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248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dǎo)讀:仲景所列35首止吐方,重復(fù)者3首(吳茱萸湯、小柴胡湯、四逆湯),實有32首。治療常見嘔吐,這些方就夠了。(編輯/閆奇峰) 仲景創(chuàng)35首止吐方 作者/沈紹功 《傷寒論》21首: (1)葛根加半夏湯——外邪內(nèi)迫陽明而嘔逆。發(fā)汗解表,降逆止嘔。 (2)小青龍湯——表實兼水飲而干嘔。外解表寒,內(nèi)消水飲。 (3)五苓散——太陽蓄水重證,水逆而吐。化氣行水,兼以解表。 (4)生姜瀉心湯——胃虛水飲食滯,干噫食臭。和胃消痞,宣散水氣。 (5)甘草瀉心湯——脾胃虛痞而干嘔。補中和胃,降逆消痞。 (6)黃連湯——上熱下寒,欲吐。清上溫下,和胃降逆。 (7)旋覆代赭湯——胃虛痰阻,呃逆不除。和胃化痰,重鎮(zhèn)降逆。 (8)十棗湯——懸飲嘔逆。峻逐水飲。 (9)梔子生姜豉湯——熱擾胸膈若吐。清熱除煩,降逆止嘔。 (10)小柴胡湯——少陽膽熱,心煩喜嘔。和解少陽,和胃止嘔。 (11)柴胡桂枝各半湯——太陽少陽兼證,節(jié)痛微嘔。和解少陽,發(fā)表止嘔。 (12)大柴胡湯——少陽證兼里實,嘔不止,心下急。和解少陽,通下。 (13)四逆輩——脾虛寒濕,腹?jié)M而吐。溫中散寒。 (14)四逆湯——少陰陽衰,吐利厥逆。回陽救逆。 (15)通脈四逆湯——少陰格陽,面赤干嘔?;仃柧饶?,宣通內(nèi)外。 (16)白通加豬膽汁湯——少陰戴陽,干嘔且煩?;仃柧饶?,宣通苦降。 (17)真武湯——陽虛水泛,上逆于胃。溫陽行水,和胃降逆。 (18)豬苓湯——少陰陰虛,水熱互結(jié),上逆犯胃。養(yǎng)陰清熱,利水降逆。 (19)烏梅丸——蛔厥,得食而嘔。寒溫兼施,安蛔止嘔。 (20)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上熱下寒相格,食入即吐。辛開苦降,寒溫并用。 (21)吳茱萸湯——肝寒犯胃,濁陰上逆。溫肝散寒,降逆止嘔。 《金匱要略》14首: (1)小半夏湯——胃停水飲,上逆作嘔,嘔而不渴。蠲飲止嘔,治嘔祖方。 (2)大半夏湯——虛寒胃反,心下痞硬。補虛和胃,潤燥降逆。 (3)吳茱萸湯 (4)四逆湯 (5)小柴胡湯 (6)大黃甘草湯——胃腸實熱,失于和降。清熱通腑,和胃降逆。 (7)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邪熱內(nèi)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腸。清熱和中,降逆止利。 (8)半夏瀉心湯——寒熱結(jié)胃,中焦氣痞。辛開苦降,調(diào)中和胃。 (9)半夏干姜散——脾陽不足,寒邪犯胃。溫陽健脾,降逆止嘔。 (10)茯苓澤瀉湯——中陽不足,停飲胃反。溫胃化飲,和胃降逆。 (11)橘皮竹茹湯——胃虛有熱,氣逆上沖。清熱補虛,和胃降逆。 (12)橘皮湯——胃寒氣閉,失于和降。通陽除厥,和胃降逆。 (13)生姜半夏散——寒飲搏結(jié),氣機受阻。辛散寒飲,舒展陽氣。 (14)豬苓散——飲停膈上,嘔吐思水。健脾利水。 仲景所列35首,重復(fù)者3首(吳茱萸湯、小柴胡湯、四逆湯),實有32首止吐方。 嘔吐、干噦、惡心、噯氣等消化證,總因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致。治療總以和胃降逆為大法,投小半夏湯為祖方,以半夏、生姜為主藥。其中加減變化如下:如果是胃中寒飲更甚,上下兩焦氣機被阻,胸陽不得舒展而胸中煩悶,宜減半夏1/5用量,生姜用量倍增,便是生姜半夏湯;虛寒胃反,上逆便燥則以人參補虛,白蜜潤燥,便是大半夏湯;虛寒夾肝氣上逆,吐涎頭痛加吳茱萸,便是吳茱萸湯;邪熱上逆于胃,下迫于腸,干嘔而利,加黃芩,便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寒熱相格,食入即吐,加黃連,去桂枝、半夏,便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飲停膈上,嘔吐思水,投豬苓散;中陽不運,飲停而頻吐,加桂枝、生姜,成為茯苓澤瀉湯;陰虛水熱互結(jié),去白術(shù),伍阿膠,成為豬苓湯。 經(jīng)方組成,首先是嚴(yán)格的“對證”,要有鮮明的辨證針對性。其次是“少而重”,藥味不多,藥量很大,所謂的“方減藥精”。 經(jīng)方派的特色應(yīng)當(dāng)為后人所效仿,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環(huán)境氣候的改變、飲食習(xí)慣的不同,經(jīng)方不能一成不變,應(yīng)當(dāng)創(chuàng)新,方能奏效。 至少有3處要變革: 一是經(jīng)方善用姜、棗、草,棗、草均較甘膩,現(xiàn)代“活體”居多,用之反而有害,應(yīng)當(dāng)棄之,其中止吐必用生姜,古人以片計量,不確切,應(yīng)以5~10g為準(zhǔn); 二是學(xué)習(xí)經(jīng)方的組方特點,保留主輔藥并換算成現(xiàn)代的劑量投之; 三是在符合辨證的前提下,配用現(xiàn)代藥理研究的成果,一則可以增效,二則可以“知其然”。 總之,經(jīng)方不可丟,但經(jīng)方必須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