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前出塞九首(其六) 【中唐·杜甫·五言古詩】 拼音版: [作品介紹] [注釋] 1、挽:拉。 2、當:應當。 3、長:指長箭。 4、擒:捉拿。 5、前四句極像謠諺,可能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zhàn)歌訣。馬目標大易射,馬倒則人非死即傷,故先射馬,蛇無頭而不行,王擒則賊自潰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這一句的。 6、列國:各國。 7、疆:邊界。 8、自有疆,是說總歸有個疆界,饒你再開邊。和前出塞詩第一首中的“開邊一何多”照應。 9、茍能:如果能。 10、侵陵:侵犯。 11、豈:難道。 12、最后兩句是說如果能抵制外來侵略的話,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殺人呢?張遠《杜詩會粹》:“大經(jīng)濟語,借戍卒口中說出?!痹谶@里我們相當明顯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觀點。 [譯文]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最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其詩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有《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壹/ 整體賞析名家點評貳/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后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區(qū)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zhàn)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zhàn)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diào)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shù)家珍,宛若總結戰(zhàn)斗經(jīng)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后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zhàn)應有的終極目的。 叁/ 肆/ 伍/ 《前出塞九首(其六)》 [中唐·杜甫·五古] 《前出塞九首(其六)》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一首五言樂府古詩。此詩記錄了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人民承受深重災難的史實。對唐玄宗開邊黷武的行為給予了一定的諷刺。 前出塞九首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zhàn)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里余,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shù)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qū)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