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這樣寫:“在世人中間 不愿意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臟水也可以洗身。”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閑時翻書君: 薩特說“他人即是地獄”, 個體的自由意志,總會有意無意地趨向群體的選擇, 若不如此,個體就有被孤立和異化的危險, 為了避免與別人格格不入, 個體就讓度出一部分自由, 以求得外在的一份安寧。 當內心卻會在夜深人靜之時, 對自己進行審判, 無論裁決結果如何, 自己都是輸的一方。 人生在世,難免出現這樣分裂的時刻。 自主的意志做出背叛自我的決定, 想想多少有些諷刺,又有些無奈。 我并不明白尼采寫這個句子的本意, 只說說我自己的理解吧, 生存和活出自我, 哪一個應該排在前面呢? 這兩者的矛盾的解決, 關鍵在于處理好“決裂”。 用飲食來供養(yǎng)身體, 是為了維系這個精神的寄居之所, 不肯受嗟來之食, 既可以說是精神上的偉大勝利, 但卻也是肉體上的巨大失敗, 這是一種二者的“決裂”, 對于世人或許有教育之意義, 但對個體而已,肯定是一種失敗。 從尼采的句子中, 讀出另一種可能, 既重視世俗的生存行為, 卻又能于污水之中, 保持蓮花的清潔, 這是另一種“決裂”, 認為形體的損毀與被侮辱, 并不能改變一個人內心的志向。 將肉體貶低到純物質層面, 而不連帶精神, 將精神抬高到純理性層面, 而不受肉體的任何牽連。 舉個例子說, 韓信受胯下之辱時, 可能就是尼采所說的具象吧。 如此,便以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 回復了薩特的“他人即地獄”。 簡要來說,即:此人意志堅定,性格偏執(zhí),于其眼中,他人不過是物質,怎樣都無所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