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裴松之任永嘉太守(一說在429年前后),在任時“勤恤民隱,吏民便之”。裴松之(372—451),字世朝,河南聞喜人,著名史學(xué)家。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召為太子洗馬,轉(zhuǎn)中書侍郎,奉宋文帝命,注釋陳壽《三國志》,補注缺遺,搜集傳記,廣增異聞,博采群書,注文多出正文3倍,保存下大量史料,開史書作注新例。后授國子博士,進太中大夫?!? 宋文帝元嘉中期(439前后)顏延之出任永嘉太守(一說在426年前后)。顏延之(384—456),字延年,山東瑯琊(今臨沂)人,文章冠世,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晉少帝時為始安太守,后為步兵校尉,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因與劉湛忤,出為永嘉太守。在任期間曾在青澳山(今洞頭大門)觀海,后人為紀念他,建有“望海亭”。著作有《五君詠》等,今存明輯本《顏光祿集》?! ?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分揚州浙江東五郡置東揚州,統(tǒng)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治設(shè)會稽?! ? 蕭齊時期(479—502)著名學(xué)者檀道鸞出任永嘉太守。檀道鸞,字萬安,山東高平金鄉(xiāng)人,生卒年不詳。任前曾為國子博士,撰有《續(xù)晉陽秋》20卷,今已佚?!? 齊明帝建武元年(494)范述曾任永嘉太守。范述曾(431—509),字子玄,一字穎彥,吳郡錢唐(今杭州)人。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稱便,商旅流通,百姓安業(yè),受到明帝褒揚,升調(diào)游擊將軍。離郡時,郡人送故錢20余萬,他分文不受,民無老小都出來送行,號哭之聲聞于數(shù)十里(見萬歷《溫州府志·治行》)?! ?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東陽州并入揚州,仍統(tǒng)永嘉等郡?!? 梁武帝年間(502—549)道教思想家、藥物學(xué)家、“山中宰相”陶弘景來瑞安陶山隱居。后隱居永嘉大若巖石室,著《真靈位業(yè)圖》?! ?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士,南朝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人。讀書破萬卷,工草隸,善琴棋,好道術(shù),明陰陽、五行、地理、醫(yī)藥。為南朝齊梁時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著作家和藥物學(xué)家。對我國最古藥物學(xué)經(jīng)典《神農(nóng)本草》精心整理補正,寫成《本草經(jīng)集注》7卷,成為隋唐后本草學(xué)專家研究藥學(xué)之藍本。還著有《陶隱居本草》10卷,《藥總訣》2卷,《補闕肘后百一方》3卷,《效驗施用藥方》5卷,《養(yǎng)生延命錄》等。平生著作惜多散佚。 陶弘景歸隱后,云游方外,公元六世紀初到永嘉楠溪江畔風(fēng)景秀麗的大若巖石室隱居,是為浙南最大石室,三國吳時辟為石室,為溫州有記載的最早道觀,可容納數(shù)千人。“千仞絕壁,一洞中開”,四周奇峰疊嶂,飛瀑流泉,道書《云笈七簽》稱之為“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以此得名。據(jù)記載,陶弘景在此編纂《真誥》一書,因而大若巖又名“真誥巖”。永嘉縣去郡城西北40里有青嶂山(一名烏石山),陶弘景亦曾棲止于此,上有陶真君祠、煉丹井、石棋枰等古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