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以桐為地名的不多,有桐城,桐柏,桐廬,桐梓等,為山名則更少,卻偏偏有兩個桐柏山。近日購得一部書,由湖北隨州學(xué)者王文虎等人編纂,吉林出版社出版的《桐柏山志》,介紹了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古今歷史風(fēng)物等,此桐柏山為我國第四大河流淮河發(fā)源地,《尚書-禹貢》有大禹導(dǎo)淮自桐柏的記載,以此聞名。志書第九章為藝文志,其中收錄關(guān)于桐柏山詩詞數(shù)十首,其中收錄唐代詩人宋之問《送司馬道士游天臺》,宋人趙師秀《桐柏觀》等詩,認(rèn)為這是與淮河發(fā)源地----桐柏山有關(guān)的詩詞,這明顯是一個張冠李戴的錯誤,編者將浙江天臺縣的桐柏山誤以為河南桐柏縣的桐柏山。
天臺縣桐柏山屬于天臺山脈,在浙江天臺縣西北,上有桐柏宮,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最早建于三國東吳時期,在唐宋到達了鼎盛,宋朝改名為桐柏崇道觀。另外,天臺山多懸?guī)r峭壁,景致以石梁飛瀑最為有名,天臺山中有濟公故里赤城山,天臺山上國清寺則是佛教天臺宗祖庭。
淮河發(fā)源地的桐柏山屬于大別山脈,處于豫鄂交界,山南為湖北隨州市,山北為河南桐柏縣,因大禹在這里疏導(dǎo)淮河,后世一直供奉有禹廟,桐柏山主峰有太白頂,又名胎簪山,山中有水簾洞一景,歷代也有題詠。
因此,當(dāng)詩中提到“桐柏”時,需要進行判斷,詩人所寫到底是淮源桐柏山還是天臺桐柏山,如宋之問《送司馬道士游天臺》詩:“羽客笙歌此地違,離筵數(shù)處白云飛。蓬萊闕下長相憶,桐柏山頭去不歸。”此詩提到桐柏山,所以被收錄進《桐柏山志》一書,但詩的題目已經(jīng)很明確提到了天臺,所以此詩是指天臺桐柏山無疑。另外,天臺山離東海很近,又是道家祖庭,所以歷代騷人常將其和蓬萊仙島相聯(lián)系,這又是一輔證。筆者在寫此文時,百度百科中仍對這首詩中的桐柏山注為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可見將兩座山弄混的人還很多?!?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60, 255, 255);">桐柏山志》中還收錄十?dāng)?shù)首名為《桐柏觀》《桐柏崇道觀》的唐宋詩歌,這明顯都是很荒謬的。
區(qū)別淮源桐柏山和天臺桐柏山的方法,應(yīng)是看文中描寫景致,若出現(xiàn)道觀、天臺山、赤城山、桐柏觀、大海、蓬萊等意象,或提到東南方向,或詩人此刻身處在江浙時,基本可判斷為天臺桐柏山;若出現(xiàn)淮水,大禹,禹廟,大別山,或提到地處河南湖北時,當(dāng)為淮源桐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