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自成一體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世界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約翰·多恩 薦讀:文學作品之所以引發(fā)共鳴,必然在于普世的精神內核。就像太陽,于地球而言,雖然遠窮無極,卻依然能夠大道其光。因此,無論在非洲,亞洲,還是歐洲,澳洲,似乎任何人都無法拒絕太陽。同理,震撼的文學作品,恰若氧氣于人體的器官,只有呼吸,才能活下去。至于所論的什么體裁,確乎不那么重要了。愚以為,既然小說可以鞭辟入里,發(fā)人深省,那么,短小而犀利的詩歌,更自有它先天的魅力了。詩歌,盡管很多時候,僅僅是寥寥數(shù)語,卻在看似不經意之間,營造出了一種氛圍。而這種氛圍,便是閱讀詩歌文本時形成的一種或多種并存的內在而獨特的生命體驗。相互映照之下的閱讀體驗,其精神維度和層級才談得上豐富多彩。2020年,又一個庚子年。這一年,和12年前一樣,注定崎嶇而平凡,必將被歷史鐫刻和銘記。2019新冠肺炎疫情,洶涌澎湃,繼中國之后,席卷了世界上一半的國家和地區(qū),可以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部分。以上部分,我們可以歸之為“前序的鋪陳”。不過,隨著疫情不斷蔓延,國家之間便有了嫌隙。但是,詩歌里濃烈抒情和強烈的呼吁的幾個句子,依然透出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詩歌作品,仿佛生下來便賦予了生命力。在面對疫情的當下,約翰·多恩這首寫于17世紀的作品《喪鐘為誰而鳴》,在海明威引用之后,依然能夠沖上新時代的熱搜,足見其詩歌作品的強勁道韌性和綿延不絕的精神內核?!?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結尾兩句,巧妙地回答了題目中的設問,戛然而止,同時又那么余味悠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