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七情失調 主要責之于驚恐。《素問·舉痛論》云:“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由于突受大驚大恐,造成氣機逆亂,進而損傷臟腑。肝腎受損,則易陰不斂陽而生熱生風;脾胃受損,則易致精微不布,痰濁內聚,經久失調,一遇誘因,痰濁或隨氣逆,或隨火炎,或隨風動,蒙閉心神腦竅,形成癇病。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未充,神氣怯弱,或素蘊風痰,更易因驚恐而發(fā)為本病。同時情志失調亦常為癇病發(fā)作的誘發(fā)因素之一。 2.稟賦不足 此為先天致病因素,以兒童發(fā)病者為多見,多由母患此病.傳之于子;或胎產之前,母受驚恐,導致氣機逆亂.或精傷而腎虧,所謂“恐則精卻”;或在胎產非止常分娩中,傷及胎氣,稟賦受損,臟腑失調,痰濁阻滯,遇誘因則氣機逆亂,風陽內動而成本病。 3.腦部外傷 由于跌仆撞擊,或出生時難產,均能導致顱腦受傷,外傷之后,氣血瘀阻,脈絡不和,痰濁瘀血內伏于腦,遇有誘因則氣機逆亂,痰瘀蒙閉清竅發(fā)為本病。 4.其他疾病 之后如溫熱病出現高熱,熬津成痰,或邪熱灼傷血脈,血脈瘀滯不暢,痰瘀內伏于腦;或中風之后痰瘀壅塞腦脈,遇有誘因則氣機逆亂,痰瘀蒙閉清竅可發(fā)為本病。 總之,本病常由多種原因造成痰濁或瘀血內伏于腦竅,復因七情郁結、六淫之邪所干、飲食失調、勞作過度、生活起居失于調攝等誘發(fā)因素相激,遂致氣機逆亂而觸動積痰、瘀血。閉塞腦竅,壅塞經絡,而發(fā)為本病。故本病常為發(fā)作性疾病。 二、病機 1.發(fā)病常有七情郁結、六淫外侵、飲食勞倦等誘因而發(fā)。起病急驟為特點。臨床上多有先兆癥狀,但亦可無先兆癥狀,可反復發(fā)作。 2.病位癇病的病位在心(腦)、脾、肝、腎。雖病機不同,病位中心亦有不同,但大多均影響十心(腦)而發(fā)病。 3.病性在初期雖可見到實證,但一般以虛實夾雜證為多見。發(fā)作期以邪實為主。間歇期以臟腑失調為主。 4.病勢總的發(fā)病趨勢是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初起肝風、痰濁、痰火、瘀血等實邢阻滯,繼則傷及心、脾、肝、腎,致本虛標實,虛實央雜,日久不愈,病機復雜,以成痼疾。 5.病機轉化本病的病機轉化取決于正氣的盛衰及痰邪深淺。凡發(fā)病初期,多正盛邪實,日久損傷正氣,痰濁、瘀血等邪實沉固,形成虛實夾雜。如肝風痰濁證,日久不愈,可致肝郁化火,痰郁化熱而成肝火痰熱證;亦可影響氣血正常運行而致瘀血內阻等,此即實證之間可互相轉化或兼夾。肝風痰濁日久亦可木旺克脾土,致脾虛水濕失運或致脾虛痰盛證;肝火痰熱證日久不解,火熱灼傷肝腎之陰,致肝腎陰虛證等,此即實證轉虛證。脾虛痰盛證日久,氣血生化乏源。則可致心血不足證;心血不足日久,精皿同源,則傷及肝腎之陰精,而成肝腎陰虛證等,此即虛證之間亦可互相轉化。凡脾、心、肝、腎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暢,則可致痰濁、瘀血等邪實因素,此即岡虛致實而成虛實夾雜證,使病機越發(fā)復雜,病情越發(fā)加重。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師 > 《神志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