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曾有人說:沒有杜牧,江南,該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淋漓的細雨中,沒有油紙傘的古樸,從而缺乏一種古詩的典雅;就如長長的小巷里,沒有一架紫藤蘿,從而缺乏一種綠意蕩漾的清新;就如斷橋邊,沒有如煙的細柳,從而缺乏一種吳儂軟語的嬌媚。 要是沒有杜牧,南京得失去多少份的韻味?杜牧雖然沒有在南京居住過,但是他一生中,數(shù)次途經(jīng)南京,留下了多首不朽詩篇。一首《泊秦淮》讓號稱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的秦淮河,廣為傳頌! △文化尋蹤節(jié)目《詩行天下》中的杜牧。 含著金鑰匙出生,卻沒有“高富帥”的命 在唐詩的朋友圈中,杜牧是個很“高冷”的人。論出身,他可以秒殺其他一眾人等。唐代,有一句流傳了幾百年的俚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說的就是當時的韋氏家族和杜氏家族,整個唐代,韋家出了十幾位宰相,杜家出了八位宰相。 杜牧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并編撰了收錄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典》200卷,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 出生于這樣一個名門世家的杜牧曾作詩曰:“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币馑季褪牵┏莾?nèi)環(huán)有豪宅,在市郊還有樊川別墅,頂級奢華裝修。 自幼胸懷大志、飽讀詩書的杜牧,尤其關注經(jīng)世致用之學,專注于治亂和軍事。不僅如此,他的文學才華很早就嶄露頭角,23歲寫《阿房宮賦》,25歲寫出了長詩《感懷詩》,在京城長安傳頌一時,“名振京邑”。 可惜,杜牧有高富帥的出身,卻沒有高富帥的命。祖父在他十歲時去世了,接著他的父親也過世了。沒了靠山,杜牧只得搬出豪宅,生活水準一落千丈。祖上留下的老宅子因為要償還利錢,抵押給了人家,他和弟弟杜顗窮得直挖野菜吃,晚上讀書連燈都點不起,只能靠記憶背誦,如此竟持續(xù)了三年。 △文化尋蹤節(jié)目《詩行天下》劇照。 參加科舉,朝中“大V”爭相舉薦 大和二年(828年)二月,26歲的杜牧參加了在東都洛陽應進士舉,以第五名及第;閏三月,他回到長安后又應考“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以第四等登科。 進士及第,制策登科,兩個月內(nèi),兩榜連中,怎不讓杜牧心花怒放,揚眉吐氣。特別是長安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天子親臨,是為選天下英才而特辦的盛事。以滿腹才華,入天子法眼,通天的大路在眼前鋪開,心中的抱負即將施展。 這時的杜牧,躊躇滿志,意氣風發(fā)。 關于杜牧中舉,《唐摭言》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23歲那年,杜牧奮筆疾書寫下《阿房宮賦》,文章流傳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名門杜家又出了一位文采風流的少年才俊,許多人爭先恐后地去跟他攀交情。那時候考試流行名人推薦,誰能上榜往往是內(nèi)定好的。別人都是想盡辦法求推薦,杜牧參加考試,朝中多位“大V”爭著給他當推手。當時的一位名士,太學博士吳武陵更是直截了當?shù)卣业街骺脊俅捋?,要求崔郾答應給杜牧第一名,可崔郾早已把一至四名走了后門,所以只好約定為第五名。后來杜牧果然以第五名及第。 杜牧順利地以第五名高中進士,雖然有被照顧的嫌疑,但若按真才實學,狀元未必不能戴在他的頭上。 考中之后,杜牧被安排在學究滿堂的弘文館,從事校理典籍、勘正文字的閑差,而且看起來暫無出頭之日。正在此時,與杜家為世交、與杜牧私人關系密切的朝廷重臣沈傳師,要到擔任江西觀察使,便征召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于是,大和二年十月,進士及第8個月后,杜牧離開了生活多年的長安,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幕府生涯。 他的一首詩成就了一條河 南京是交通要地,無論是順長江南下,還是沿運河北上,南京都是必經(jīng)之地。杜牧雖然沒有在南京居住過,但是他一生中,數(shù)次途經(jīng)南京。 △文化尋蹤節(jié)目《詩行天下》劇照。 歷史的積淀,文化的底蘊,感傷的往事,最能調(diào)動詩人的情緒,喚醒躲藏在心靈深處的靈感,杜牧寫了很多與南京有關的詩篇。南京電視臺每周六晚播出的文化尋蹤節(jié)目《詩行天下》對此進行了詳細講述。有明確記載的,杜牧第一次來南京,是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春,杜牧奉幕主沈傳師之命,由宣州往揚州訪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途經(jīng)江寧。長江兩岸明媚的春光,建康古城的歲月滄桑,撫今追昔,不禁詩情萌動。 在唐代,秦淮河口是長江的碼頭,當時客商船只到了南京都停泊在秦淮河口。秦淮河口是個熱鬧去處,有酒樓歌館、市肆旅店。杜牧往來南京,也要在秦淮河口駐留,在船上,他聽到隔江有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這支陳后主的亡國之音,觸景感懷。于是,他揮筆寫下這首《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淮河已經(jīng)成為南京的象征,一提南京就立刻想到秦淮河。但是,這條河在歷史上曾經(jīng)叫過好多名字,直到唐朝才改叫秦淮,又直到杜牧的《泊秦淮》出來,它的名字才家喻戶曉,廣為傳頌,從此再也沒有改過。 杜牧游覽南京,還留下了《臺城曲二首》《清明》《江樓晚望》《江南懷古》等詩篇。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49歲的杜牧接到朝廷的調(diào)令,返回長安,任吏部考功郎中。這是他最后一次路過南京。一年后,他病逝于長安老宅中,終年50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