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擺脫壓力,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新用戶2417JhhG 2020-09-22

    本文共有 66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今天,我想聊聊「壓力」這個話題。

    壓力源于什么呢?大多數(shù)情況下,源于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

    年輕時,會恐懼自己的收入和發(fā)展,會焦慮「我這一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我還有出頭的機會嗎?」「我能不能買得起房?」「我能不能在大城市里扎下根?」,諸如此類。

    長大了一些,會開始恐懼生活的穩(wěn)定被打破。會擔憂,我有沒有成長,會不會遭遇中年危機,會不會被公司裁員、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出現(xiàn)什么意外;同時,開始下意識地排斥挑戰(zhàn)和新事物,不希望改變現(xiàn)狀。

    而有了一定的事業(yè)和家庭,又開始恐懼子女的發(fā)展。會煩惱:孩子能不能上好一點的學校,會不會遭到欺負,會不會學壞,會不會變得平庸、碌碌無為,甚至,會不會怨恨自己沒有能夠給他更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那么,這些恐懼又源于什么呢?源于欲望。

    比如:恐懼「能不能在大城市扎根」,是基于「我想享受大城市的便利、繁榮和現(xiàn)代化」的欲望。

    恐懼「能不能買得起好的房子」,則是基于「想盡可能改善居住環(huán)境」的欲望,基于「想住得舒服、開心(也許還包含虛榮心)」的欲望。

    恐懼「孩子能不能上好學?!?,則是基于「我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的欲望,想讓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好、更輕松的一生……

    欲望不是一個貶義詞,實際上,正是欲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但同時,欲望也具備一個特點:它會膨脹。

    當我們滿足了一個小目標之后,很少有人會就此滿足,而是會產(chǎn)生一個更大的、需要繼續(xù)追逐的目標。

    那么,這些由欲望而生成的目標,就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任務,壓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喘不過氣。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也就是造就我們壓力的源泉 —— 我把它稱為「人生絕望三定律」:

    • 1)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實現(xiàn)了一個目標,你又總想追逐更大的目標。

    • 2)恐懼是人人平等的。無論你在什么階段、什么圈層,你必然都會面臨專屬的煩惱。

    • 3)任務是永遠做不完的。你完成了越多的事情,就會有更多的事情待完成。

    看完上面這一大段,你是不是感覺壓力更大了?

    好了,玩笑話就到此為止。我想說的是什么呢?

    壓力這種東西,它真實地存在于客觀世界嗎?并不是的。它只存在于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內心。

    一切壓力的源泉是什么?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背負」上的負擔。

    我們被拋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帶著什么而來,也終將不帶走什么而離開。但為什么我們要在這或漫長、或短暫的一生里面,給自己背負上這么多的東西呢?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會面臨屬于自己的欲望、恐懼和任務,它們是一視同仁的,每個人都一樣。

    但不同的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選擇看待它們的方式,理解它們的方式,跟接納它們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欲望的主人,而不是被欲望所奴役。

    一個快樂的人,跟一個不快樂的人,很大的差別在于什么?前者清楚自己內心想要什么,于是可以把欲望轉化為動力,讓自己一步步不斷地成長;而后者呢,則是被欲望驅使,成為欲望借以成就它自己的工具。

    這其實就是「接納自我」的核心。

    我們總是在逃避壓力、追求幸福,但本質上,幸福和壓力,本就是一體雙面的東西:它們都是這個世界加之于我們身上的種種屬性,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承擔的責任和角色,所呈現(xiàn)在我們認知里的面貌。

    你看到了陰影,那么它就會滋長開來,成為壓力;你看到光,那么它就會被包容,成為幸福。

    所以,在這篇文章里,我想跟你分享一些簡單的方法。它們有著嚴謹?shù)目茖W支撐,也是我這幾年里一直在踐行的方式。

    它們當然不可能幫你實現(xiàn)欲望、解決問題,但我希望,通過這些方法, 你能慢慢轉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從而更好地將壓力轉化為幸福。

    在開始之前,我想再次提醒你:真正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是能夠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成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讓自己「無需費力去做」,這樣才有意義。

    因此,你不妨把這些方法看作一件件小工具,你可以試著把它們拿出來,試用一下,再去思考:如何把它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哪些工具是適合我的、能用得上的?如何把它們組合起來?

    希望能幫到你,切實有效地擺脫壓力。

    整體而言,我把這些擺脫壓力的小工具,分成「認知」和「行為」兩部分。

    這兩部分最好能夠結合起來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

    1. 認知部分

    1)分清內心和他者

    我們的壓力源于種種欲望。但是,這些欲望,究竟是你內心真的想要,還是因為別人告訴你「你需要」?

    舉個例子:你想要一套大房子,是你真的需要一套大房子來滿足你的具體需求(比如:需要一個書房來放藏書),還是你就是覺得,你「需要」一個大房子?

    必須知道:這個世界的一個策略,就是不斷向你灌輸「你需要這樣」「你需要那樣」的規(guī)訓,從而把你困在欲望和壓力的牢籠里面,讓你成為這個世界既定規(guī)則里的一份子。就像籠子里的倉鼠一樣。

    所以,我一直提倡的一個觀念,就是:

    分清楚:你現(xiàn)在做的事情、面對的煩惱、追逐的欲望,是來自于你自身,還是來自于外界。

    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周里撥出幾天,在早晨或睡前,花3分鐘思考一下:

    對現(xiàn)階段的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

    你不一定要有答案,甚至,你可以不斷推翻和否定前一天的想法,但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不斷強化關注內在聲音的能力 —— 你會逐漸把目光從外界,轉換到自己。

    這就是關鍵。重點其實不在于你的答案,而在于,通過這種不斷跟內心對話的方式,讓你自己不至于被紛紛擾擾的信息所迷失,能夠更好地覺察到內心的傾向。

    2)找尋下位替代方式

    前陣子,有讀者在文章下留言,說他找不到方向。我問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說:賺很多錢。

    說實話,這不是一個好的思考方式。

    為什么呢?很簡單:賺錢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它一定只能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

    也就是說:你賺了錢之后,想用這些錢做什么?這才是你真正需要去問自己的問題。

    一旦你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下一步,就是去思考:這件事情有沒有下位的替代方式?我能不能現(xiàn)在就開始動手?

    舉幾個例子:

    我想環(huán)游世界。那么,能不能把目標縮小一點,先攢一點錢,然后辭職,花兩個月走一走東亞;再攢一兩年,再辭職,走走歐洲?

    我想開一間書店。那么,我能不能從一家小小的書吧開始,甚至,從一個線上社群、線上活動開始?

    像我有位讀者,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吧,今年終于辭掉工作,在云南開了一家小書吧。盡管只有10平米,但這就是她朝夢想邁出的堅實的一步。我也相信,慢慢來,這家書吧一定能夠跟著她一起茁壯成長,變得更大。

    我想做慈善、做公益,那么,能否從現(xiàn)在開始,身體力行地做一些簡單的行動?比如發(fā)起捐書活動,去當?shù)刈鲋驹刚?,組建公益社群,做傳播……諸如此類。

    人一定向往著更好的生活,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當我們還沒有到那個階段的時候,該怎么做呢?是等一切到位了再行動嗎?不是的。有多大的能力,就可以做多大的事情。沒有條件,就想辦法去創(chuàng)造。先行動再說。

    實現(xiàn)一個有意義、有幸福感的生活,一定需要很多錢嗎?我覺得不是??鞓肥嵌鄻踊?,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更充實,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遠遠好過把一切都放在錢上面。

    3)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我們在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什么?就是過度關注結果,總喜歡用結果來衡量一切。

    但實際上,這正是壓力的來源。過于追求結果導向,會把你的目光聚焦到結果上,以及結果與現(xiàn)狀的差距 —— 這會給你不斷帶來阻力,讓你一直活在追逐之中。

    所以,一個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是關注行動的過程,在過程中去尋求樂趣、意義和成長。

    我在 什么樣才是好的生活?中提到過,一個好的生活,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呢?

    • 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 在過程中能體驗到愉悅感;

    • 平衡難度和能力,讓自己感受到成就感;

    • 出于自我意愿而非外界影響去行動。

    這四點就能構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讓自己始終保持激情和活力。

    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有「結果」的位置嗎?其實沒有。很多時候,重要的并不是你「做得怎么樣」,而是通過這個過程,你從中得到了什么。

    保持成長心態(tài),從過程中獲得動力,讓自己成長,也讓自己做的事情跟隨自己不斷變得更好、不斷完善 —— 這才是一件更加幸福的事情。

    4)彌補感性的陷阱

    前面講過,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壓力都來自于恐懼。而恐懼本身,就是一個根植于我們大腦深處的天性,是不由我們所控制的。

    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恐懼,往往并不是對現(xiàn)實真實的映照,而是被我們的認知扭曲之后的結果。

    最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災難性思維」:

    對尚未發(fā)生的事情,懷著一種負面的預期和擔憂,并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重,擔憂它會一直惡化和變壞。

    比如:公司最近單子有點少,會不會有經(jīng)營壓力?會不會倒閉?如果倒閉了,我現(xiàn)在是不是很難找到工作?這么長的空窗期,等大形勢穩(wěn)定之后,競爭力是不是會差了很多……?

    你會發(fā)現(xiàn),這種思維方式,會不斷關注到「更壞的結果」,然后把可能性變成確定性,不斷地推演下去,讓自己陷入到對「災難」的恐懼里面。

    如何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呢?不妨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

    (1)可能發(fā)生的最壞情況是什么?

    (2)它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3)我能做些什么?

    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讓理性參與進來,來干預我們感性的盲目和沖動,盡可能把它調整到一個更「客觀」的位置。

    這一步,最好能跟行動和信息結合起來。舉個例子:你非常擔憂一件事情可能發(fā)生,那可以怎么辦呢?你可以去咨詢別人對此的看法,也可以去制定計劃,盡可能降低發(fā)生的風險。

    只要你這樣想:每行動一次、每獲取一次信息,「最壞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都會下降那么幾個百分點,感受就會好很多。

    2. 行動部分

    5)控制自己的負荷

    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 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每天要工作多少時間,才能產(chǎn)出最大的績效呢?答案是 4-5 小時。

    如果長期高于這個時間,人們就會疲勞、分心、狀態(tài)低落,會導致工作出錯或表現(xiàn)不佳 —— 這也是長期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所以,我自己給自己規(guī)定的每天工作時間,就是 5 個小時。其他的時間,我可能會看一些輕松的書籍、視頻,思考一些問題,讓大腦從工作狀態(tài)中恢復過來。

    同樣,一個簡單的建議是:

    • 1)在自己的一天里面,找出精力最集中、最不受干擾的 4 個小時,劃出范圍。比如「每天的 10:00 - 12:00 和 15:00 - 17:00」。

    • 2)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這個時間段里面。

    • 3)時間一到,就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去做,不要被其他瑣事分心。

    如果你每天都能在這段時間內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那你就已經(jīng)非常高效了。

    當然,大家的上班時間肯定不止 4 小時。那么其他的時間,就可以做一些比較輕松的、不費腦子的事務性工作,減輕大腦的負擔。

    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一個平衡:既能夠讓自己保持盡可能高的產(chǎn)出,又能讓身體工作在一個適度的強度之下,不至于超負荷。

    6)迭代思維

    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嗎?其實不是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是不現(xiàn)實的,更現(xiàn)實的做法是,先做出來,再想辦法不斷去優(yōu)化它。

    完成優(yōu)于完美,行動優(yōu)于計劃。

    重點是什么呢?要相信一點,那就是你是時時刻刻在成長的。這一刻的你所認為的「完美」,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變得「不夠好」。既然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追求「足夠好」,再讓它跟隨自己一起成長。

    所以,建議是:

    • 1)摒棄「一步到位」的完美心態(tài)

    • 2)思考「我如何才能把它做到足夠好」—— 亦即:把最核心的點做到80分、90分,其他的點做到60分即可。

    • 3)關注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并留出修改和優(yōu)化的空間。

    用這種心態(tài)去做事情,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變得更加順利。

    7)保持隨時出擊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無論你在什么行業(yè)、職位,一定要想辦法去貼近「一線」。

    這個「一線」,可能是你的業(yè)務,可能是你的客戶群體,也可能是你的技能領域。一定不要斷開跟一線的聯(lián)系,時刻保持自己知識體系的更新,保持自己的「手感」。

    要知道,這個世界每一刻都是在更新的。永遠有新的產(chǎn)品出現(xiàn),永遠有新的需求被挖掘。人的深層天性不變,但浮上水面的,時刻都在變化。

    保持跟一線的聯(lián)系,讓自己時時刻刻都擁有「重新開始」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遭遇沖擊時,能夠在動蕩之中,尋找到新的機會點。

    同樣,當你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你面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焦慮,也會大大減輕。

    8)試一試創(chuàng)作

    如果你長期處于壓力之中,一個簡單的建議就是:培養(yǎng)起創(chuàng)作的習慣。

    這種創(chuàng)作,可以是寫作,拍視頻,也可以是動手做點什么東西出來 —— 總而言之,要動腦跟動手相結合,每天撥出一點時間去創(chuàng)造。

    這一點,我在 去創(chuàng)造,不要消費 中寫得很詳細了:創(chuàng)造是一種高層級的快樂。與此同時,它會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刺激多巴胺分泌,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強的激情和活力,從而來對抗生活中的壓力。

    當你從創(chuàng)作的心流中走出來,那種成就感、滿足感和愉悅感,是絕對無與倫比的。

    9)記錄生活中的美好

    我的生活管理系統(tǒng)里面,專門有一項,是記錄每天「開心的事」。

    這些開心的事,可以非常細節(jié)。比如:看到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發(fā)現(xiàn)一個小眾的網(wǎng)站或工具,想到一個很有趣的小點子,跟朋友聊到一個好玩的話題,又或者是給生活創(chuàng)造一點點儀式感,諸如此類。

    當你抱著「今天又有哪些開心的事情呢」的心態(tài),那么你看待自己生活的眼光,也會完全不一樣。

    把它們記錄下來,不定期翻閱,用那些豐富而有溫度的回憶充實自己。這將是你對抗壓力和疲憊的堅實鎧甲。

    10)拓展社交圈子

    人永遠是需要社交聯(lián)系的生物。神經(jīng)科學發(fā)現(xiàn),長時間的社交隔離,會對大腦的神經(jīng)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從而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調控情緒的能力。

    反過來,當我們投入社交之中時,我們相當于在鍛煉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提高它的密度和血流量,這使得我們可以更好地抑制和對抗壓力。

    所以,一個簡單的建議是:走出去,多認識一些人,多接觸一些人。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

    試著去參加一些線上或線下的活動或興趣小組,一起去做一些需要動腦、動手的事情,比如手工、烘焙、沙龍、密室、桌游……這可以給你的生活不斷注入活力。

    11)探尋新鮮感

    為一成不變的生活加入一些新鮮感,是緩解壓力、讓自己保持熱情非常有效的方式。

    以我為例,我自己的做法,是不斷去學習一些新的東西,比如前陣子就在接觸人工智能。后面可能也會想做一些視頻,用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一些新的選題和內容。

    如果你時間非常緊,不妨試著每周抽出幾天,去看一些平時可能不會看的東西,接觸一些不熟悉的領域。

    不一定有趣,也不一定有用,但是它們可以豐富你的生活,讓你始終保持新鮮感和期待感。

    12)適度的運動

    這可能是最簡單的辦法了。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的運動可以上調腦干藍斑核中一種叫甘丙肽的多肽的水平,而甘丙肽可以有效緩解焦慮。同時,定期的中強度運動,也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提升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大體上,每周大約120分鐘的適度運動(比如散步和慢跑),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時間更長的有氧運動會更好。

    如果有條件,可以試一試 HIIT,或是去參加一些有氧活動,比如打球、登山、戶外,或者簡單的器械操練,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消除壓力源,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來抵抗壓力的侵蝕。

    13)練習冥想

    冥想是一個從宗教(禪修)中借用過來的概念。心理學中的冥想,跟宗教已經(jīng)沒有什么關系,它主要是一種放松的技巧。

    你可以按照這個簡單的步驟練習:

    (1)閉上眼睛,保持緩慢、均勻的呼吸,約8-10秒一次呼氣/吸氣。

    (2)這個過程中,你腦海中一定會閃過很多念頭,保持對它們的觀察,「看」著它們起起落落。只觀察,不投入。

    (3)保持15分鐘。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做法。更復雜的技巧,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學習。

    其實冥想并不神秘。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經(jīng),擴張血管,降低心率,讓身體進入近似于睡眠的狀態(tài)(只是近似,差別依然很大);而對念頭和想法保持「觀察」,則可以鍛煉前額葉,提升大腦對情緒的控制和抑制能力,從而更不容易感到焦慮。

    目前有不少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的冥想對大腦結構會有一些影響,比如:前額葉皮層變厚,海馬體積增大,杏仁核體積收縮……這些跟提高理性的抑制能力、記憶力,降低情緒敏感度,都會有一些幫助。

    14)關注內心的感受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大腦控制力、讓大腦變得更加敏銳的方式。

    具體的做法,我在 人一定要活得非常理性嗎? 中也講過:

    生活中,任何場合,當你產(chǎn)生任何一種情緒時,不妨問一問自己:

    我產(chǎn)生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感受?為什么?

    你可以在任意時候這樣做,當然,不是說每一次都要這樣,剛好想起來時做一下就可以了。慢慢練習,直到將它內化為習慣。

    這個做法的本質是什么呢?依然是鍛煉我們的前額葉。就像肌肉一樣,你越是鍛煉它,它就會長得越密,用起來愈加得心應手。

    對抗壓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可以理解為:使用大腦的理性,跟感性所產(chǎn)生的欲望和恐懼相對抗。

    你越是讓步,感性就會滋長,成為你的主宰。

    只有掌控自己的主動性,你才能讓生活重新回歸正軌。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