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隆合:玉器.收藏.藝術(shù)——植根文化生命力 “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唐朝時期,每逢七夕,宮內(nèi)設(shè)有夜宴,宮女們便各自乞巧,這個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成為七夕節(ji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傳聞,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神女,會織無縫的天衣,每逢七夕鵲橋相會時,民間女孩們,便擺上瓜果祭拜,對著明月,祈求仙女能給她們一雙靈巧的雙手,也能學得半分那巧奪天工的女紅手藝。 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古代常見的便是“穿針乞巧”,《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保@是漢代的七孔針,是一項復雜,耗費巧思的手藝,到元代,又有難度更高的九尾針,這乞巧,實際上是民間女孩們的斗藝、比巧。 至于現(xiàn)代呢,民間也留存下了一些工序精密的手工織布技藝,來繼承千百年前乞巧女孩的手藝。但絕大部分現(xiàn)代人們,已經(jīng)不用拿著針線去做女紅了,所以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有誰,在七夕晚上擺著瓜果和織物乞巧。 畢竟,“巧”不是“乞”來的,所謂“曲熟韻自來”,那所有巧奪天工的手工藝活,都是朝朝夕夕苦練出來的。而玉雕界有哪些“巧”活,也是這“曲韻自然來”,能令人嘆服可比天工的呢? 一個,是鏈雕,也就是鏈子活。它起源于玉石鉆孔技術(shù),春秋戰(zhàn)國,發(fā)展成套環(huán)工藝,直到宋朝,隨著大量的花鳥、瓶爐玉器的出現(xiàn),這項工藝則進一步發(fā)展成成熟的鏈雕。 鏈雕若是搭配立雕,鏤空雕玉器,則是錦上添花、強強聯(lián)合。在一般的玉雕中,它并不常見,因為這項高難度的細巧活,堪稱絕技,對雕刻功力要求極高。且鏈條,在每件作品上的用法、效果都不同,須得活用巧用,方能搭配出意境絕佳,造型豐富的玉雕作品。 另一個,是薄胎。要達到一器一色,亮似琉璃的效果,除了要選擇純凈度高、韌性度高,帶有透光性的玉材,還得做到胎壁薄厚一致,胎體無死角,雕花與整體厚薄協(xié)調(diào)。 靈動而端莊,薄胎之薄,是如履薄冰,無足夠的經(jīng)驗,十二分的注意力,是難以成就這項工藝的。 無論是鏈雕,還是薄胎,因原材料的特殊性,做工時候一步失算,便可能導致玉體破碎,覆水難收,它們是為藝術(shù)而生的,它們生來就是用來被觀賞的??赡鼙绕鹉巧衽臒o縫天衣,還遠不夠。但這世俗的,不計利害得失的赤子之心,最能撫慰凡人心。 ———————————— 官網(wǎng):www.jade999.com ▏微博:@朝隆合和田玉 |
|
來自: 睫毛上的風塵 > 《玉雕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