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什么古人的送別如此憂傷?

 梧桐樹邊羽 2020-05-12

有朋友問:“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什么意思?你贊同這種說法嗎?


這是名句,小孩子都能背,詩句本身不難理解,但是你要問現(xiàn)在的年輕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估計就很難答上來了。是以才會有朋友提問“你贊同這個說法嗎”,很顯然他就是很年輕的一代人,無法理解古人對空間廣闊的恐懼甚至大于時間的流逝。

不要說小孩,就算是我們,現(xiàn)在也很難真實體會到王勃在寫出這首送別詩時的離愁別恨。從古到今,送別詩一直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當我們讀到這些感情深沉的送別詩時,總會有一種見證生離死別的感覺。

離別,在古時候就那么重嗎?

確實是那么重。

古人這種離別之情,我們不太好理解,是受到了科技發(fā)展的限制。不同時代受到的限制,有物質(zhì)方面的,也有認知方面的。今天我們網(wǎng)絡(luò)發(fā)達,聯(lián)系方便,現(xiàn)在的小朋友們,手機已成為了生活摯愛,無所不能。他們怎么都想象不到十幾二十年前,我們連固定電話都沒有的時候,朋友之間要如何聯(lián)系——如果跨越城市,有比較要緊的事情就打電報,不著急的話就寫信,一封信來去大半個月,僅僅相當于咱們現(xiàn)在在微信上說個“在么”。

所以我們這代人,喜歡木心先生的《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現(xiàn)在的小孩即使通過各種渠道知道了(電視、視頻、小說)當年的狀態(tài),也沒有辦法體會。寫封信,得半個月才收到回信,那種等待的煎熬和收到回信的喜悅,他們永遠無法感受到。他們能想象到,但是不可能真切體會那種感覺。這就是為什么年輕的編劇可以讓古裝劇中人、小說主角一天走遍半個中國的原因,他們當騎馬是高鐵呢。

所以,要理解這兩句詩,就必須把文字放到詩里面,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詩人的情況來進行解讀,感同身受作者當時的情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是初唐詩人,著名的神童,九歲就寫出《指瑕》,對《漢書注》進行指正。十六歲中進士,賜官“朝散郎”,在沛王府上作“文學”之時,寫了《檄英王雞》,被認為不務(wù)正業(yè),被撤職。后來因為私殺官奴被判死罪,遇上大赦。出獄后去看望因為自己犯罪被貶官的父親,回程渡海之時落水,驚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

這是個奇特而短命的人生,因為出道早,王勃還是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正是他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句和《滕王閣序》中的“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句,互相輝映,讓他在詩詞史、文學史上彪炳千古。

我們通過平仄對比,會發(fā)現(xiàn)這首作品完全符合格律詩中五律的格式,而這個時期,離平仄格律的成型大概有四五十年的樣子。這說明平仄格律是詩人們共同的選擇,是永明體之后不斷演變、歸納出來的結(jié)果,是符合詩歌音律發(fā)展的,在當時來說“今體詩”是先進的文學理念。

沒有格律的時候,詩人們都寫得符合格律了。武周時期的宮廷詩人不過是總結(jié)、歸納出來這些規(guī)律提供給后學使用。

我們主要看內(nèi)容,就不分析平仄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是中國歷代政府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wù)的職能機構(gòu)。杜少府,姓杜的一個官員,從長安出發(fā)去四川蜀州上任。王勃去送他,寫了這么一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三秦、五津都是地名。城闕(què),城門樓,代表長安城。秦朝末年,項羽滅秦之后,把關(guān)中分為三個區(qū),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三秦”因此得名。輔,護衛(wèi),保護。這是一個倒裝句,意思是城闕被三秦輔。長安城被三秦大地護衛(wèi)著。五津是指蜀州岷江有五個著名的渡口,用來代指四川。望,遙望。因為太遠,看不著,所以只看到迷茫一片的風煙。

三秦輔城闕,望蜀州,見風煙。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span>我和您一樣都有離別意。離別意,離別的情緒,離愁別恨。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命運相似,同是宦游人?;掠问侵笧榱俗龉匐x開家鄉(xiāng)。王勃是山西人,到陜西長安做官,所以也是宦游。

我們命運相近,處境相同,所以離情別緒是相通的。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整個中國被稱為“海內(nèi)”,也就是當時人們心中的全世界。古人認為天子腳下是世界的中心,陸地四周都是海。

即使我們天各一方,只要互為知己,心靈相通,就好像鄰居一樣。

這是很安慰人的話。心心相印,像鄰居一樣,有什么離別意呢?但是作者和遠行人能否借助這兩句詩得到慰藉和解脫嗎?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span>歧路,就是岔路口。巾,衣服,腰帶。我們沒必要在分別的地方,讓淚水沾濕了衣服。兒女情長,共沾巾,一塊哭。

沒必要在分別的地方,像小孩子一樣哭哭啼啼。

那是因為已經(jīng)在哭了,所以才說沒必要這樣啊。字面上是安慰,沒有愁緒,可是實際上離愁很濃厚。不僅理解離別意,還在歧路共沾巾,然后互相安慰不要哭。

這就是整首詩的內(nèi)容,只有首聯(lián)寫景,后三聯(lián)都是感情描寫和勸慰,以達到自我寬解、互相安慰的效果,反而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沉重,兩人感情的深厚。

我們今天是真的實現(xiàn)了“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真的沒必要了,隨時都可以視頻聊天,不就跟鄰居一樣?科技的發(fā)達,讓我們天涯若比鄰。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無法理解他們怎么兩個大男人在離別的時候要淚沾巾,好像再也見不到了一樣。

實際上王勃和杜少府還可能真的就此一別,就再也沒有見面了。王勃幾年后就去世了。像李白、杜甫分別之后還過了幾十年,但兩人也沒有機會再見面,只能互寄詩文表達思念。

現(xiàn)代科技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把世界都縮小了。古人分別都是生死之別,所以要設(shè)想、體會當時那種真切的離別意,才能理解透徹。

在舊時代,每一次分別都有可能永不再見。身處地球村的我們,也許只有熱戀中的小情侶,一分鐘都不愿分開的那種,才會有這種感同身受。

科技越發(fā)達,人情越淡薄。對王勃說來只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天涯若比鄰”,如今已經(jīng)真實存在,但是“海內(nèi)存知己”這種知音尋覓卻依舊和以前一樣的難,甚至更加難了。

好像是這么回事,又好像不是這么回事。

但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這兩句詩都是值得大大點個贊的。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