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鐵路大橋坐落在昌黎與灤縣交界處,是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的。1894年建成,至今已110多年,是我國最老的大型鐵路橋梁。 要修建古冶至山海關(guān)之間的鐵路,就必須修建一座跨越灤河的鐵路大橋。當時金達特地請來英國的橋梁專家喀克斯承建??怂拱褬蛑愤x在了灤州的榆山與昌黎縣境的武山之間的河道。 由于灤河的河床泥沙較厚,又值洪峰季節(jié),打樁遇到極大困難,橋墩屢筑屢塌。后來,喀克斯請一位日本工程師幫忙,打下的木樁照樣被激流沖走。繼而,喀克斯又把建橋工程轉(zhuǎn)包給一位著名的德國工程專家。德國工程專家特意從山東膠州灣請來一批德國“機匠”,采用空氣打樁法修筑橋墩。因灤河水勢太猛,根本無法作業(yè),德國工程專家在情急之下,不顧后果,炸掉了灤河西岸的獨石山。 高有十數(shù)丈的獨石山是正對灤河主河道的一塊巨石,從上游飛瀉而下的急流撞在其上立即轟然激返,折向東南,從而使灤河下游的河道一直靠近昌黎縣境一側(cè)。它被炸毀,急流不再東折,而是在緊靠灤州城的西岸啃咬,導致數(shù)萬畝良田陸續(xù)塌陷。 炸毀獨石山之后,德國人依然無法立樁。金達眼看工期逼近,在無奈之下授意喀克斯求助正在石門鎮(zhèn)任分段鐵路工程師,督建灤河以東鐵路的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詹天佑仔細研究了那幾個工程師用過的各種施工方法,分析失敗原因,對河床的地質(zhì)條件做了縝密考察,決定改變原有的設(shè)計橋位,把橋墩架在西岸的橫山與東岸的武山山腳的巖床上,筑墩施工采用了“壓氣沉箱法”,最終順利地奠定了樁基;詹天佑還把兩段橋臺做深井基礎(chǔ),混凝土灌鑄,在修建中墩時為節(jié)省那時必須從英國進口的價格昂貴的水泥,以片石填筑基礎(chǔ)、塊石壘砌墩身,使大橋工程如期完成。 灤河鐵路大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