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君君最近特別煩躁,說兒子豆丁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卻突然分不清“拉臭臭”還是要“尿尿”。每次說要拉臭臭,但其實只是要尿尿而已。我覺得很奇怪,豆丁在兩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能清楚的表達如廁的意愿,怎么三歲反而又不會了呢?君君抱怨地說了一大堆,我終于get到了豆丁突然“說不清楚”的原因。原來豆丁因為貪玩,被媽媽催著去上廁所的時候,有幾次不小心把臭臭拉在了褲子里。君君非常生氣,吼叫了孩子,給娃處理臟衣服的時候,手也很重。而豆丁當時表現(xiàn)得很“乖”,也沒有哭鬧。君君以為孩子是接受自己這樣批評的,但自此以后,娃就只會說要“拉臭”。君君聽了我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是因為恐懼再次犯錯誤被批評,而選擇了保守安全的如廁方式。君君自責不已,沒想到寶寶雖小,心里卻這么敏感。有些話他們不說,不代表沒有感受,也許當娃犯錯誤的時候,你可以換一種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比如撫摸。科學研究顯示,如果嬰兒能夠得到媽媽更多的擁抱和撫摸,那么孩子長大后就會遇事不驚、沉著冷靜、并善于調(diào)節(jié)自己。 擁抱和撫摸會使孩子大腦中的激素水平明顯不同,撫摸會使體內(nèi)的“壓力激素”水平降低。專家解釋:觸摸能刺激孩子體內(nèi)分泌促進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使孩子保持良好身體狀態(tài)的激素。 A、 會減少孩子犯錯誤的次數(shù)。像豆丁的情況,他并非故意要把臭臭拉在褲子里,而是貪玩的天性影響了娃的正常發(fā)揮。如果君君能在孩子第一次拉褲子的時候,就蹲下來抱抱驚慌失措的娃,并且告訴他:“沒關(guān)系的,媽媽會幫你處理臟衣服,但是你這次確實做錯了,下一次需要早一點來上廁所。”豆丁也許就不會接二連三的犯這種錯誤了。B、讓娃獲得自信。人類和所有的熱血動物一樣,都有一種天生的特殊需求,就是互相接觸和撫摸。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如果父母能經(jīng)常抱抱、撫摸和親吻孩子,并且常說“媽媽愛你”,會慢慢給孩子帶來自信,也會給孩子很好的抗壓力能力,以應(yīng)對將來,必須面對的充滿競爭的社會。C、維護親子關(guān)系。對于這種無言的感情需求,如果父母能夠適合的滿足孩子,就會加深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大腦的興奮和抑制也會變得協(xié)調(diào),進而能更好的促進大腦的發(fā)育和智力的提高。有的寶媽看到這里會說,這也太難了,他明明犯了錯誤,我不能說,還得抱抱他?但是你可知道,你如果采用吼叫孩子的方式,只能是自己生氣、孩子害怕。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教育意義。《不吼不叫培養(yǎng)好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時候是透明的玻璃物,碎了就很難黏合起來,傷害是永遠的。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yīng)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后果。當娃犯錯誤,尤其是犯了我們認為很低級的錯誤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皂白對娃一陣怒吼。但這之后呢,問題解決了嗎?是不是還是會再次發(fā)生呢?1、 吼叫只能說明嗓門大。“如果吼叫有用的話,驢將控制整個世界?!保@是在大家經(jīng)常拿來笑談的一句話,但卻很有道理。不是嗎?說明吼叫沒有任何用,你難道是要和驢比較誰嗓門更高嗎?嗓門大,能給孩子以威懾,短暫性的震懾住孩子,有什么用呢?實際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一旦把娃嚇壞了,更是得不償失。2、 吼叫是想要解決問題,實際卻無效。孩子犯錯,一頓吼叫,娃當時可能是消停了,但后患無窮。豆丁只有三歲,就知道隱藏自己的感情,并且采取安全穩(wěn)妥的方式解決有可能再次發(fā)生的沖突。如果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當你吼叫他的時候,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嗎?將來會做出無聲的反抗,還是被嚇的唯唯諾諾,內(nèi)向不敢見人呢?大寶學校有一個同學,在學校是出了名的搗亂,而且還會攛掇別的孩子一起搗亂。老師為此叫他的家長談話了幾次,但家長每次都說孩子在家特別乖,不會是你們說的這樣啊。后來才知道,這個孩子在家里一旦不乖,就會被各種吼叫,甚至是打罵。娃為了保護自己,在家里就表現(xiàn)得很乖,而把隱藏起來的“壞點子”,都用在家外面的地方。這樣的“吼叫”教育方式,是真的解決了,孩子調(diào)皮搗亂的問題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xiàn)”。 上文中提到了兩種對待孩子犯錯誤時的方式:“撫摸”和“吼叫”,也許前者太溫柔,后者又太暴躁。我們最后來聊幾點溫和又堅定的教育方式,盡量做到平心靜氣的解決問題。我把它稱為:“正面解決問題三步走。”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即使孩子犯錯誤了,他也是需要父母的關(guān)愛和理解。爸爸媽媽在娃犯錯時給予的愛,會給孩子營造一種歸屬感。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同時,再悉心教導。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如果是家長從剛開始,就以“我愛你,但你這件事做的不對”的原則面對孩子犯的錯,他會更樂于接受。畢竟,孩子會感受到,媽媽是愛我的,并不是故意讓我“難堪”或“借機羞辱”(復雜的詞語意義,孩子或許并不懂得,但他理解和明白成人的情緒背后,所表達的含義)。第二步,發(fā)自內(nèi)心的表揚,才是最有效的激勵。若想讓孩子真正的改正錯誤,我們就需要觀察孩子的點滴進步。不要吝嗇自己的言語,在娃需要鼓勵的時候,及時給予表揚,而不是敷衍或者再次打擊。當孩子獲得足夠的心理滿足時,他就想要更多的認可和鼓勵。當父母與孩子發(fā)生沖突和對抗時,其實是在無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對抗精神,甚至可以說是在鼓勵孩子進行對抗。而此時,選擇“離開”一會兒,則是最好的選擇。雙方都能冷靜下來思考問題,而不至于出口傷人。常常在商場看到,滿地打滾的孩子和舉足無措的媽媽,如果她們能選擇離開“事發(fā)地”,一切或許就不會那么“尷尬”了,甚至會有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出現(xiàn)。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維持,16次擁抱才能成長?!?/strong>聽起來也許有點夸張,但它告訴我們,彼此之間表達愛意和擁抱對方的重要性。孩子年齡尚幼,在他的成長路上,需要父母手把手的引導和扶持。適當控制自己的暴躁情緒,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才是正解。你說呢?【本文圖片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立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