝。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就愛吃豬肉,有趣的是努爾哈赤的名字就叫“小野豬皮。”根據(jù)《滿文老檔》記載:“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彼麄兂缘牟穗纫话愣际腔疱伵湟詿跞?,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p> 那時,吃肉對于皇家而言也是一頓傳統(tǒng)美味,御膳房將豬肉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腸、豬頭、心、肝、肺等分別裝盤,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 皇太極也喜歡這么吃,據(jù)聞他還從豬大骨上剔下軟爛豬肉,蘸以作料下酒,與大臣同樂。 ![]() ▲豬肉地位演變的歷史,其實從側面也反應出人們對生活的水平和需正求不斷地提高。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人們迫切地向往美好生活,尤其是對肉食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且,國家對養(yǎng)豬業(yè)開始重視,并將養(yǎng)豬與農(nóng)業(yè)施肥結合,讓百姓受惠。 至此,豬肉開始正式成為國人餐桌上的“座上賓”,豬肉成為中國國民第一肉。 ![]() “它是富人的日常肉食,窮人的節(jié)慶膳食,油和工業(yè)產(chǎn)品的來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彼侨绱顺R?,以至中國的飼養(yǎng)場擁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豬,直到今天。 然而,逆襲之路完成的同時,人們對豬肉的品質需求也日漸增高。 不僅要吃的好,還要吃的安全,吃的舒心。 大紅門的冷鮮豬肉,肉材的口感清嫩美味,在家中無論是烹煮或煎炒,都能享受到一頓優(yōu)質的豬肉盛宴。 而且大紅門冷鮮肉從原料、屠宰、分割、包裝,再到運輸、貯藏等均嚴格把控,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營養(yǎng)、健康的無公害肉食品。 ![]() 有時候,一件事,一種物,只要有了故事,便會融入文化,大紅門冷鮮肉也是如此。 一口好肉能帶著我們穿越歷史浩瀚長河,領略華夏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口好肉也能將我?guī)蛭磥頍o盡的美麗之中,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去追尋夢想。 或許某一天,當我們舉箸之間,就是一次緣分和幸福的開始。 參考文獻:《宋史》《禮記》《明宮史》 資料來源:《畜牧科學》《中國養(yǎng)豬史簡述》《中國畜牧史科集》《中國飲食文化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