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書。 匡衡文化墻 鎮(zhèn)駐地匡衡故里牌坊 先和大家重溫一段典故。 古時候,有個名叫匡衡的孩子勤奮好學,但苦于家窮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書。 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是個有錢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傭工,卻不要報酬。主人很奇怪,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敝魅寺犃松顬楦袊@,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元帝時還位至丞相。 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伴隨著很多孩子成長的故事就源于蘭陵縣匡王村。 匡衡在百度百科里有這么一段:匡衡所住的村莊叫“匡王村” (位于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魯城鎮(zhèn)), 匡王村北邊的山叫“匡山”??锖馍蠈W的那個村莊叫“老書房村” 。 正是因為村里出了個匡衡,后來匡衡出生的這個村子便改名匡王村。 石頭上留下匡衡母親的腳印 1958年大修會寶嶺水庫,最初的匡王村和眾多村子一樣進行了搬遷。 現在的匡王村由五圍子、樓前、大后莊、小后莊、北山口五個村子組成。 匡衡的出生地和曾經的一些遺跡,也隨著水庫的開發(fā)被河水覆蓋,但匡衡的那些故事村里人卻銘記于心。 匡衡年幼時家里十分貧困,一直靠父親給人家當長工維持生活。當年的匡王村不大,只有二三十戶人家,且三面環(huán)山,一面靠水,交通非常不便。 匡衡自幼聰穎好學,勤奮不輟,父親便把他送到幾十里外的西村私塾里上學。 母親對匡衡特別疼愛,每天清晨早早起床送他上學,直到看不到他的背影,還要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向西張望。 放學時,母親又到那塊大石頭上翹首西望,迎匡衡回家。 這樣天長日久,那塊大石頭上便留下了匡衡母親的一雙清晰的腳印。 村里的老人講,修水庫之前還見過那快石頭,可惜的是當年的保護意識不夠,那些遺址都被留在水庫底下。 尊師重教之地 匡衡的故事已經久遠,但如今對整個鄉(xiāng)鎮(zhèn)依然產生著影響??锿醮逅诘恼麄€魯城鎮(zhèn)都特別注重文化教育,魯城鎮(zhèn)幾乎每年都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鄉(xiāng)鎮(zhèn)。 整個鄉(xiāng)鎮(zhèn)從幼兒園到中學都是按照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的標準來建設的,這里所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接受的都是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的教育。 憑借匡王村的匡衡文化,整個魯城鎮(zhèn)有很大的旅游資源開發(fā)潛力,還啟動了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匡衡文化園”建設項目。 另外,魯城境內還有鐵礦石、石英石、石灰石、海綠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地質儲藏量鐵礦石4.2億噸,石英石6億噸。 中鋼集團山東礦業(yè)有限公司、濟鋼集團石門鐵礦有限公司、寶華礦業(yè)等18家大型鐵礦開采企業(yè)紛紛入駐魯城。 因為這些項目的入駐,村民的收入有了提高,日子也在發(fā)生變化。但有關匡衡的故事,他們依然銘記。 記者采訪期間,在村里,甚至整個鄉(xiāng)鎮(zhèn),隨便找個人問問有關匡衡的故事,他們總能為你講上那么一段。隨著“匡衡文化園”的建設,匡衡文化必將還會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蘭陵縣的其它有趣村名兒 蘭陵:陵上有蘭花 建村于戰(zhàn)國初期,為魯國的城邑。因邑中陵上盛開蘭花,故名。后屬楚國?!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分杏涊d,春申君以荀卿為蘭陵令,即此。同時還記載荀卿晚年定居于蘭陵,并死于蘭陵、葬于蘭陵。唐代大詩人李白《客中作》詩贊頌的“蘭陵美酒”即此所產。 將軍橋村:招兵買馬之地 建村于唐朝初年。相傳,隋末山東響馬史大奈伙同程咬金等,在村東北之“順王城”招兵買馬,為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立下巨大戰(zhàn)功,因有一河阻礙通行,遂修一石橋,取名將軍橋。后以橋名村,清朝時,橋重修,立有碑碣。在村東頭橋上雕刻石像一尊,高約1.5米,傳為史大奈雕像。 為女橋村:父為女修橋一座 建村于萬歷初年,原名女南村。相傳,當時村中有一徐某,因為女兒嫁到燕子河西村,往返不便,父愛女心切,專為女兒修橋一座,立碑橋頭為記。村名源此。 可樂莊:這個可樂不能喝 建村于清朝光緒年間。原名馬樂圈。后易名可樂圈。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縣內村莊重名,又改為此名。 九女山村:九女山下建村 相傳,建村于明朝萬歷年間。當時幾戶人家住河南岸,沒有村名。明朝天啟年間,入戶漸多,聚落向北遷至九女山下,遂以山命名。 考村:原來叫烤村 相傳,建村于清朝雍正年間,因有一古墩寺失火,周圍樹木被烤焦,故名烤村。后演變?yōu)榭即濉?/p> 下流井村:不下流 相傳,建村于唐朝。原名官莊。因聚落西有一井,每年夏季雨水外溢,明朝永樂年間,易名為流井官莊,后簡稱流井。因聚落分上、下兩處,與上流井對應。 拾錢莊:沒錢可拾 相傳,建村于清朝初年,先名石田莊,意即“福地”。后諧音為今名。 拾紙房村:村里以造紙為業(yè) 據張氏譜碑記載,建村于明朝崇禎年間,村民原以造紙為業(yè),故名村紙坊。后書寫為今名。 牧羊溝村:沒娘溝 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間。相傳,因母子二人討飯經過此溝,遇大風后失散,故名沒娘溝。清朝末年,易為今名。 涌泉村:村內有泉水流出 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間,因聚落西北有泉水汩汩流出,故名。 金山村:青鋼利刃,快馬飛刀 相傳,建村于清朝乾隆年間。一戶金姓從尚巖遷至廟山腳下,以打制鐵器農具為業(yè),后繁衍成村落?,F村中手工生產的鐮刀享有“青鋼利刃,快馬飛刀”之美稱,暢銷數省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