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御醫(yī)之后趙紹琴講溫病講的好!摘錄于下: 第一,溫病首當與傷寒相鑒別,同為外感病,二者性質(zhì)截然不同,故辨證、立法、方藥均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溫病當分溫熱、濕熱,二者證治迥異。趙紹琴提出將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分別作為溫熱病和濕熱病的辨證綱領(lǐng),更符合臨床實際,便于理論指導和臨床實踐。 第三,溫熱病的辨治要點。趙紹琴從溫熱病的角度出發(fā)闡釋葉天士的溫病治療基本大法,指出:“在衛(wèi)汗之”并非發(fā)汗解表,“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到氣才可清氣”,意在說明溫病不可早用、純用、過用寒涼,否則凝澀邪氣、邪無出路;“透熱轉(zhuǎn)氣”適用于溫病衛(wèi)氣營血各個階段,以宣暢氣機、透邪外出為原則,邪透則熱自可退;血分證分“耗血”與“動血”,“涼血散血”針對的是動血而非耗血。 溫病治法總結(jié)成四個字“泄熱存陰”,傷寒病治法總結(jié)成六個字“保胃氣,存津液”。 保胃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稱脾胃為后天之本。在五毒中,怨為根本,對人的傷害最大。因為怨傷脾,恨傷心,惱傷肺,怒傷肝,煩傷腎。怨的時間長了,就會產(chǎn)生另外四毒,即恨、惱、怒、煩。怨天、怨地、怨別人的同時,最受傷害的是自己,怨的時間越長、越深,傷脾胃越厲害。如淺表性胃炎等疾病,好了又犯,犯了經(jīng)過治療又好,反反復復,就要從心性上找原因,是否自己要求別人太高了,老埋怨別人。過分埋怨別人的根是自我為中心,必須從修身養(yǎng)性角度去陶冶情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