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杜華平blog的博客 詩詞的用韻問題,還不止前文所談這些。本文不妨再介紹古體詩特別是篇幅稍長些的古體的韻式。 作詩有年的老手,多瞧不起只會寫短章的人。因為絕句或八句的律詩,規(guī)則太簡單,變化太少,一年時間就能寫得很地道。篇幅長的排律,對于寫作者來說挑戰(zhàn)太大,束縛太大,一般人不敢問津。篇幅長的自由古體,如五古、七古,既有相當?shù)淖杂啥?,但又因為?guī)則太少,寫起來很有些難度,它是許多老手爭勝的主要武器。五七言古體,訣竅多半在于用好古詩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這里專談五七言古體的韻式。 在五七言古體中,五古用韻變化較少,全詩以隔句用韻,一韻到底為多,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如初中課文中的“種豆南山下”一首,第二句開始隔句押韻,韻腳字分別是:稀、歸、衣、違。其一“少無適俗韻”,也是如此,韻腳字分別為:山、年、淵、田、間、前、煙、顛、閑、然。熟悉平水韻的人知道,這與唐宋近體的韻有別,這些字是相鄰的幾個韻。考慮到陶淵明生活的晉宋時代屬于上古音向中古音的過渡時期,我們似乎不能用押寬韻的概念來概括此詩的用韻方法。不過,由于五古成熟于六朝,后世文人寫作古體往往仿照魏晉,于是就有古體用寬韻之定例。說到《歸園田居》五首,還必須提到其二,抄錄于下: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粒懵渫菝?。 韻腳字中鞅、往、廣、莽四字都是平聲,“長”如作長度解,也是平聲,但“想”字則肯定是上聲字,那么這首詩還把平仄兩種聲調(diào)的字放在一塊押韻了,這在部分古體中是有的。 五古中還有一體是換韻的,早的如蔡琰長篇抒情名作《悲憤詩》,開頭十四句隔句押常、良、邦、強、祥、光、羌、亡,隨后十六句隔句押拒、女、阻、腐、聚、語、虜、汝,再下來四句押罵、下,六句押坐、可、禍,十六句押理、起、耳、已、喜、里、己、子,如此等等。唐宋五古,長篇換韻的稍多,短篇多不換韻。 七言古體,大概發(fā)源于西漢武帝時柏梁臺聯(lián)句,柏梁聯(lián)句為句句押韻,故六朝時的七古也多是句句押韻,如曹丕的《燕歌行》: 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一作“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此詩寫景抒情都特別精彩,語句朗腸,情思婉轉(zhuǎn),非常感人。句句用韻的方式加強了全詩綿長不絕的情思、深情款款的抒情調(diào)子。這種用韻方式后來一直有不少詩人沿用,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即是著例,黃庭堅的《武昌松風(fēng)閣》也是如此。 唐宋七古更多的有換韻。先看張若虛的名作《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這是初唐體的不朽名篇,也是中國古典詩的絕唱。從用韻的角度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全詩每四句一韻,換韻即換意。每韻都是從第一句開始押韻,然后二、四句再押,全詩韻腳簡化如下:(標出韻腳,不押韻的句子標為〇,換韻后的首句用黑體) 平生〇明 甸霰〇見 塵輪〇人 已似〇水 悠愁〇樓 徊臺〇來 聞君〇文 花家〇斜 霧路〇樹 這首詩韻律感很強,旋律回環(huán)往復(fù),悠揚跌宕,這個特點在韻式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全詩每四句一韻,整齊排列,絲毫不紊;換韻時首句起韻,粘連緊密;全詩9個韻,只有一個韻為仄韻,而這個韻恰好從意義上看是全詩主題,旋律上屬于全詩的高潮。簡單的韻式中文章不少,如果不是圣于詩者,恐難做得如此完美。 不過,客觀地看,這種韻式還是太簡單了,如果說在張若虛的時代,它既體現(xiàn)了詩意本身的要求,同時也還顯得很新鮮,但到了后來,當它被人們一再應(yīng)用之后,它甚至可能顯得太古板。 那么試看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fēng)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fēng)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fēng)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yīng)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韻腳標示如下: 川邊天 吼斗走 肥飛師 脫撥割 蒸冰凝 懾接捷 改變了一般詩歌兩句一韻、四句構(gòu)成一個結(jié)構(gòu)單元的做法,使用了三句連續(xù)押韻構(gòu)成一個結(jié)構(gòu)單元然后換韻的新的用韻和結(jié)構(gòu)方式,正如全詩的意境奇創(chuàng)一樣,形成一種奇特的音韻效果。 用韻更豐富的,影響很大的是杜甫的七古。如《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fēng)。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杜甫題畫詩成就很高,這首篇幅不長,首六句隔句押韻,押的是入聲韻,中五句押東、通、龍、風(fēng),為平聲韻,把句句押韻與隔句押韻交錯起來,末四句押比、里、水,為上聲韻,而“水”字恰好與開首第一句遠遠呼應(yīng),全詩構(gòu)成一種既變化無端,又針線嚴密的音韻效果,非常耐人尋味。 此后的韓愈更是把七古韻式玩得出奇制勝,令人震驚、使人嘆服的地步。如《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全詩韻腳標注如下: 河波〇歌 苦雨 高號〇逃〇臊〇皋 里死 還班〇蠻〇間〇攀 歌科多他何 要特別說明的是,倒數(shù)第二韻“他”,上古時期讀如“托”,中古以來逐漸與現(xiàn)代漢語讀音相同,但中古以后,可能在許多方言中這個字還多像上古一樣發(fā)音,故中古時期韻文中,此字常用來與尤韻字互押。這首詩中,換韻的位置、韻腳間隔的頻度,都變化極大,一下用常例,一下用變例。用韻正與詩人內(nèi)心郁憤不平、不斷起伏變化的情緒相適應(yīng)。 韓愈用韻最怪的地方,被后來歐陽修《六一詩話》點破了,歐陽修說: 余獨愛其工于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旁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fù)旁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 韓愈力強才雄,性格孤傲而不免有些古怪,所以表現(xiàn)在詩韻上,也是故意與人們常規(guī)心理唱反調(diào),好押的韻,如《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全詩用的是最容易的下平聲七陽韻,以韓愈之才,這實在太容易了,但他卻偏偏要泛入明、鳴、名、丁等旁韻字,讓它們與七陽韻相押,而《病中贈張十八》押的是上平聲三江韻,這個韻部字少,常用字尤其少,屬于險韻,歷來很少人敢用來寫長篇,韓愈不僅用它來寫長篇,而且故意押得特別嚴,絕對不用鄰韻字來替代,這就是歐陽修所說的“因難見巧,愈險愈奇”。歐陽修曾把自己這個發(fā)現(xiàn),在詩會上宣布,結(jié)果被他所敬服的梅堯臣所嘲笑,梅堯臣說這樣用韻的韓愈是“木強人”。 今人寫舊體,一般認為應(yīng)該從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入手,近體規(guī)則較明確,容易掌握,篇幅又短,錘煉費時不太長。但近體寫熟之后,應(yīng)向五七言古體挑戰(zhàn),而且要向篇幅稍長的古體挑戰(zhàn),這方面,唐宋名家為我們作了很多示范,也留下了許多經(jīng)驗教訓(xùn),寫作時如果能反復(fù)品讀他們的好作品,對我們提高是有直接幫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