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的國力雖然已經(jīng)大不如前,但是文學(xué)成就卻一如既往的輝煌,人們經(jīng)常提起的“小李杜”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小李杜”中的杜指的便是杜牧。 杜牧,按照史書上說可謂是雄姿英發(fā)。 杜牧的出身高貴,是當(dāng)時的名門望族京兆杜氏之后。 杜牧也不負眾望,26歲便進士及第,同年又制舉登科,這在唐朝可不是容易的事,有的學(xué)子苦讀詩書,但一輩子也考不上進士。 在唐朝,若想成為進士,都需要苦哈哈地找大文豪行卷,而對杜牧而言,卻幸運地避開了這些問題。 文壇前輩吳武陵知道杜牧的文學(xué)才華竟主動上門,要讓杜牧做狀元,由于之前已經(jīng)內(nèi)定好了狀元,最后讓杜牧成為第五名,這也是相當(dāng)不錯了。 大和七年,杜牧作為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的掌書記,除了工作,他在揚州度過了一段紙醉金迷的歲月。這對別的詩人來說,也許是不愿意提起的往事,但是杜牧卻毫不避諱,并將十年的歲月寫成了一首詩: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在揚州的歲月中,仿佛是一場夢,夢中的他縱情聲色,忘乎所以,夢醒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什么都沒有留下,只落得個薄情的壞名聲。 能這樣深刻反省和剖析自己的詩人還是少見,杜牧算是一個,從這一點,倒是很敬佩他的人格。 如果只認為杜牧是一位青樓的薄情郎,那對他真是太不公平了。 實際上,杜牧是一位頗為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詩人,這一點倒是和杜甫很像。 晚唐時期,唐王朝已經(jīng)是破敗不堪,危機四伏,中央朝廷越來越腐朽無能,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越來越強,并且邊患也時有爆發(fā)。 面對著千瘡百孔的唐王朝,杜牧極為憂慮,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淡淡的煙霧、朦朧的月光籠罩著寒水和細沙,此時,夜是凄涼的,水是冰冷的,連月光都是清冷的。 這一連串的描寫,既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清冷迷蒙之美,更襯托了杜牧心中的寒冷。 在這凄清的夜晚,杜牧乘坐著一葉小舟來到秦淮河畔,他停泊下來,用詩人敏銳的視角注視著這一切。 此時的秦淮河畔,仍舊是燈紅酒綠,淫歌艷舞,從燈火通明的對岸,傳來歌女唱《后庭花》的遺曲。 《后庭花》是陳朝末代皇帝陳叔寶所創(chuàng)作的曲子,面對隋朝大軍的鐵騎,陳后主不是考慮去如何守住和攻打敵人,而是和張貴妃們吟唱著《與樹后庭花》,因此這首歌曲也被稱為亡國之音。 對憂國憂民的杜牧而言,這一切景象真是一種刺骨的心寒,國家已經(jīng)日漸衰微,而這些達官貴人們?nèi)匀蝗杖怔L歌燕舞。他們仿佛是一群鴕鳥,遇到困難便將自己的頭埋在沙中。 面對國家的衰敗,他們毫無一絲的責(zé)任感和擔(dān)當(dāng),而是選擇掩耳盜鈴,選擇醉生夢死。 所以詩中,不僅是譴責(zé)歌女,更是對這些達官貴人的諷刺。 此時的杜牧是何其憤怒,他或許希望能通過詩來挽回這些人的一絲良知,或許只是徒勞,因為時代的車輪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向前行駛,哪怕走向深淵。 杜牧用他那紙筆描繪著秦淮河那溫潤而朦朧的美,也描繪著麻木的人們,這首詩雖然看似云淡風(fēng)輕,細細品來,卻又充滿力量,它敲打著人們?nèi)諠u麻木的心。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