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文化,“母親”總是偉大的代名詞。 當全世界都在衷心慶祝母親節(jié)時,有些人卻處在痛苦的矛盾中: 母親帶給他們的不是恰如其分的母愛,而是有著深遠影響的情感缺失。 但在我們的文化里,好像把任何負面的詞匯與“母親”二字關聯(lián)到一起,就是對這個偉大角色的褻瀆。 所以這些人只能一邊無聲的控訴母親帶來的傷害,一邊卻在文化壓抑下產(chǎn)生的內(nèi)疚與自責中無法釋懷。 今天我們聊的《母愛的羈絆》這本書,恰恰告訴我們:母親,并不是完美的代言人。 這本書的作者——麥克布萊德博士,是一名資深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也是研究自戀家庭領域的專家。 而這卻源于她有一個“自戀母親”。 她的母親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控制欲旺盛,極其自戀的人,這讓麥博士有著非常痛苦的成長經(jīng)歷。 但是,這本書不是一本控訴的書,它也教會有著類似經(jīng)歷的人如何去進行自我治愈。 01 什么是自戀的母親? 自戀母親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度控制,也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控制狂”。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對孩子就有著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女兒的一切都要在自己的掌控范圍內(nèi),不允許任何“失控”; 生活上,她要把孩子每餐的攝入精確到個位數(shù); 學習上,孩子每次的考試分數(shù)都要在媽媽預期內(nèi); 為了方便隨時查看女兒動向,宋倩將女兒臥室的墻壁打通,裝上隔音玻璃,女兒毫無隱私可言。 一旦女兒稍有反抗,母親就會祭出親情綁架大招:我都是為了你好??! 另外,自戀母親,通常是對別人缺乏同理心的。 自戀母親不愿了解或認同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因為她們自己的想法總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對于孩子說的任何事,母親總會試圖糾正,講述她認為“正確”的處理方式。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正確與否并不重要,她們只在意孩子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按照自己的設定去生活。 她們也會為孩子付出,但是所謂的“付出”總是她們自己的想法,卻忽視了孩子的真實的需求。 比如當你試圖減肥,想要美美的去度假時,你媽媽卻為你帶來了紅燒肘子,糖醋排骨或一袋包子,你表示拒絕,她卻氣急敗壞的說“為了你,我凌晨就起來做飯,你怎么那么不知感恩”; 再比如,當你工作忙的焦頭爛額,你媽媽突然來拜訪你想要給你一個驚喜,你因為計劃被打斷而手忙腳亂,你媽媽卻希望你能因為她大老遠來看你而心懷感激。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strong>是自戀媽媽的口頭禪。 而相對于媽媽的“無私奉獻”,我們總是“不識好歹”的那一個。 自戀母親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以成就為導向。 可能是因為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成就導向型父母,這類的自戀母親尤其多。 很多自戀母親會過分在意你做了哪些事,獲得哪些成就,而不是你是個什么樣的人。 她們會因為你取得了好成績,獲得了獎項,或者考上了985,211或世界名校感到自豪,到處與人炫耀。 如果你沒有達到她們期望的成績,即使你已經(jīng)在夜以繼日的努力,她們依舊會暴跳如雷,在別人面前會感覺到難堪。 孩子從她們的態(tài)度中,會感受到的是:只要你沒有達成目標,你就一無是處。 這樣的母親,不能否定她是愛孩子的,但是她們卻以愛之名,插手孩子的人生,剝奪他們賦予自己人生價值的權利。 而從小在自戀母親的身邊長大的孩子,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缺少自我認同感。 一個自戀母親傳達給孩子的是這樣的價值觀: 我有價值,是因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為孩子,我們都希望獲得母親無條件的愛,但是自戀母親的愛總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為了被愛,為了吸引母親的注意,孩子只能一次次的滿足母親的期望。 但是,這不僅沒有換來愛,卻換來了更高的期望。 而長此以往,這樣的相處模式,會讓孩子認為——只有滿足別人的期望,被別人需要,自己才是有價值的;當不被別人認可的時候,自己就不配被愛。 這樣的價值觀,會讓孩子從小形成自卑的性格,甚至討好型人格: 無論是生活中,親密關系中,還是職場中,都只能小心翼翼的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失去自我。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自我檢討一下,作為母親,我們是否不小心成為了一個“自戀母親”,讓我們的孩子負重前行呢? 我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改正,為時并不晚; 但是,如果不幸,我們自己就是那個受到自戀母親傷害的孩子,我們該怎么辦呢? 02 接受現(xiàn)實,承認痛苦 當你確定你的母親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戀母親”時,你是什么感受呢?憤恨?怨懟?責怪她使你變成了這樣? 但是你要知道,其實,她們自己也無力提供那些無條件的、有同理心的愛,因為也許她們自己也從未獲得過——她們自身很有可能就是上一代“自戀母親”的受害者。 你可能會感覺到不甘心,總希望你的母親能變得不一樣。 但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事實是,她的成長經(jīng)歷,讓她成為了現(xiàn)在這個沒有愛的能力,有著情感缺陷的母親。就像你想教一個3歲的孩子學高等數(shù)學,你會因為他學不會而難過,憤怒嗎? 你只能接受現(xiàn)實,因為他顯然沒有這個能力學會,而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而“接受”并不是退讓,更不是放棄,而是代表著你開始面對真相,不再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這是一個健康的轉變。 接受現(xiàn)實后,你會感受到痛苦,不甘,想著“憑什么我要受到這樣的對待”......這是很正常的。 要知道,每個小女孩都應該擁有一個愛她的媽媽。 如果你沒有,并不是你的錯,你有權為此而感到悲傷,你應該承認你在為沒有成為那個幸福的孩子而感到難過。 當你感受到了痛苦,千萬不要回避,也不要試著用理性驅逐它;而是找到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充分的體驗,直到你感覺到釋然為止。 當你放棄不切實際的期待時,其實你正在與自己和解。 與自戀母親的愛恨情仇就是一場持續(xù)終生卻沒有輸贏的拔河比賽,而你正開始學著放手,放自己自由。 03 從“自戀母親”那里獨立出來 獨立代表著什么呢? 不是說你從母親的房子里搬出來住,也不是說你不再與母親聯(lián)系,而是指從心理上獨立于母親。 我們之前說過,自戀母親會把女兒當作是自己的延伸,總是以自己的期望為標準來養(yǎng)育女兒。 所以女兒自身也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是一個獨立于媽媽的個體,自己會有獨特的個性、需要、情感、還有獨立的自我意識。 這時,即使身體相隔再遠,母親的聲音依然縈繞在耳邊。 那么,我們怎么能做到心理上的獨立呢? ? 首先,你需要做的是消除那些內(nèi)化的負面聲音。 在與自戀母親的相處中,那些消極的評價可能會被你內(nèi)化,就像你的媽媽依然在你耳邊嘮叨一樣—— 比如“你做的不夠好”、“你太失敗了”。 這時,你可以問問你自己:
一旦你發(fā)現(xiàn)了這些消極觀念,就要試著這樣反駁,指出它們的錯誤,堅持練習,它們總會消失。 ? 同時,我們要開始關注真實的自我。 也就是說拋開你母親讓你做的事,認識一下你自己到底是誰。 以下方式可以供你參考—— 你可以列一份清單:寫上你想要的東西,你想做的事,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期間不要去考慮母親會作何評價或是別人會怎么想,只遵循自己的想法。 通過想和寫,讓你更好的認識真實的你,讓你意識到,“原來我也有一個這么豐富的自我?!?/span> ? 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母親面前建立底線。 建立底線,是為了防止自戀母親繼續(xù)控制和侵入你的思想和生活。 說到這里,你可能心里在想“這不會有用的”。 你有這個想法,與其說你覺得你媽媽一定會打破底線,不如說你認為你肯定守不住底線。 難以守住底線通常是因為你害怕媽媽生氣,害怕與她產(chǎn)生沖突,甚至斷絕關系。 但是你要清楚的意識到,你應該更好的照顧自己,而不是一生為她的情緒負責。 當你的母親試圖過度干涉你的生活,你應該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的母親不尊重你的底線,不要陷于無謂的爭吵,你可以先撤離現(xiàn)場,不要憤怒或表現(xiàn)出敵對; 但是千萬不要退步,只需要一遍遍重申,直到你媽媽明白為止。 04 終結母愛的羈絆 終結,意味著對上一代的原諒,和下一代的解脫。 一個人會變成什么樣通常是由他生長環(huán)境和養(yǎng)育方式造成的。 當你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你的母親為什么會是這樣,你也許就會理解她的無力。 這種母性自戀就像是情感遺傳,比基因更強大。 而那種無條件的母愛連她自己都沒有得到過,甚至她自己都毫無意識,又如何能夠把愛傳遞給下一代。 你也許會說“她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又為什么要原諒”。 這種原諒,其實是與自己和解。 如果你能摒棄掉那些負面情緒而選擇原諒,你就能更輕松的走下去。 就像作者麥博士說的,康復的表現(xiàn)是愛和理解,而不是指責。 而作為一個自戀母親的女兒,不帶有一點自戀的特質是不可能的。 幸運的是,當我們這一代意識到了自戀的傷害,并選擇治愈時,我們可以及時的處理“遺傳”到自身的自戀特質。 我們的兒女將會獲得全新的愛,終結這種不良的情感遺傳。 我們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的行為和態(tài)度至關重要,應該從以下幾點特別注意: ? 防止把那些來自上一代的消極觀念和評價傳遞給下一代。 你肯定不希望你的孩子像你一樣,耳邊時刻都是否定的聲音,幸好,你即將康復,能夠為自己的孩子做出改變。 我們應該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敢于表揚的嘴巴,去陪伴孩子成長。 ? 要讓你的孩子感受到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愛,代表著你去體驗并承認他們的感受。 這不是說你一定要贊同他們,但是你應該讓他們知道你了解并在乎他們的感受,你正在把他們當作一個真實的,有情感的個體去尊重。 比如,麥博士在書里寫道: 我兒子一次放學回家就開始亂扔東西,雖然我第一反應想要呵斥他讓他住手,但我忍住了。 我說:“你那么生氣,肯定出了什么嚴重的事,說說怎么回事吧”; 他聽到后,暴怒的脾氣立即得到了緩和,并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麥博士選擇責罵他,他的怒火會更甚,他的暴力行為也許會升級;而作為母親永遠無法獲知他真實的感受,他自己從母親的反應中也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 ? 不要用成就來定義孩子的價值,要更加關注他的人格。 你可能曾經(jīng)覺得你的自戀母親并不了解真實的你;那你了解你的孩子嗎?她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除了她學習名列前茅以外,她是否善良,是否幽默,是否在學校樂于助人? 你應該讓他們知道,你為他們本身而感到驕傲;即使沒有考上重點大學,或者沒有成為CEO,你的愛依然不會減少。 當你做到以上這些,你將終結上一代的羈絆。 你將從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為自己負責的個體,并有能力給予下一代全新的愛,而你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將擺脫代際遺傳的母性自戀的陰影,人生也將會開啟更多的可能。 12 文章作者: 張小穎 |
|